董天文 文姝婧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修德樹人”。本文在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視域下,結合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現狀、舞蹈跨越時空界限且寓教于樂的特點,分析紅色舞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體現。
關鍵詞:紅色舞蹈? 高校思政教育? 民族精神? 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J7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7-0115-03
所謂守正,就是堅守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批判性的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東西。這是為了弘揚民族精神、傳播民族的歷史文化以及適應大眾群體的審美習慣。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民物質水平與審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審美情趣的改變,相應的對精神的需求也就越高,這也就意味著我們要創(chuàng)新。我們要在繼承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在以生活為源泉進行創(chuàng)造的同時,還要借鑒其他國家的優(yōu)秀文化以及發(fā)展優(yōu)秀文化的經驗來進行創(chuàng)新。紅色舞蹈是紅色文化的一部分,是指舞蹈藝術工作者以革命時期或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時代背景進行創(chuàng)編來歌頌黨和人民的英雄事跡,從而達到傳承紅色記憶、弘揚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舞蹈藝術作品。因此,他自然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是守正與創(chuàng)新的重中之重。倘若將紅色舞蹈與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不僅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提出的理念相同,而且使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更加多樣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現狀
(一)大學生思想多元化、性格多樣化
當今,我國經濟、科技處于飛速發(fā)展時期,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愈加頻繁,信息傳遞也越來越迅速,大學生只需通過網絡資源便可及時了解國內外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信息。但也正因為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給大學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這些信息過于多元化、復雜化,有的甚至伴有虛假化。而當今大學生盡管生理上已經完全成熟,但心理略慢于生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難以從全面的角度客觀地看待相關的事情和問題。面對著這些多元化、復雜化甚至虛假化的信息,極有可能對當代大學生的一些思想、行為產生誤導,從而盲目追求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或享樂主義等。此外,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裕,因此當代大學生吃苦和實踐的機會不多,他們的生活大都順風順水,這導致大學生面對挫折時的應對能力相對較弱;家庭的關懷與愛也會讓大學生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個性化。這些都將成為高校思政教育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進程的絆腳石,阻礙我國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fā)展。
(二)高校思政教育形式過于單一
當前,個別高校的思政教育還采用會議講座或書本傳授的方式,個別教師還嚴格按照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只引用教材中的觀點解釋當前事物與身邊現象,完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講、學生聽,師生互動少,將難以搭建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學生將難以融入其中并產生共鳴,只能被動地吸收和消化,因此,課堂上的學生機械死板,氛圍死氣沉沉,這里完全成為了教師的“一言堂”。這種死板教條的“注入式教學法”(也稱“填鴨式教學法”)已不再適合當今大學生,強行為之只會引起學生的抵觸心理。此外,紅色文化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進行思政教育時總會提到,但不管是革命遺址還是紅色文化基地,大都較偏遠,不會位于繁華的地區(qū),所以離學校可能很遠,教師只能采用照片和視頻的方式進行教學,但由于學生并不能親身感受,因此,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
(三)高校教師“一刀切”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所謂“千人千面”,由于各個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文化差異、家庭氛圍、成長經歷以及對事物的看法不同,這也就導致了每個大學生對于思政教育的理解有所不同,而個別高校思政教師并沒有在統(tǒng)一教材、統(tǒng)一觀點的基礎上針對各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各個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因材施教,并沒有遵循“個性與共性相兼顧”的原則,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來進行思政教育。這樣的思政教育方式很容易使教師自己的思維陷入微觀之中,遇到學生的一些特殊情況只能打“遭遇戰(zhàn)”不能從宏觀角度出發(fā)來統(tǒng)籌全局照顧到每一位學生,來打大仗,打進“攻堅戰(zhàn)”和“攻堅戰(zhàn)”。
二、紅色舞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與方法
紅色舞蹈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撐和動力,是高校大學生的“營養(yǎng)劑”,更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舞蹈與高校思政教育有著極大的契合點,倘若尋求和把握好紅色舞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和路徑,找準切入點,那么將會極大地改善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出現的一些不足。
(一)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紅色文化資源
紅色文化資源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地方性院校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倘若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加以運用以紅色舞蹈的方式來表現出來則能夠極大的改善教師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學習枯燥乏味的講授式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例如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就是高等院校思政教育與當地紅色為文化資源相融合的典型成功范例。這部音樂舞蹈史詩是在充分尊重歷史的前提下,集舞蹈、聲樂、朗誦、情景、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的一部藝術作品。井岡山大學充分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紅色文化資源優(yōu)勢與井岡山干部學院、同濟大學進行合作,將不朽的井岡山革命精神以及光榮的井岡山優(yōu)良傳統(tǒng)融入到舞蹈當中,使其在舞臺上以表演的形式呈現出來。井岡山大學以井岡山革命史為紅色基礎進行創(chuàng)編音樂舞蹈史詩,既對師生進行井岡山精神的教育,體現學校以井岡山精神辦學育人的特色,又促進了井岡山大學音樂、舞蹈專業(yè)的教育教學。這種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并通過舞蹈以舞臺的藝術形式動態(tài)展現出來的方式,不僅能夠引發(fā)高校學生的共鳴,使他們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將融入紅色文化資源的高校思政教育在他們無意識的情況下潛移默化地傳傳遞給他們,還能使高校大學生深入了解歷史,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能極大改善學生只能通過看圖片和視頻來進行了解的短板,從而增強學生的體驗感。
