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鍵? 詞】科技異化;移動閱讀;手機閱讀APP;智能閱讀
【作者單位】梁培培,山東政法學院傳媒學院。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青年項目“感性、物性與靈性:智媒體驗三大元問題研究”(21YJCZH078)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6.020
自2006年全民閱讀倡議首次提出,至移動閱讀、智能閱讀新形態(tài)的問世,科技賦能包括手機閱讀APP在內的閱讀平臺成為時下學習型社會理念落地的保障和路徑。2020年10月22日,中宣部印發(fā)《關于促進全民閱讀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指出:“閱讀是獲取知識、增長智慧的重要方式,是傳承文明、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對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1]。閱讀之于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及其在各個垂直領域的滲透與應用,科技異化現象也愈演愈烈。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9.86億,其中手機網絡文學用戶規(guī)模達4.59億之多。與此同時,一些新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個性化不足”“身體疲勞”“智能語音模式機械不自然,缺乏人文關懷”“缺乏社交因素”“信息繭房”等都制約著手機閱讀APP的長遠發(fā)展。
科技異化問題不僅存在手機閱讀APP語境中,也并非當下生發(fā)的新問題,它隨著人類對自然的對象化實踐活動而產生,并逐步滲透到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馬克思、恩格斯以及法蘭克福學派等諸多思想巨擘都曾圍繞科技發(fā)展過程中帶來的負面問題展開論述,在批判理論的建構中,對科技異化表征問題的梳理以及應對策略的建構等相關研究也日趨成熟和多元。
一、科技異化理論流變
所謂科技異化,指的是科學技術作為人類的創(chuàng)造物、產出物,本應服務于人,為后者創(chuàng)造價值,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成為限制人、奴役人的異己力量,與人相對立。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正是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人類社會才得以思想祛魅。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當科學技術被不當使用或過度應用,也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從社會批判理論的視角出發(fā),馬克思、恩格斯和法蘭克福學派都曾圍繞科技異化問題進行考察。
首先,馬克思和恩格斯將科技異化置于社會情境中進行考察,認為科技異化問題的產生與社會中的生產關系緊密相關。在此背景下,從社會情境的立場和角度考察科技異化問題也成為大多數學者的基本共識。
其次,于法蘭克福學派而言,科技異化命題是其社會批判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延續(xù)了馬克思的批判視角,認為科技不僅是人類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利器,同時也有可能在不當使用或過度使用時產生一些負面效果,而這些負面效果正是我們需要規(guī)避的。在他們看來,現代科技和工具理性是一體兩面的,換言之,在工具理性的技術邏輯下,現代科技才得以高歌猛進。
二、科技異化視域下手機閱讀APP的發(fā)展困境
手機閱讀APP發(fā)展過程中滋生的科技異化問題是在科技作為主體的產出物語境下出現的,因此,在梳理科技異化表征前,需要明確手機閱讀APP生態(tài)中的三大主體,即出版運營商、作者和用戶。對不同的主體而言,科技異化的具體表現和癥結也各不相同。
