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研究生院 沈垚煥
副詞“還”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使用頻率極高,根據(jù)詞頻統(tǒng)計,居于常用副詞的第五位。副詞“還”的語義也比較繁雜,只有在具體語境中它的語義才能確定。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副詞“還”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將其列為甲級詞,要求外國留學生在漢語學習的初級階段必須掌握。但日語中對于副詞“還”的不同語義有不同的日語詞匯相對應,所以日本學生容易出現(xiàn)負遷移,導致各種偏誤。
在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中,副詞“還”的意義和用法一直頗受關注,其核心問題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還”的基本語義,第二是“還”表示的量級關系,第三是“還”的語氣用法。但歸根到底,還是研究一個問題,那就是“還”的義項分類。筆者認為葉姣蒂根據(jù)“還”內(nèi)部各義項的相近程度,對現(xiàn)代漢語副詞“還”諸多義項進行的分類符合對外漢語教學的“從簡不化繁”的特點,其主要分為“持續(xù)不變”義的“還1”、“補充增加”義的“還2”和“邏輯相反”義的“還3”。
副詞“還”的對比研究,主要分為中外對比和近義對比。中外對比即副詞“還”和其他國家的語言相互對比研究,比如張復東為了使日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中國初學者掌握“還”的翻譯方法,將其譯法歸納為八種。近義對比即副詞“還”與其近義副詞如“再”“又”等的對比。楊淑璋從兩個副詞出現(xiàn)的條件和它們所表示的意義兩個角度,對副詞“還”和“再”進行了區(qū)別。
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副詞“還”的研究主要是偏誤分析和習得順序的研究。在副詞“還”的偏誤分析方面,研究成果集中在“還”與“再”“又”“也”三個多義副詞的誤用上。毛婧雅從語義、句法、語用三個平面分析了“還、再、又、也”表重復義時所體現(xiàn)出來的異同。仇冬青則直接以37名來華留學生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偏誤“共性”與“特性”并存,認為其“共性”與教學環(huán)節(jié)有關。在習得順序方面,高順全通過中介語語料庫的相關統(tǒng)計分析,證明了語法化順序與習得順序的一致性。
學界對副詞“還”的研究可謂多角度、全方位,涉及副詞“還”的方方面面。但在很多方面還沒有能夠達成共識,仍存在許多有爭論的地方,如義項的分類、副詞“還”的語用功能等。此外,對副詞“還”偏誤的國別化研究也存在不足,對于某一國家地區(qū)的“特有性”偏誤研究甚少。因此,筆者選擇日本學生副詞“還”的偏誤進行分類與量化統(tǒng)計,以得出日本學生的“特有性”偏誤。
本文所分析的日本學生語料全部來自北京語言大學的“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分別來自《我的一個假期》《由“三個和尚沒水喝”想到的……》《如何看待安樂死》《我最喜歡讀的一本書》《我學漢語是為了……》《靜音環(huán)境對人體的危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何面對挫折》這八個題目,共分析了542條語料,偏誤語料共68例。根據(jù)圖1可知,副詞“還”的偏誤率達13%。
圖1 偏誤語料占比
圖2 正確語料與偏誤語料數(shù)量
根據(jù)Carl James提出的偏誤分類方法,偏誤類型分為“誤代”“誤加”“遺漏”“雜糅”“錯序”這五個類型。筆者根據(jù)實際情況,將“雜糅”改為“關聯(lián)詞”(即因為關聯(lián)詞引起的偏誤),把“誤加”再細分為“還”的誤加、“還”前后其他成分的誤加,把“遺漏”分為直接遺漏、“還”后成分遺漏、“還”和“還”前后的成分都遺漏。據(jù)圖3可知,“誤代”19例,“誤加”9例,“遺漏”28例,“錯序”7例,“關聯(lián)詞”5例。
圖3 各偏誤類型的具體數(shù)量
誤代偏誤是由于從兩個或幾個形式中選取了不適合特定語言環(huán)境造成的。具體偏誤用例分為以下幾方面。
1.“還”和“再”的誤代
(1)我在這次旅行第一次喝了工夫茶,有機會再想喝。
(2)我再認為父母要耐心地、堅持不懈地教育孩子。
(3)以后有機會再想去。
(4)但我再要去很多地方。
(5)不然的話,以后會再發(fā)生這種悲劇的。
(6)曾經(jīng)我去過北京,用三個星期也看不完,最可惜的是我沒時間去萬里長城,若還有兩天的時間,我就可以去,但當時我已經(jīng)買了火車票,因此不得不離開北京。
2.“還”和“更”的誤代
(1)遇到困難時,三個人一起解決的話,比起一個人還容易過關。
(2)到目前為止,后者還多。
3.“還”和“還有”的誤代
(1)我小時候,跟朋友打架,還有偷盜、吸煙和喝酒。
(2)第二點成功是同里和蘇大的朋友們幫助我了解居民的想法、水利用的具體情況,還有提高了漢語水平。
(3)還有看到許多很美麗的景色。
4.“還”和“也”的誤代
(1)按摩完了以后也繼續(xù)下雨,所以我們無可奈何地回了飯店。
(2)這是我的假期,也有我度假的方法。
(3)雖然我在烏魯木齊的時間不長,但是這是很難忘的事情,我現(xiàn)在也跟一個護士有聯(lián)系。
(4)我可以離開這里,找別的地方也可以,但是如果以后也有人過來想喝水的話,你們怎么辦?
