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 章小璇
紅色文化教育是中國近代歷史,尤其是百年黨史中衍生出的一項重要的歷史教育科目。其作用在于幫助更多的青年學生了解近代的歷史,并深刻感知新中國的來之不易,更能進一步凸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之間的必然聯系,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幫助更多學生建立起歷史的使命感與堅定的精神信仰。湘江戰(zhàn)役是關乎黨的生死存亡的大事件之一,正是湘江戰(zhàn)役后黨才有了著名的遵義會議,并開始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為之后的紅軍長征和四渡赤水出奇跡奠定了歷史基礎。
關于民族地區(qū)的紅色文化教育問題,雖然其具體的文件指導思想的提出時間較早,但最終的落實效果一直存在驗收問題。在全社會重點關注民族地區(qū)經濟建設問題時,其教育創(chuàng)新問題,尤其是紅色文化教育問題以及社會主義精神建設項目的落實始終存在一定程度的成果驗收不足問題。
從教育指導的角度來說,紅色文化的概念、基本內涵以及相關配套產業(yè)的開發(fā),早在十六大報告中就有比較明確的政策指導。但是關于紅色文化的價值觀念、社會功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方面的內容則更強調本土化的教育開發(fā),以及當地教育結構的整體部署。紅色文化的傳承,尤其是湘江戰(zhàn)役這樣具體的歷史事件的講解,應該得到更為深入的歷史挖掘,同時注重政治學、歷史學和心理學領域的深度開發(fā),采取多維度、多學科相交叉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加恢宏的歷史背景解讀,同時讓學生將歷史時間有效串聯起來,做到真正了解歷史、深入歷史和認同歷史。
民族地區(qū)高職學生開展紅色文化宣傳教育實踐的根本目的,在于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紅色文化宣傳教育的實踐成果,其基本的調查方法在于問卷調查,收集大量的學生調查問卷信息并匯總調查結果,從整體的調查結果中借助心理學和社會行為學理論進行分析。
關于紅色文化認同感的結果分析,主要通過四個認同層面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分別是認知認同、情感認同、行為認同和價值認同。其中前兩種認同是最容易得出結論的,對于紅色文化的了解和喜歡能夠直接從調查問卷中得出結論。行為認同通常存在一定的現實客觀因素阻礙,其實際效果更需要強大的個人主觀因素驅動或者客觀因素便利。價值認同則是相對比較困難的分析內容,更需要在長期的教育實踐與多次調查后才能獲得真實數據。
本次調查問卷的測試范圍在廣西地區(qū),主要探討該民族地區(qū)的高職學生對湘江戰(zhàn)役的基本了解情況,重點從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三個方面進行初步了解。通過湘江戰(zhàn)役在高職學生群體中的了解程度,以小見大地窺探紅色文化教育的總體落實程度和學生認知的基本特征。
從調查問卷的反饋結果來看,民族地區(qū)高職學生對當代傳承紅色文化必要性的認知認同和情感認同是高度一致的,基本上都認為紅色文化傳承非常有必要(見表1)。
表1 學生對當代傳承紅色文化必要性的分析
從現實發(fā)展情況來看,這一結果的出現有偶然,但更多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從高職學生的年齡來說,其生長的環(huán)境正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上升階段,成長過程充分見證了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尤其是近些年信息化發(fā)展中其眼界的極大開闊,更進一步加深了基本民族認同和共產主義認同。而這一社會基本認同,也在潛移默化中成為對紅色文化傳承的肯定與情感共鳴。
盡管對紅色文化傳承的認知程度非常高,但是具體到湘江戰(zhàn)役的了解時卻顯得略有欠缺。雖然整體上有了解的人數占到96%,但是大概了解的人數為60%左右(見表2)。
表2 學生對湘江戰(zhàn)役的了解程度分析
從中國人的語言邏輯角度出發(fā),大概了解的基本內涵大多集中在聽說過名字,對于具體事件經過以及背后的精神傳承了解基本處于非常原始的階段,甚至是空白階段。因此,在傳承紅色文化教育的成果上,依舊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尤其是這種非重點考試考點的內容,更值得加強相關宣傳教育。
從對湘江戰(zhàn)役和紅色文化知識獲取的途徑來看,呈現出多元化發(fā)展的趨勢,盡管其主要的獲取手段依舊是學校的組織學習(占比達80%),但是學生自發(fā)的興趣學習和合作性學習的占比也將近63%(見表3)。
表3 學生了解湘江戰(zhàn)役的途徑分析
這一結果證明,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再滿足于學校的基礎教學內容,開始有更強烈的意愿去主動探尋紅色歷史,挖掘紅色精神內涵,這在很大程度上為進一步開展紅色文化宣傳教育奠定了學習基礎。
紅色文化宣傳教育,是現階段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教學項目之一。對于高等教育學生而言,紅色文化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社會主義共識,了解新中國成立的歷史原因和共產主義拯救中國的現實基礎。新時期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完成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和青年意識的覺醒。尤其對民族地區(qū)的學生而言,更能夠進一步激發(fā)民族共識,維護民族團結,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在涉及湘江戰(zhàn)役最理想傳播方式問題的調查時,學生認同的傳播方式主要集中在三種形式:電影電視?。?7.56%)、紅色旅游(75.23%)和網絡視頻(57.39%)(見表4)。
表4 學生對湘江戰(zhàn)役傳播方式的喜好分析
由此可見,要想在學生群體中更好地推動紅色文化宣傳教育,重點應該在文創(chuàng)影視作品上下功夫。重點強調影視文創(chuàng)作品的質量,既要尊重歷史、還原歷史,更要從作品中深度反映這些歷史事件的精神內涵,更好地感染觀眾。
在開發(fā)紅色旅游景點和紅色教育基地的問題上,有諸多項目設計值得相關從業(yè)人員思考并完善(見表5)。
表5 學生對紅色旅游景點的喜好分析
盡管國家對紅色旅游景點和紅色教育基地的建設早在2002年時就有明確的工作指導,但是學生是該項目的重點教育人群,紅色旅游景點更應該尊重學生的意見,對自身的景點設計與規(guī)劃進行適當調整,優(yōu)化景觀布置,提升學生群體的體驗感與學習參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