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百家講壇》堅持“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宗旨,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大力傳播傳統(tǒng)文化,從小視角切入大主題,用小故事闡釋大道理。為更好地為觀眾服務,《百家講壇》堅持經典與當代相結合,傳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的制作思路。
關鍵詞:《百家講壇》 中國故事 傳統(tǒng)文化 制作思路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中華文明綿延發(fā)展五千多年,從未中斷,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個奇跡。古老的文明和豐富的歷史也讓以傳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的《百家講壇》有了取之不盡的故事、用之不竭的題材以及傳之不朽的經典。《百家講壇》欄目一貫堅持“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宗旨,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換言之,就是“讓專家講好中國故事,讓大眾領略傳統(tǒng)文化”。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比較穩(wěn)定的文化形態(tài),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形式是多樣的,但核心系統(tǒng)是思想,即以儒家思想為主,通過融合吸收各家思想和外來思想文化,而形成的體現(xiàn)中華民族主體意識的思想體系。a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必須堅持對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在當今經濟發(fā)展方興未艾、社會進步日新月異的背景下,《百家講壇》作為一檔開辦了多年的文化傳播類節(jié)目,如何才能更好地將豐富歷史文化寶庫中蘊含的道德規(guī)范、人文精神、思想觀念創(chuàng)造性轉化、發(fā)展、傳播出去,這需要媒體人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索。
一、好的故事,能夠勝過千言萬語
(一)愛聽故事是每一個人的天性 講故事是每一個人的本能,聽故事是每一個人的天性。這種“故事”基因深深地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里,永遠揮之不去?,F(xiàn)實中的人們,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講好故事,但一定是每一個人都愛聽故事,愛聽好故事。
人類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也有著與生俱來的表現(xiàn)欲,而所有這些都可以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得到滿足。一個好故事總是那么引人入勝,對故事情節(jié)的逐步了解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對故事主角的虛擬代入感也實現(xiàn)了我們的表現(xiàn)欲,這就是故事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從更深層次剖析,故事的實質是一種價值觀的傳遞。遠古時代,故事一般都和人類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當時人類迫切希望認識自然,于是便以自身為依據,想象天地萬物都和人一樣,有著生命和意志,于是便產生了流傳至今的遠古神話故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故事在繪聲繪色描述的外衣下,又承載了傳遞時代道德觀的任務,例如在故事中對真善美的弘揚、對假丑惡的批判等。有些故事里雖然沒有任何的評點,但對故事素材的取舍以及內容詳略的剪裁等,實際上已經體現(xiàn)了制作者的立場。因此,聽故事本身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活動,也是一次價值觀接受以及精神滿足的過程。
《百家講壇》多年來的節(jié)目制作,秉承的即是“講好中國故事”的理念。無論任何題材、任何主題,故事思維一直貫穿在節(jié)目制作的過程中。同時,講好中國故事是應對國際傳播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趨勢,開展國際傳播和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是新形勢下提高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水平、引領國際傳播和外宣事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突破口和著力點 。b
(二)無意識的感染更能深入人心 人類的歷史上,道理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它是前人無數次的成敗積累,最終濃縮而成的寶貴經驗。但道理的傳遞,如果僅僅是單純的講述和灌輸,帶來的更多是枯燥和沉悶。這就好像那些大部頭的艱深著作,總是很難吸引大眾主動閱讀一樣。大多數普通人的學習,是為了某些目的,不管是為了高尚的目標,國家民族的發(fā)展,還是為了一個普通人的小確幸。不管是想要征服還是挑戰(zhàn),學習都有它具體的目標。即便這樣,學習對于大部人來說仍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直接宣講道理,效果當然不容樂觀。而用故事來表現(xiàn),效果則完全不一樣。因為故事中有人物,有情節(jié),有高潮,有低谷。好的故事有天衣無縫的懸念設置,有不著痕跡的起承轉合,它能夠自始至終地吊著人的胃口,讓人欲罷不能。它帶來的首先是娛樂,是精神享受,其次才是潛移默化的教化人心。這屬于無意識的感染,它潤物無聲,但卻能深入人心。用一句通俗的話概括:聽一籮筐大道理,不如聽一個小故事。《百家講壇》即是在用這樣一個個的小故事,發(fā)揮著教化人心的重要作用。
