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琴,袁佳蕾,余艷容,彭珊珊,張 詠,郭紅燕,胡銀英
(1.江西省醫(yī)學科學院抗腫瘤研究室; 2.江西省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腎內(nèi)科,南昌330006)
樹突狀細胞(DC)是專職的抗原提呈細胞,IDO在其內(nèi)的表達可抑制DC的表型和功能,主要表現(xiàn)為對細胞因子的反應降低,進而抑制T細胞的免疫反應[1]。傳統(tǒng)的體外修飾DC的抗腫瘤疫苗通常采用腫瘤實體抗原、合成的腫瘤抗原致敏DC,以及腫瘤相關基因修飾DC,其雖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但依然存在不足,如DC功能障礙、DC無能等[2]。因此,提高DC抗腫瘤的能力,完善DC疫苗的治療效果是學者們共同關心的熱點。人參皂苷Rg3是一種已被確認具有明顯抗腫瘤作用的人參活性單體成分[3]。本研究采用人參皂苷Rg3作用小鼠腎癌RAG細胞株裂解物致敏的DC,探討人參皂苷Rg3增強DC的抗原提呈能力,以及激活CTL抗腫瘤的作用機制。
SPF級別C57BL/6小鼠,雄性,體重16~18 g,周齡6~8周,SPF級別BALB/C小鼠,雄性,體重16~18 g,周齡6~8周,購自湖南長沙斯萊克實驗動物有限責任公司;小鼠腎癌細胞RAG細胞株,購自中國科學院細胞庫。人參皂甙Rg3純度>99%購自大連福生制藥廠。
1.2.1 DC的誘導與培養(yǎng)
將C57小鼠脫頸椎處死,浸泡于碘伏液消毒5 min;無菌狀態(tài)下取雙側股骨,離斷骺端,用注射針頭破壞骨小梁后用無血清1640液反復抽吸沖洗髓腔,收集骨髓懸液,用0.5 mL紅細胞裂解液重懸破壞紅細胞,室溫下靜置5 min,加無血清1640稀釋,離心洗滌2遍,棄上清,用10%FBSRPMI1640±20 ng·mL-1、GM-CSF±20 ng·mL-1IL-4 DC誘導培養(yǎng)體系重懸細胞,分別加入Rg3,進行實驗分組,隔天進行半量換液。
1.2.2 實驗分組
1)Control組(C組):普通DC誘導培養(yǎng)體系;2)G10組:DC誘導培養(yǎng)體系加人參皂苷Rg3至10 μg·mL-1;3)G20組:DC誘導培養(yǎng)體系加人參皂苷Rg3至20 μg·mL-1;4)G50組:DC誘導培養(yǎng)體系加人參皂苷Rg3至50 μg·mL-1。
1.2.3 DC的形態(tài)學觀察及表型鑒定
倒置顯微鏡下觀察DC生長過程及形態(tài)變化;收集培養(yǎng)6、9、11 d后DC,4組分別用0.01 M PBS洗滌2次,用200 μL 0.01 M PBS溶液重懸,而后各加5 μL anti-CD11c PE、anti-CD80PE-Cy5和anti-CD86 PE、MHC-Ⅱ-FITC,C組不加抗體;混合后4 ℃ 冰箱中避光反應半小時,上流式細胞儀進行樣品測定分析。
1.2.4 RAG抗原致敏Rg3-DC
將對數(shù)生長期的小鼠腎癌細胞(RAG),調(diào)整細胞密度為1×107mL-1,置液氮反復凍融6次后制備成腫瘤抗原,加入培養(yǎng)5 d的Rg3-DC細胞中,溶度為100 μg·mL-1,繼續(xù)培養(yǎng)24 h。收集DC細胞懸液,PBS洗滌3次,此細胞即為RAG抗原致敏Rg3-DC。
1.2.5 提取總RNA,QPCR檢測IDO的表達效率
收集經(jīng)RAG抗原致敏后各組Rg3-DC細胞,提取總RNA,QPCR檢測IDO的表達[4]。
1.2.6 RAG抗原致敏Rg3-DC誘導T細胞增殖與激活實驗
