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月 天津市東麗區(qū)華明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婦產(chǎn)科 300300
宮頸癌是嚴重威脅女性健康的惡性腫瘤,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宮頸癌發(fā)病率在女性惡性腫瘤中高居第二位,因此宮頸癌的防治對于保障女性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1]。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是導致患者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以及宮頸癌的主要病因,宮頸癌患者中99%以上都與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有關,特別是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持續(xù)感染是導致宮頸癌病變的必要條件[2]。因此,在宮頸癌防治中加強對人乳頭瘤病毒檢測以及宮頸疫苗的重視程度,可以有效降低宮頸癌發(fā)病率[3]。為了分析人乳頭瘤病毒分型檢測與宮頸疫苗在宮頸癌防治中的應用價值,本文選取到我院開展體檢篩查的1 510例女性開展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開展體檢篩查的1 510例女性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開展人乳頭瘤病毒分型檢測,如果檢測結(jié)果顯示為陽性,則進一步開展陰道鏡檢查以及組織病理學檢查,基于檢查結(jié)果將這1 510例研究對象分為健康組(1 068例)、慢性宮頸炎組(184例)、CINI組(152例)、CINⅡ組(71例)和CINⅢ(35例)。1 510例女性中年齡35~39歲者540例,年齡40~44歲者443例,年齡45~49歲者318例,年齡50~54歲者124例,年齡55~60歲者85例。同時接種宮頸疫苗女性為405例,未接種宮頸疫苗女性為1 105例。在選取研究對象時,排除存在宮頸上皮病變史以及盆腔放射治療史女性。所有研究對象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參加。
1.2 方法
1.2.1 標本采集:利用窺陰鏡將研究對象宮頸視野充分暴露,然后用無菌棉簽將宮頸口的分泌物擦除,確保宮頸口干凈。然后采用專用棉簽采集宮頸脫落細胞,將其置于宮頸口1~1.5cm深度處,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5圈,停留10s后取出,將專用棉簽置于保存液中,等待檢測。需要注意的是在取樣前3d時間內(nèi)不能對陰道進行沖洗或者用藥。
1.2.2 人乳頭瘤病毒分型檢測:在4℃環(huán)境下通過聚合酶鏈反應進行擴增處理,然后應用雜交技術開展HPV-DNA的檢測工作。以光信號(RLU)與域值平均值的比值作為診斷標準,如果比值>1則診斷為陽性,如果比值≤1則診斷為陰性。在操作過程中,檢測人員需要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范開展各項工作。
1.2.3 陰道鏡檢查:在檢查前已經(jīng)確認所有患者均不存在陰道鏡禁忌證。首先讓患者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充分暴露宮頸部位,采用3%醋酸對患者宮頸部位均勻涂抹約40s,然后置入陰道鏡,對患者血管的形態(tài)進行觀察,應用綠色濾光鏡片對血管形態(tài)的變化進行觀察,應用碘試劑對病變部位進行認真觀察,記錄病變的大小以及形態(tài)等特征[4]。在陰道鏡下對患者病變部位開展活檢,將標本送病理科進行檢查。基于2003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關于子宮頸腫瘤組織學分類標準對患者進行診斷,包括慢性炎癥、CINⅠ、CINⅡ和CINⅢ。
1.3 觀察指標 (1)未接種組和接種組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率;(2)不同年齡段群體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率;(3)不同級別宮頸病變?nèi)后w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3.0軟件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應用百分比(%)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進行組間樣本獨立性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2.1 未接種組和接種組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對比 1 510例檢測對象共檢測出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患者185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率為12.25%(185/1 510)。未接種組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率為16.20%(179/1 105),接種組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率為1.48%(6/405),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未接種組和接種組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對比[n(%)]
2.2 不同年齡段群體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情況 不同年齡段群體之間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率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不同年齡段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情況
2.3 不同級別宮頸病變?nèi)后w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情況 不同級別宮頸病變?nèi)后w之間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率差異顯著(P<0.05),且宮頸病變程變越高其感染率越高。見表3。
表3 不同級別宮頸病變?nèi)后w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情況
人乳頭瘤病毒疫苗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個用于預防惡性腫瘤疾病的疫苗,是人類第一次嘗試采用疫苗的方式來消滅癌癥。人乳頭瘤病毒疫苗的作用機制為利用人乳頭瘤病毒上一種獨特的蛋白質(zhì)外殼來刺激人體,促使人體產(chǎn)生病毒免疫力。因此人乳頭瘤病毒疫苗本身是一種蛋白質(zhì),而不是病毒,所以在人乳頭瘤病毒疫苗使用過程中不會造成病毒感染[5]。大量臨床實踐表明人乳頭瘤病毒疫苗可以用于由于人乳頭瘤病毒引發(fā)的宮頸癌、陰道癌、生殖器疣以及癌前病變等[6]。人乳頭瘤病毒疫苗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二價疫苗、四價疫苗和九價疫苗系列。二價疫苗主要用以預防由HPV-16和HPV-18型病毒所導致的感染,四價疫苗主要用以預防由HPV-6、HPV-11、HPV-16和HPV-18型病毒所導致的感染,九價疫苗主要用以預防由HPV-6、HPV-11、HPV-16、HPV-18、HPV-31、HPV-33、HPV-45、HPV-52和HPV-58型病毒所導致的感染[7]。已有研究表明年齡越小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發(fā)生率越低,這與本文研究結(jié)果相符,因此應該盡早接種人乳頭瘤病毒疫苗,并且在進行疫苗接種時應該基于不同的人乳頭瘤病毒分型選擇合適的疫苗,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降低我國宮頸癌的發(fā)病率。
宮頸癌的發(fā)病是一個長期持續(xù)性的過程,經(jīng)歷宮頸上皮輕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到宮頸癌[8]。如果宮頸癌發(fā)現(xiàn)較早并積極進行治療,對于提高患者治愈率和改善預后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提高宮頸癌前病變篩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對于宮頸癌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液基細胞學檢查是較為有效的宮頸癌篩選方法,但是該方法主要基于醋酸試驗以及宮頸脫落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相對來說操作過程較為煩瑣,并且在檢測過程中容易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降低檢測結(jié)果的準確性。由于人乳頭瘤病毒是導致宮頸癌發(fā)生的主要因素,因此可以通過檢測人乳頭瘤病毒來對宮頸癌進行篩查。通過人乳頭瘤病毒檢測可以有效篩查出高宮頸癌風險的女性,然后對這些高風險女性開展陰道鏡檢查,在陰道鏡下對患者可疑病變部位開展活檢,將標本送病理科進行檢查。本文結(jié)果顯示,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患者185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率為12.25%,并且隨著宮頸病變程度的增加,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率不斷上升,與臨床研究保持一致。這也表明宮頸癌的發(fā)病是一個長期的持續(xù)性的過程,逐漸從量變形成質(zhì)變,人乳頭瘤病毒持續(xù)感染是導致宮頸癌病變的主要原因。同時本文結(jié)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率也顯著上升,主要原因在于機體免疫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因此機體更加容易發(fā)生人乳頭瘤病毒感染。
相關研究表明,不管是二價疫苗、四價疫苗還是九價疫苗均無法覆蓋所有的人乳頭瘤病毒分型,因此即使女性接種疫苗后也應該定期開展宮頸癌篩查,通過雙重防護工作來有效降低宮頸癌發(fā)病率。
綜上所述,是否接種疫苗、不同年齡段以及不同宮頸病變程度均對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發(fā)生率均有顯著影響,人乳頭瘤病毒分型檢測與宮頸疫苗在宮頸癌篩查中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