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紅十字醫(yī)院放射影像科(青海 西寧 810000)
馮 昭* 劉 剛 李小花 王海堯 薛長菊
孤立性肺結節(jié)(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指單一、邊界清楚、影像不透明的、直徑≤30mm、周圍為含氣肺組織所包繞的病變,無肺不張、肺門增大的肺部結節(jié)[1]。臨床表現(xiàn)為咳嗽、咳痰、胸痛等癥狀,病理類型分為良性和惡性,其中惡性結節(jié)大多數(shù)為肺癌,我國肺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居惡性腫瘤之首[2]。研究證實,對肺癌患者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5年生存率可達60%[3],故早期診斷、治療具有非常重要意義。臨床常采用CT檢查,但由于部分肺部良惡性結節(jié)的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表現(xiàn)存在重疊,傳統(tǒng)CT無法區(qū)分同種病的影像學表現(xiàn)和不同病的相同影像學表現(xiàn),導致誤診率較高[4]。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fā)展,能譜CT低劑量掃描逐漸應用于診斷SPN中,其能夠提供高清形態(tài)學成像和病變量化信息[5]。為進一步研究其對SPN的診斷價值,本研究將能譜CT低劑量掃描應用于SPN中,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經(jīng)病理學診斷證實的100例肺孤立小結節(jié)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均經(jīng)病理學證實;年齡30~75歲,結節(jié)直徑≤3cm;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合并心、肺等器官嚴重衰竭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對本研究依從性較差,難以配合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接受放療或化療者。年齡30~75歲,男54例,女46例,年齡30~75歲,平均年齡(45.82±5.77)歲;結節(jié)直徑0.85~1.9cm,平均直徑(1.30±0.27)cm;結節(jié)位于右肺51例,結節(jié)位于左肺49例。
1.2 研究方法能譜CT低劑量掃描:采用美國Discovery CT 750HD GE寶石能譜CT機,取仰臥位,檢查進行常規(guī)呼吸訓練。掃描范圍:從肺尖至肺底隔面,包括整個肺野。采用能譜掃描模式,掃描參數(shù):設定ASIR為40%,螺旋掃描速度為0.6s/周,螺距0.984mm,床速為39.37mm/周,探測器寬度為0.625×64,管電流260mA,F(xiàn)OV 40cm×40cm,層厚5mm,層間距5mm。采用高壓注射器以4.0mL/s的速遞經(jīng)肘靜脈注入碘對比劑80mL,然后注入生理鹽水20mL沖洗管道,進行動、靜脈期掃描。然后將圖像傳至工作站,采用能譜分析儀處理分析圖像獲得相應碘基圖和水基圖及能量圖像。將感興趣區(qū)放置動脈期和靜脈區(qū)肺結節(jié)及同層主動脈弓。采用ROI橫截病灶最大面積,將圓形ROI放置病灶中央密度均勻的實質性部分,圍繞病灶并避開病灶內鈣化、脂肪、壞死及大血管及硬化偽影明顯區(qū)域,在動靜脈期同一病灶的ROI放置的層面、大小、形狀及位置保持一致。檢測同層主動脈碘含量(IC),并計算動脈期和靜脈期病灶標準化碘濃度(NIC)和標準化碘濃度之差(ICD)。NIC=(病灶)ICLes/(同層主動脈碘含量)ICao、ICD=NICVP-NICAP;并計算動脈期和靜脈期病灶表轉化濃度(NWC);斜率:K40~70keV=HU40~70keV/30,K70~100keV=HU70~100keV/30,K100~140keV=HU100~140keV/40。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選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對數(shù)據(jù)分析和處理,計量數(shù)據(jù)以()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顯著。
2.1 病理確診結果術后組織病理學結果顯示,100例SPN中惡性47例,良性53例;其中腺癌29例,鱗癌18例,炎性22例,結核18例,錯構瘤7例,硬化性血管瘤4例,平滑肌瘤2例。
2.2 碘基參數(shù)比較惡性組ICLesAp、NICAp、ICLesvp、NICvp及ICD均高于良性組(P<0.05),見表1。