(5)有的不能自己呼吸,有的不能自己吃飯,有的不能自己排泄,甚至也有沒有意識的“植物人”。
(6)我是醫(yī)生,以后我也想繼續(xù)自己的事業(yè)。
(7)現(xiàn)代的醫(yī)學已經(jīng)發(fā)達得多了,也在日新月異地進步。
(8)我沒有看過父母難過的表情,還沒有看過媽媽的眼淚。
如圖4所示,在“誤代”的19例偏誤中,共有4種具體的誤代情況,分別是“還”和“也”的誤代8例、“還”和“再”的誤代6例、“還”和“還有”的誤代3例、“還”和“更”的誤代2例。
圖4 誤代的具體情況
出現(xiàn)誤加的情況比較統(tǒng)一,通常情況多發(fā)生在語法形式中可以或必須使用某個成分,但當形式發(fā)生某種變化時又一定不能使用這個成分。這時,初學漢語的外國學生經(jīng)常由于不了解條件的變化仍然使用這個成分,因而出現(xiàn)偏誤。筆者將誤加分為“還”的誤加和“還”前后其他成分的誤加。具體語料如下(句中括號內(nèi)表示誤加成分)。
1.“還”的誤加
(1)俗話說:“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長大的?!边@意味著父母還是孩子的老師。
(2)即便是老師這個詞,我們不應該把它理解為像學校里的那樣的教師,而要理解為只是你們經(jīng)歷比孩子還多的前輩。
(3)那時,我還十八歲了。
(4)我記得,我還剛來北京時,不太會說中文。
(5)最后的那位和尚個子還正好。
(6)如果她對我說很疼想死,我也要勉強地讓她還活下去嗎?
2.“還”前后其他成分的誤加
(1)有的少數(shù)民族還(是)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大概早上四點左右到海邊,天還(是)暗。
(3)我覺得今天死亡比等到“明天”還(是)安樂。
在“誤加”的9例偏誤中,其中“還”的誤加共6例,“還”前后其他成分的誤加共3例。
遺漏偏誤指由于在詞語或句子中遺漏了某個或幾個成分導致的偏誤。筆者將遺漏具體分為直接遺漏、“還”后成分遺漏、“還”和“還”前后的成分都遺漏三種類型。具體偏誤如下(句中括號表示遺漏的成分)。
1.直接遺漏
(1)我看了他們到現(xiàn)在(還)保留往日的文化習俗,很感動。
(2)我們除了西安以外,(還)去了太原、青島和北京。
(3)以后我(還)想去旅行。
(4)來中國以后,除了學漢語以外(還)學了中國的文化。
(5)現(xiàn)在,做點心(還)是我的愛好之一。
(6)我希望以后(還)會有這樣的機會。
(7)到現(xiàn)在,我們的交往(還)保持著。
(8)畢業(yè)以后有時間的話,我(還)要去中國旅游。
(9)在旅行中,我為不會說漢語的外國人當了好幾次翻譯,有時候(還)當了英語的翻譯。
(10)所以到了現(xiàn)在,(還)沒有實現(xiàn)世界的和平。
(11)連這么擁擠的火車里,服務員(還)走來走去。
(12)當然他們父母的年齡比他們大,所以一般父母先去世,那時候孩子們應該(還)活著。
(13)然而,有些病人可能想痛苦地活著(還)不如死。
(14)他有時候說:“這么痛苦(還)不如死了?!?/p>
(15)除了愛以外(還)有什么詞呢?