(三)傳統(tǒng)文化有豐富的故事源泉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周秦漢唐、宋元明清,幾千年的歷史跨越,無數人與事的結合,經驗與教訓的交替、人性善良與丑惡的拷問,文化的厚積與薄發(fā),這些不是活在傳說里,也不是考古發(fā)掘的只鱗片爪,而是存在于沒有中斷的文字記載中。這些文字記載積淀著中華民族孜孜進取的精神追求,具有穿越時空的永恒魅力。而那些存在于文字記載中的人與事,就是《百家講壇》架構起一個個故事的思想源泉。這些故事的展現(xiàn)能夠讓人們更充分地體悟中華文化的巨大魅力,提高大眾對于中華文明的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一方面是重新認識傳統(tǒng)文化,形成深層的情感認同;另一方面則是不斷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的存在形態(tài),以適應當代社會發(fā)展。原創(chuàng)文化類節(jié)目通過電視影像的創(chuàng)新建構,讓文化記憶更具吸引力和現(xiàn)代感,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更能適應當代社會的傳播需要 。c
中華文化經典的無形內核便是中國精神,有形載體就是中華典籍。要重視文獻典籍的力量,讓典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典籍鐫刻著中國精神、民族靈魂,是破解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綿延發(fā)展的精神密碼,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思想智慧和知識體系,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
豐富典籍中的歷史故事資源,使得《百家講壇》播出多年,題材仍能常做常新,并且成長為傳播中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表現(xiàn)平臺。因此,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和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為《百家講壇》提供了無窮無盡的故事資源。而富有創(chuàng)意的策劃與制作,能夠將這些故事以最有價值的形式進行傳播。
二、以小見大,體現(xiàn)深厚文化內涵
(一)小視角切入大主題 《百家講壇》欄目早期采用的是就熟說生的結構方式,將中國歷史由遠及近,由熟到生,進行全方位的梳理,足足影響了一代人的成長。隨著時間的推移,《百家講壇》的選題模式也開始向縱深延展,但始終注重從小視角切入大主題的思路。同時試圖打通朝代的界限,以某個明確的主題來統(tǒng)領內容,一個系列可以跨越歷史上的所有朝代,只要有一以貫之的主題,這樣的小視角更容易被觀眾們接受。雖然朝代有跨越,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物眾多,但仍然是形散神聚,節(jié)目所傳達的精神與價值,依舊清晰而明確。
如欄目策劃的《中國史話》系列中的大國名臣部分,就是以中國歷史上的名臣為主角。不同朝代名臣眾多,這些人身處的時代不同,地位的高低不同,但他們都關注民生,心系天下,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懷。他們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對外交往等眾多領域所迸發(fā)出的卓越的創(chuàng)造力和自信心,都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而這正是選題策劃的核心。以此為基礎,節(jié)目從中國歷史上遴選出那些德才兼?zhèn)?、治國有方的名臣,以他們?yōu)橹行?,縱向打通歷史,貫穿五千年,呈現(xiàn)了千古的名臣群像。讓觀眾尤其是年輕的一代觀眾,通過節(jié)目充分領略中華民族先賢們的偉大品格,弘揚主旋律,提升正能量,從而信心滿滿地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小故事蘊含大道理 《百家講壇》在節(jié)目中講故事,并不是為了故事而故事,而是以故事為載體,呈現(xiàn)故事背后的精神內核。這些在節(jié)目中占了很多篇幅的故事,里面有事、有人、有情、有理。事情能說服人,人物能打動人,情懷能感染人,道理能影響人。觀眾聽故事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信息接收過程。他們在被各類故事愉悅的同時,也被故事中傳遞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
《中華成語》系列中有一個“程門立雪”的典故,這是關于宋代理學家楊時求學的故事。有一次,楊時去向程頤請教一個問題,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頤家時,適逢程頤坐在爐旁打坐養(yǎng)神。楊時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老師醒來。過了很久,程頤一覺醒來才發(fā)現(xiàn)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楊時此刻已經是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也已一尺多厚。
“程門立雪”的故事很簡單,但這個簡單的故事說明了什么?《中華成語》系列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故事實際只是載體,節(jié)目并不是為故事而故事。正如韓愈所說“文以載道”,《中華成語》系列節(jié)目里講這個故事,真正想要傳遞的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美德以及學子孜孜以求的刻苦學習精神。但如果不用故事的形式來表達,而是講道理,就算是掰開揉碎一字一句地解析,也未必能起到想要的效果。因此,講故事背后傳遞的是歷史,是文化,是思想,是“道”?!暗馈必灤┯诠适率冀K,隨物賦形,潤物無聲。觀眾既聽了故事,又在故事之外受到熏陶。聽的是“事”,悟的是“道”。
寓深刻道理于生動的故事,寓生動故事于樸實大眾化的語言表達,這是《百家講壇》在傳播過程的一個重要追求。有些主講人雖然滿腹經綸,但缺少道理與故事的轉化能力,那他就不能在學者與文化傳播者兩種身份之間自由切換。只有那些在專業(yè)與大眾、高雅與普通、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這些看似對立實則相通的命題中巧妙保持平衡的人,才是《百家講壇》最需要的嘉賓,這也是《百家講壇》的核心競爭力所在。這也有賴于編導和主講人之間互相磨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努力在彼此的溝通中了解對方的訴求,共同打磨一個適合電視的文本,然后再通過專家的講述呈現(xiàn)在電視熒屏上。