(二)輔車相依:顯性教育與隱形教育相結合
教育包括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兩種方式,要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修德樹人”的教育任務,我們既要重視以課上思政必修課為主的顯性教育,也要重視其他方面為輔“潤物細無聲”的隱性教育。高校在進行思政教育建設中,可以以課上思政教育為基礎,課下以紅色舞蹈為切入點,開展紅色文化活動周,號召學生積極參與,逐步在校園里面形成一道紅色文化風景線,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融合。例如舉辦“紅色”晚會、紅色書籍朗誦比賽、紅色歌曲比賽、紅色舞蹈比賽、紅色事跡情景再現等活動,在參與這些活動時,學生可以閱讀大量的文獻、書籍,并進行多次的反復學習,從而加深對思政課上學到知識的理解。
三、紅色舞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體現
紅色文化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它是中國革命歷史百年的積淀,是實現我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一環(huán),作為集多種精神于一體的紅色文化,它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例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他們無一不蘊含著艱苦奮斗、敢于犧牲、無私奉獻的偉大品質。這對正在成長中的大學生來說,就如同精神上的“鈣”,是他們精神成長的內在驅動力,紅色舞蹈作為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高校思政一起承擔著培養(yǎng)大學生的使命和責任。
(一)堅定文化自信
當今社會,在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反全球化思潮愈加泛濫,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各種錯誤思潮也在快速的傳播,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以及網絡信息技術的完善,大學生可以很快知道來自全球的信息,這對思維活躍、個性化強且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來說是一場極大的沖擊,對高校的思政教育來說也是一場極大的挑戰(zhàn)。因此,做好高校思政教育極為必要,高校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著和模范踐行者。但如今一些高校的思政教育還是傳統(tǒng)的說教模式,并不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甚至有時會因為教師解釋不當而引起學生的反感,因此思政教育的效率將會極大地降低。倘若將紅色舞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這種情況將會極大地改善。紅色舞蹈與高校思政教育有著極大的契合點,它作為一種正能量的傳播,對于大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這種無意識的接受遠遠要強于有意識的傳遞,因為盡管高校單純地進行思政教育也可以將新時代文化精神傳遞給學生,但在這種有意識地傳遞過程中,學生有種天然的被動性與抵御性,而通過紅色舞蹈傳遞高校思政教育內涵的無意識傳遞中,學生的接受卻是自覺的、無阻的。人們在觀看紅色舞蹈時,它不僅可以引導大學生回顧革命歷史,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艱苦的奮斗歷程以及為了祖國無私奉獻、敢于犧牲的精神,從而得到思想的洗滌和靈魂的升華,激起大學生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提升精神境界,驅動大學生的精神成長,而且可以使學生享受到美的歡樂和愉悅,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審美欣賞水平。
(二)形成高效課堂,建設特色專業(yè)
紅色舞蹈與高校思政教育兩者都弘揚社會主義文化精神,傳播正能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倘若將舞蹈與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并結合當地特色紅色文化資源,創(chuàng)編出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紅色舞蹈,則更有利于形成高校課堂,建設特色專業(yè)。一方面,舞蹈具有跨越時空的感染力,學生在觀看紅色舞蹈時,它那視、聽覺的沖擊以及劇情的演變,能夠有效地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把觀眾帶入規(guī)定革命情境之中,使他們感到眼前發(fā)生的人物以及事件真實可信,進而深受感染。在獲得美育,強化他們政治思想的同時,也能夠讓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革命的發(fā)展歷程,培養(yǎng)艱苦奮斗、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大無畏精神,加深他們對紅色文化的理解,使之與思政課堂內容相契合。另一方面,紅色舞蹈的編排與演出必然需要高校舞蹈專業(yè)的學生參與,而舞蹈學生只有在深入了解紅色文化背景的情況下,才可以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來進行演出,舞蹈學生在演出過程中又將紅色文化精神傳遞給觀眾,此時就會在大學生群體之間形成良性循環(huán)。而且紅色文化元素在高校舞蹈專業(yè)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能豐富高校舞蹈課程建設、拓展舞蹈專業(yè)教學形式,倘若運用得好,則可能促進高校舞蹈專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此外,可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質量,極大豐富大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崇高的理想以及愛國主義精神,更能發(fā)揚社會主義民族精神、傳遞時代精神、培養(yǎng)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
四、結語
當今社會發(fā)展越來越多元化、社會文化更新快速,然而當代大學生雖然生理上已經發(fā)展成熟,但心理慢于生理,可稱為“準成人”。此階段的學生自我意識略強,但社會實踐經驗稍弱,因此很難對相關事情有所全面了解,極有可能受到外界信息的沖擊。而紅色舞蹈不僅宣傳著正面、積極的內容,還可以影響、引導他們走出迷茫,增強他們的主流意識,還會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這與高校思政教育的理念一致。將高校思政教育的內涵通過紅色舞蹈在舞臺上以動態(tài)的形式呈現出來,不僅會極大地改變高校思政教育形式過于單一的現狀,還會使高校大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其融入欣賞舞蹈的過程中,進而深受感染,在頭腦中形成自己的情意與舞臺上的藝術形象相結合的“審美意象”,與舞臺上的“英雄”進行跨時空的“對話”,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主陣地的高等院校,要意識到紅色舞蹈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可行性,從而合理運用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的價值認同感,將他們培養(yǎng)成有理想、有擔當、有使命、內外兼修、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性人才。
參考文獻:
[1]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
[2]侯琛,劉佳.紅色舞蹈對高校思政教育建設的作用研究[J].藝術教育,2020(10):223-226.
[3]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
[4]劉浩,王楠.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及對策分析[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03):27-30.
[5]朱光甲.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義、困境與路徑[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0(06):35.
[6]康煜,楊樹林.將紅色資源融入藝術教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以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為例[J].大舞臺,2012(12):246-247.
[7]李晶晶,聞雪梅.“互聯網+”時代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研究[J].大慶社會科學,2019(05):65-68.
[8]李念.課程思政視域下紅色文化元素在高校舞蹈專業(yè)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1(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