從BALB/C小鼠脾臟分離出T淋巴細胞,致敏Rg3-DC計數(shù)后調(diào)整細胞濃度,使致敏Rg3-DC和T細胞比分別為:1:10、1:50、1:100,加入96孔板中共培養(yǎng),100 μL·孔-1,每組設個3復孔,并設刺激細胞對照孔(只加致敏Rg3-DC,100 μL·孔-1)和反應細胞對照孔(只加T細胞100 μL·孔-1)。96孔板置37 ℃、5%CO2孵箱中培養(yǎng),72 h后取出96孔培養(yǎng)板,加入含有10 μL CCK-8的培養(yǎng)液100 μL,置孵箱中孵育4 h后,在波長490 nm處測其OD值,計算致敏Rg3-DC對CTL細胞增殖的影響,并優(yōu)選出DC/T混合培養(yǎng)的最佳比例;收集DC與T細胞共培養(yǎng)上清液,用ELISA試劑盒檢測IL-12、IFN-γ表達水平。
1.2.7 CCK-8法
采用CCK-8法檢測CTL對靶細胞的殺傷能力。收集經(jīng)RAG抗原致敏Rg3-DC激活各組T細胞(選擇DC/T 1:10混合培養(yǎng)的比例),各組計數(shù)定量,取對數(shù)生長期的(RAG)與T細胞比分別為:1:10、1:20、1:40,各50 μL加入96孔板,37 ℃、5%CO2孵箱中培養(yǎng),24 h后加入含有10 μLCCK8的培養(yǎng)液100 μL,置孵箱中孵育4 h后,在波長490 nm處測其OD值[5]。
1.2.8 統(tǒng)計學方法
DC培養(yǎng)至6 d時,大多數(shù)細胞表面出現(xiàn)突起,細胞培養(yǎng)液中可見少許較大體積的懸浮細胞,表面粗糙,有明顯絲狀突起,G10、G20、G50組可看見更明顯變化。
用FCM檢測DC表面分子標志物結果顯示,MHC-Ⅱ的表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D80的表達:6 d時隨著人參皂苷Rg3的濃度的增加而上升,9 d時Rg3 20 μg·mL-1作用濃度下CD80的表達最高(P<0.05);CD86的表達:在Rg3 20 μg·mL-1作用濃度下達到高峰,且在培養(yǎng)9 d時達到最高值;CD11c的表達:G50組在6、9 d時高于其他3組,11 d時低于其他3組;在6 d時G20組高于C組和C10組,11 d時G20組低于于C組和C10組。表1—4。
表1 表1 各組不同時間點DC細胞的MHCⅡ表達率
表2 各組不同時間點DC細胞的CD86表達率
表3 各組不同時間點DC細胞的CD80表達率
表4 各組不同時間點DC細胞的CD11c表達率
取培養(yǎng)6 d后抗原致敏的人參皂苷Rg3-DC細胞檢測IDO的表達,QPCR結果顯示,G10、G20組人參皂甙Rg3,明顯低于C組(P<0.05);C組與G50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Rg3誘導后的DC細胞IDO表達
Rg3-DC與同種異體小鼠脾臟T細胞混合培養(yǎng),通過CCK-8檢測結果,篩選出DC與T細胞最佳混合培養(yǎng)的比例為1:10,G10、G20、G50組Rg3-DC與T細胞混合培養(yǎng)72 h后,CCK-8檢測各組淋巴細胞,以證實其濃度關系。結果顯示:與C組相比G10、G20組淋巴細胞增殖明顯增多(P<0.05);C組與G50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各組CTL細胞的OD值
用ELISA法檢測上述混合細胞培養(yǎng)上清中IL-12、IFN-γ表達水平,結果顯示各組IL-12、IFN-γ的表達水平隨著Rg3濃度的升高而升高(P<0.05)。見表7—8。
表7 各組CTL細胞IL-12的表達水平
表8 各組IFN-γ的表達水平
根據(jù)CCK-8結果,設置DC:T比為1:10,Rg3-DC誘導CTL細胞與RAG細胞共培養(yǎng)24 h,發(fā)現(xiàn)同一效靶比時,Rg3-DC誘導G10、G20、G50組殺傷腫瘤的能力明顯強于C組,其中G20組的殺傷能力最高(P<0.05)。見表9。
表9 Rg3-DC誘導的CTL對腎癌細胞的抑制率