2.“還”后成分遺漏
(1)孩子工作后,父母還(在)影響孩子。
(2)我當時發(fā)現(xiàn)中國經(jīng)濟還(在)發(fā)展中。
(3)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對父母沒有什么印象。
(4)還(是)以前的樣子。
(5)所以我們大人不僅(要)給她很好的教育環(huán)境,還(要)給她好的生活環(huán)境。
(6)所以要注意,教育孩子不能光在一段時間里教育就放心,還(要)注意孩子從出生在世到長大離開家鄉(xiāng),總是看著父母的一個個動作舉止。
(7)我們的旅游還(要)繼續(xù)下去。
(8)醫(yī)生發(fā)出張證明,病人也同意,還(要)幾個親友也同意才能把安樂死合法化。
(9)還(要)考慮周圍的人。
(10)如果在那里還有一個人的話,他們還(會)努力去山下抬水,像第一、第二個和尚一樣。
(11)可是反對的人還(很)多。
3.“還”和“還”前后的成分都遺漏
(1)這正因為我父母在我(還在)母親肚子里的時候給我聽了好多音樂。
(2)我(還是)小孩時爸爸喜歡看足球比賽。
由圖5可知,“遺漏”共28例,其中直接遺漏15例、“還”后成分遺漏11例、“還”和“還”前后的成分都遺漏2例。
圖5 遺漏的具體情況
圖6 “還”后成分遺漏的具體情況
在“還”后成分遺漏的11例中,遺漏“要”的比重最大,占6例;遺漏“是”“在”各2例;遺漏“很”“會”的情況各占1例。
錯序偏誤指的是由于句中的某個或某幾個成分放錯了位置造成的偏誤。錯序的具體語料如下。
1.單個“還”的錯序
(1)放假之前也揣測到跟朋友過日子好快樂,但實際上跟朋友見了面比放假之前的想象快樂得還多,差得太遠。
(2)現(xiàn)在還堵是堵,但跟以前比起來還行。
(3)我認為盡管出去旅行不僅身體很疲勞還。
(4)有些事情會懂,還有些事情不太懂。
(5)這篇短文里面的故事呢,我認為,丈夫的行為是還可以算正常的。
2.含“還”的成分組合錯序
(1)我當時怎么都要去廈門,所以再三請她查看什么時候的火車票還剩下。
(2)有一天早上,還沒天亮的時候,一個和尚偷偷地下山,只有他一個人喝水之后又偷偷地回來了。
在“錯序”的7例偏誤中,包含單個“還”的錯序5例以及“還”的成分組合錯序2例。
關聯(lián)詞語是一個漢語詞語,或一組需搭配使用的漢語詞組,是指能在復句中用來連接分句,并表明分句之間關系的連詞、副詞和短語。副詞“還”能與一些副詞、連詞組合成一組關聯(lián)詞組,因此留學生在使用含有“還”的關聯(lián)詞組時會與其他從語法意義上可用“還”代替的關聯(lián)詞組混淆,例如“除了……都”和“除了……還”,因為一個字不同而造成偏誤。
在本次統(tǒng)計中,因為“關聯(lián)詞”造成的偏誤有5例。因為語料數(shù)目不多,統(tǒng)計得到三種情況:(1)關聯(lián)詞“除了……(以/之外……還/都)”引起的偏誤2例;(2)關聯(lián)詞“不僅……還”引起的偏誤2例;(3)關聯(lián)詞“不管”引起的偏誤1例。具體語料如下。
(1)除此之外,我都在家里看書、復習。
(2)除了能觀看絲綢之路的風景以外,(還)能理解那里的文化、生活、習慣、風俗等。
(3)不僅在學習方面,還在思想觀念、行為舉止上,父母也有很大的影響。
(4)她平時不僅在學校講究健康,還在家也講究健康。
(5)對我來說,不管假期長短,過的方法還是一樣的。
根據(jù)以上的圖示化分析,不難看出,偏誤類型最多的是“遺漏”,其次是“誤代”,而“錯序”“誤加”“關聯(lián)詞”的狀況類似,且占比不高。
從“遺漏”偏誤類型中占比最高的“直接遺漏”得知,日本學生對于何時應使用副詞“還”是不清楚的。位列第二的“‘還’后成分遺漏”情況表明,日本學生對于副詞“還”如何與其他成分搭配不熟練。由“誤代”的偏誤類型可得知,日本學生容易把“還”與“再”“也”“更”等表程度的副詞混淆。
針對如上問題,筆者就此在教學時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注重同義辨析。與副詞“還”相似的、易混淆的副詞“再”“也”“更”,教師應有意識地花精力去講解,精講巧練。此外還需要注重中日對比,通過翻譯法讓學生明白何時何地該用副詞“還”。
二是有語境的教學。任何副詞離開了語境都顯得單薄,尤其是這種含有多重意思的副詞,教師需要創(chuàng)造合適的語境,讓學生在初期接觸這個副詞的時候,就掌握這個副詞的使用環(huán)境。此后在辨析時,同樣創(chuàng)造語境讓學生更加清晰地知道這些同義副詞的用法。
三是強化標記意識。所謂標記意識就是注意成分之間的搭配。比如看見“標記”——“到現(xiàn)在”等表示持續(xù)到現(xiàn)在的詞匯,必須使用副詞“還”。這樣學生就不會漏掉,甚至可以把“到現(xiàn)在還”當成一個語塊去教學。
四是注意教學順序。副詞“還”擁有多個義項,但每個義項之間的難度和聯(lián)系都各不相同,教師應該根據(jù)各個義項的難度安排教學,依次掌握。但并不是每一個義項的使用頻率都很高,因此可以適當放棄某些不常用的義項,以免干擾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