為了讓《百家講壇》能夠順應時代潮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傳統(tǒng)文化,我們在節(jié)目制作中堅持兩個結合的原則。
三、兩個結合,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一)經典與當代相結合 許多人的心目中,經典只是故紙堆,能夠記住其中的零星語句,應付考試足矣。因此,當走出校門后,經典就和他們沒有了牽連,和生活完全無涉。這是因為經典的思想內涵沒有被吸收,不能浸潤其身,沒有內化于心,當然不能外化于行。另一方面,這是一個被高速發(fā)展的科技裹挾著前進的時代,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和信息吸收的碎片化,也漸漸成為一種時代的標志?;ㄙM大量的時間閱讀經典原著,對很多人來說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百家講壇》作為傳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日播欄目,一直在適應著這種變化,從最初直接的經典釋義,轉變?yōu)樵谥v述釋義的基礎上,針對每一個關于經典的選題,努力提煉出經典的當代價值。比如面對《資治通鑒》的選題,策劃如何傳播這部史學經典的時候,欄目就和主講人確立了選題方向,講述不是單純的讀史,而是要用今人的立場去思考和辨析。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皇皇巨著如《資治通鑒》,也因時代不同而需要不斷的反思和解讀。今天的重讀,不只是為了重溫那些生動的故事,更是要從中汲取歷史智慧的滋養(yǎng),賦予新的時代意義。因此選題最終定名為《評說資治通鑒》。通過主講人的評說,借鑒得失,總結規(guī)律,這對今天各類機構、企業(yè)、社會組織的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對我們個人來說,節(jié)目中體現(xiàn)的人性的美丑真善,也能讓觀眾在自我理解中反求諸己。
隨著傳媒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全球的傳播形態(tài)都勢必會發(fā)生改變。不過,盡管每當一種傳媒新技術出現(xiàn)就擁有大批擁躉,但新媒介仍舊要經歷較長的探索發(fā)展的階段。因此,對于已經歷經近百年發(fā)展的歷程,積淀了也深厚的傳播經驗和擁有無數受眾的傳統(tǒng)媒體來說,該如何在橫向融合的媒介大環(huán)境中再續(xù)輝煌,是非常嚴肅也非常緊迫的問題 。 d
(二)傳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脈,五千年的薪火相傳,是我們的底蘊、底色和底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百家講壇》作為傳播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媒介品牌,它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就是要展示中華文化獨特的魅力,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在節(jié)目中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以大氣的胸懷進行策劃選題,要跳出一人一事的限制,有橫貫古今,打通歷史的格局視野。其次,要用樸實大眾的語言,用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弘揚具有永恒魅力的中華文化精神。
在輕率浮躁的影像時代,依然堅守文化品位、深厚內涵的陣地,堅持策劃制作高品位、高素質的紀實類和人文類節(jié)目,似乎是某種程度上“反其道而行之”的冒險。然而,如果撥開浮躁輕率的表面泡沫,深入思考電視節(jié)目制作的長效發(fā)展,再結合近年涌現(xiàn)的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電視節(jié)目,可以看出,即使電視節(jié)目傳播被定位于“大眾文化”,觀眾也并不是完全沒有思考和鑒賞能力的被動接受者,主創(chuàng)者真正用心、用力去策劃、制作的優(yōu)秀節(jié)目,一樣可以脫穎而出,獲得觀眾的認可和喜愛 。e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燈下有故事,故事里有百家。百家的故事,有情有理,有擔當有道義,因此它是載著“道”而來的?!栋偌抑v壇》的主創(chuàng)者們一直在用心用力地策劃制作每一期節(jié)目,努力做到以小視角切入大主題,用小故事蘊含大道理,經典與當代相結合,傳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只有這樣,《百家講壇》才能真正持久地打開觀眾的心扉,才能傳遞到千家萬戶,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傳統(tǒng)文化。
a 曹德本: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學》,遼寧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頁。
b 張?zhí)炫啵骸吨v好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策略與重要意義》,《傳媒評論》2021年第2期,第67頁。
c 張愛鳳:《原創(chuàng)文化類節(jié)目對中國“文化記憶”的媒介重構與價值傳播》,《現(xiàn)代傳播》2017年第5期,第88頁。
d 曾軍輝:《電視媒體與微博融合傳播研究 ——以中央電視臺和新浪微博為例》,《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第136頁。
e 王源:《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具象化傳播:原創(chuàng)性電視節(jié)目發(fā)展的新路徑》,《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第147頁。
參考文獻:
[1] 陸洋,王毅選編.大眾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
[2] 徐國源:《電視傳播與學術法則的改寫[J].南京社會科學,2015(12).
作 者: 蘭培勝,本科,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百家講壇》欄目編導。
編 輯: 趙紅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