人參皂甙Rg3是人參的有效成分,為我國開發(fā)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第一個中藥單體Ⅰ類抗癌新藥。Rg3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癌活性,對腫瘤細胞有誘導凋亡、抑制增殖、逆轉多藥耐藥等作用[2,6]。Rg3能夠誘導腫瘤細胞凋亡[7-8],選擇性抑制腫瘤細胞黏附和浸潤,抗腫瘤侵襲轉移[9-10],抑制腫瘤新生血管形成[11-13],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14-15],增強腫瘤化療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升高其外周血NK細胞的表達活性,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等作用[16],因此,被認為是一種免疫增強劑。前期研究[17]也證實,人參皂甙Rg3具有促進樹突狀細胞分化成熟及刺激淋巴細胞的增殖等作用,并能誘導NKM45人胃癌細胞凋亡。
DC是一種功能極強的抗原提呈細胞,在免疫應答中居于重要地位[16]。因此,當機體免疫系統(tǒng)被激活時,DC促進機體生成CTL細胞和Th細胞,并產(chǎn)生免疫應答。由DC激活的CTL介導的細胞免疫應答對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及預后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DC功能缺陷或數(shù)量減少均與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18],當腫瘤患者體內(nèi)可能存在DC分化成熟障礙,導致DC在細胞因子表達、激活T細胞增殖及成功誘導CTL等方面出現(xiàn)程度不同的功能缺陷。
IDO是一種免疫調(diào)節(jié)酶,可催化色氨酸分子中吲哚環(huán)氧化裂解,從而沿犬尿酸途徑分解代謝,DC是唯一能夠激活初始型T細胞的抗原提呈細胞,但LPS或者TNF-α等可刺激其表達IDO,并通過降解色氨酸,使局部組織中的色氨酸耗竭,代謝產(chǎn)物犬尿氨酸含量增加,從而抑制T細胞的增殖,故DC表面表達IDO可能在誘導免疫逃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19-20],提示優(yōu)化DC是提高DC抗原提呈功能的有效措施。本研究用Rg3聯(lián)合細胞因子下調(diào)DC中的IDO表達,促進DC成熟,使得DC捕捉抗原的能力及激活CTL的能力增強,結果顯示,隨著Rg3濃度的升高CTL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也越來越高,其機制可能是Rg3誘導DC有效地提呈抗原給CTL細胞,使CTL細胞所分泌的促使CTL細胞分泌抗腫瘤細胞因子IFN-γ和IL-12,再進一步促進T細胞克隆增殖,強化Thl型免疫應答反映抑制腫瘤的生長。本實驗檢測到Rg3誘導后DC的IDO表達效率有明顯下降,啟動更加有效的免疫反應,故推測Rg3在一定濃度范圍內(nèi)可誘導DC活性增強的具體機制可能與其引起IDO表達效率下降有關。
DC可以高表達MHC-Ⅰ類和MHC-Ⅱ類分子,MHC分子與其捕獲加工的腫瘤抗原結合,形成肽-MHC分子復合物,并遞呈給T細胞,從而啟動MHC-I類限制性CTL反應和MHC-Ⅱ類限制性的CD4+Thl反應。本實驗中Rg3誘導的DC所表達的MHC-Ⅱ在前9 d與C組相比都要高,這也說明Rg3促進了DC分化,MHC-Ⅱ的增強使DC獲得更強的抗原攝取能力,更有利于刺激CTL的免疫反應,因此說明一定濃度的Rg3能夠刺激誘導DC的成熟,能夠更積極地啟動T細胞的免疫反應。
總之,通過優(yōu)化樹突狀細胞的靶向和抗免疫逃逸方法制備腫瘤疫苗,誘導產(chǎn)生抗原特異性CTL,為腫瘤患者進行主動免疫和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提供實驗數(shù)據(jù),也為中藥參與腫瘤的生物治療奠定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