2.3 水基參數(shù)比較兩組WCLesAp、NWCAp、WCLesvp、NWCvp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水基參數(shù)比較()
表2 兩組水基參數(shù)比較()
2.4 兩組能量水平比較惡性組在40、70、100、140keV能量水平均高于良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能量水平比較()
表3 兩組能量水平比較()
2.5 能譜曲線斜率動脈期和靜脈期惡性組在40~70、70~100keV區(qū)間斜率高于良性組(P<0.05),兩組在100~140keV區(qū)間斜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4。
表4 能譜曲線斜率比較()
表4 能譜曲線斜率比較()
2.6 典型能譜CT低劑量掃描圖見圖1~圖2。
圖1 左肺上葉炎性結節(jié)患者能譜CT低劑量掃描圖(男,59歲)。圖1A:左肺上葉結節(jié)異常密度灶;圖1B:63keV感興趣區(qū)最佳CNR;圖1C:53keV條件下圖像;圖1D:病灶能譜曲線。圖2 右肺下葉腺癌患者能譜CT低劑量掃描圖(女,72歲)。圖2A:右肺下葉近肺門處占位;圖2B:63keV感興趣區(qū)最佳CNR;圖2C:53keV條件下圖像;圖2D:病灶能譜曲線。
近年來,SPN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據(jù)相關報道顯示,長期吸煙患者SNP發(fā)生率達5.1%~43%,其中肺癌發(fā)生率達0.4%~2.7%[6],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由于其早期缺乏明顯的臨床癥狀,且影像學征象不典型,存在同病異影和同影異病的現(xiàn)象,從而導致漏診和誤診,早期治療可提高其生存期,故早期治療、診斷至關重要[7]。
能譜CT是能夠提供多參數(shù)的能譜成像技術,能夠在0.5ms內實現(xiàn)高速切換,可得到任何單能量下的圖像,且每一物質在某一單能量下對應的CT值不同,并將其對應CT值連成曲線,從而形成物質能譜曲線,且可計算組織有效序數(shù),為疾病診斷提供依據(jù)[8]。而碘元素為CT增強對比劑的主要成分,通過對組織碘含量分析可有效反映組織血流動力學變化,且能夠提供碘基圖,可直觀反映組織的攝碘量及周圍組織邊界,從而間接反映組織血供情況,有利于評價腫瘤血供情況,為臨床提供定量信息[9]。另外可提高對比噪聲比最佳的能量圖像,對于小病灶的顯示有所幫助。與常規(guī)CT比較,CT能譜成像提供了更多定量指標和分析工具,通過參數(shù)和工具的綜合運用從而反映良、惡的不同病灶、組織密度及強化特征,在腫瘤診斷和治療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傊茏VCT以單能量成像、物質分離及定量成像的獨特優(yōu)勢使CT由形態(tài)學診斷逐漸步入定性與定量的科學化成像[10-11]。
本研究結果顯示,惡性組ICLesAp、NICAp、ICLesvp、NICvp及ICD均高于良性組,與呂曉波等[12]的研究結果一致,由于碘可直接反映病灶的血供狀態(tài),碘基值越高說明血供越豐富,提示惡性結節(jié)血供更為豐富,探究其原因可能為病變內血管生成差異可決定病變內微血管,惡性結節(jié)的新生血管較多,微血管密度較大,且癌腫瘤細胞可造成新生血管壁發(fā)育不成熟,管壁通透性增加,而良性結節(jié)中血管壁發(fā)育成熟,血管基底膜完整,且管壁通透性較腫瘤低[13]。本研究中,兩組WCLesAp、NWCAp、WCLesvp、NWCvp比較無顯著差異,說明良惡性結節(jié)水基參數(shù)無明顯差異。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惡性組在40、70、100、140keV能量水平均高于良性組,說明隨著能量值的升高CT值逐漸減少,這與能量水平下X線吸收系數(shù)較大和X線衰減量較多有關。且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動脈期和靜脈期惡性組在40~70、70~100keV區(qū)間斜率高于良性組,兩組在100~140keV區(qū)間斜率比較無顯著差異,與賈玉琳等[14]的報道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不同病理類型SPN的密度、血供及強化方式存在差異有關。本研究樣本量較少,將在下一步研究中擴大樣本量,對不同類型惡性肺結節(jié)和不同分化程度肺結節(jié)進一步分類并總結其特征。
綜上所述,能譜CT低劑量掃描參數(shù)對鑒別良惡性SPN具有一定價值,術前進行檢查能夠為良惡性結節(jié)患者提供更多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