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六軍 宋作炫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把學校與家庭比作兩個“教育者”,良好的家校溝通是協(xié)同育人的前提。其中,理解與信任是溝通的基礎,家校之間的不信任,可能會讓教師和家長相互抱怨、指責。
面對復雜多變的教育環(huán)境和日益嚴重的信任危機,本著“以人為本”的育人原則,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可嘗試把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成熟的“分層管理”與“導師制”拓展到家校管理中,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精準定位,分層管理。班主任在精準摸排全班學生家庭情況的基礎上,依據學生思想表現及學業(yè)成績,對家長進行定位。定位的原則是淡化成績、突出思想、著眼發(fā)展。然后在家委會的主導下,把同種定位類型的家長分到一組,在實踐中主要分為以下七種類型:疏于管理,忙于事業(yè);過度溺愛,嬌慣放任;特殊家庭,缺少關愛;不懂教育,亟須引導;成績第一,忽視思想;追求個性,漠視規(guī)則;缺乏信任,拒絕溝通。
在此基礎上,家委會成員結合自己的職業(yè)特點及個人專長,分散到各家長小組擔任組長。舉例來說,班級里的甲同學,性格偏執(zhí),與同學相處較差,家長不認為是孩子自身的問題,懷疑班級孤立孩子。班主任結合甲同學情況,把他的家長分到缺乏信任的那一組,組長組織了幾次讀書和運動活動,讓甲同學及其家長在活動中打開心扉,直面自我,擺正了對班級的看法,保證了溝通的順暢。
全員導師,全員育人。在對全體家長進行分層的基礎上,班主任再協(xié)調科任教師,結合其對學生的了解,分別擔任相應家長管理小組的導師。家委會成員是家校溝通的第一座橋梁,導師是第二座橋梁,所有的家校溝通問題,經過這兩座橋梁,到達班主任那里的時候,通常就已經解決得差不多了。
如此一來,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矛盾的累積與溝通的不暢,做到所有問題不回避、所有家長有跟蹤。班級里面乙同學有撒謊的毛病,家長對孩子也是偏聽偏信,對班級存有很大意見。乙同學所在組的家長,首先在組長的帶領下利用釘釘群進行溝通,幫助乙同學的家長客觀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時,對應的科任教師,以導師身份與家長及時溝通乙同學的在校表現。這樣一來,家長就能全面客觀地認識孩子,并基本消除對班級的偏見。此時,班主任適時介入,家長往往會誠心求助,并虛心接受班主任對孩子的成長建議。
關注成長,建立檔案。全員“導師制”與“分層管理”是對家校溝通的一次嘗試,家長、班主任與科任教師在“一切為了孩子發(fā)展”共同認識的基礎上,協(xié)同共進,形成教育合力。在運行中,育人過程及結果的可視化也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班主任可以設計出學生成長檔案,由學生個人、家長、家委會成員、導師及班主任五個部分組成,從不同角度關注學生在各成長節(jié)點的重要問題,可以涉及學習生活、興趣愛好等多個領域。
丙同學,學習成績一般,在成長檔案中,家長和教師發(fā)現他熱衷體育運動。之后,導師及班主任及時與體育老師溝通,確定最適合丙同學的運動專項,在征得家長同意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特長培養(yǎng)。最終,丙同學以體育特長生的身份考入優(yōu)質高中。
班級管理中的“分層”與“導師制”,尊重了每一方教育參與者的權利,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以促進成長和發(fā)展為目的,統(tǒng)籌了家校力量,暢通了家校聯系,在體現班級管理特色的同時,讓師生和家長獲得管理自信、文化自信,維護了良好的家校協(xié)同育人生態(tài)。
責任編輯:曹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