1.科技異化成為資本較量的砝碼
科技是中性的、客觀的,但科技的研發(fā)者、掌控者和應用者等主體則是有目的和有價值偏好的。馬克思等學者在考察科技異化問題時認為,唯有在科技與其主體相分離時,其中立性和客觀性才會顯現。但顯然這種分離是很難實現的。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物聯網和大數據等現代科技逐漸滲透到移動出版產業(yè)中,算法推薦、機器寫作、增強現實讀物以及智能語音等新興事物逐漸涌現,極大地豐富了移動閱讀的形式和內容。出于好奇和嘗鮮心理,用戶面對新事物之初懷有極大熱情,但在接觸和使用一段時間后,當新事物的弊端和不足逐漸暴露,用戶就會回歸實用性更強的常規(guī)功能。
這一方面的代表性案例有各大閱讀APP競相推出的智能語音功能,如掌閱、書旗小說和微信讀書的“聽書”,以及華為手機預裝的榮耀閱讀APP中的“語音朗讀”等。這些智能語言功能不像懶人聽書和喜馬拉雅中的真實人聲,可以將用戶從身體疲勞中解放出來,給用戶帶來心靈的慰藉,因此往往形同“雞肋”。用戶僅僅在下載使用手機閱讀APP的初期,基于“嘗鮮”的動機體驗這一功能。盡管如此,對智能語音等前沿科技的掌握和應用程度,卻儼然成為手機閱讀APP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衡量標準,以及移動出版市場資本較量的砝碼。
現代科技只有在人類真正需要時,才能成為輔助人類實踐活動的有力工具,反之就會成為目的本身,造成人的主體性的喪失。作為移動出版平臺中的犖犖大端,手機閱讀APP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滿足用戶需求,提供用戶真正需要的內容和功能,而并非為了爭奪眼球而推出一些看似亮眼、實則雞肋的“新事物”。
2.場景化閱讀帶來過度消費
自2014年移動端上網用戶首次超過PC端,到如今各大垂直領域APP百花齊放,智能手機不僅將用戶生活“一網打盡”,同時還以便攜性、私密性等優(yōu)勢充分占據用戶的碎片化時間。“厚重典籍濃縮于方寸之間,指尖滑動取代了書頁翻動。行囊里不必隨身攜帶圖書,書房中也不至于因為汗牛充棟而變得擁擠逼仄?!盵2]在此背景下,手機閱讀成為填補碎片化時間和移動化場景的重要選擇。
智能手機的便利性雖然加速了學習型社會理念的落地,但也造成淺表性閱讀的橫行,消解了傳統閱讀情境中的深刻邏輯和詩意空間。而且,用戶的瀏覽和閱讀痕跡也可被收集和分析,潛在的數據濫用和隱私暴露成為令人擔憂的問題。
用戶對手機閱讀APP的過度消費主要體現為兩點:一是“閱讀成癮”,二是隱私暴露。這些都是手機閱讀APP語境下科技異化的重要表現,且二者的成因是緊密相關的。借由數據分析技術,手機閱讀APP可以為用戶推薦和匹配適合的內容,由此帶來更好的體驗,但體驗優(yōu)化的目的卻是為了讓用戶“閱讀成癮”。換言之,在科學技術的過度應用下,“閱讀成癮”這一社會病理特征是以用戶隱私泄露為代價的。
3.算法機制對創(chuàng)作多元化的限制
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提供集智能搜索、個性化資訊流和個性化服務于一體的內容生態(tài)入口,實現用戶與內容的實時匹配,從而進行標簽化的興趣推薦[3]。當下,大部分手機閱讀APP均可將內容分類和標簽化,以幫助用戶快速查找目標內容,分類標準主要圍繞用戶的人口統計學特征和內容題材兩個維度展開。
將手機閱讀APP的內容和用戶類型化,可以對用戶需求與目標內容進行匹配,提升用戶檢索效率,代表了注重效率和效用的工具理性偏向。但一方面,用戶的個體需求是多元的,難以被精準測量和分析,當手機閱讀APP在數據分析和算法推薦技術的綜合作用下向用戶推薦迎合性或引導性的同質信息時,極易造成“信息繭房”問題;另一方面,將手機閱讀APP內容產品粗糙分類,反過來也會限制和固化作者群體的創(chuàng)作維度,不利于移動出版內容生態(tài)的科學發(fā)展。
在尋求科技異化克服策略之前,我們首先要探究手機閱讀APP科技異化的根源。從科技異化的視角來看,出版運營商、作者和用戶三大主體對手機閱讀APP的功能和價值期待影響著科技異化的程度,當手機閱讀APP的功能設置更多地體現版運營商的價值期待而忽略用戶需求時,科技異化的程度將會加深。
三、手機閱讀APP科技異化的根源
1.科技商業(yè)化的社會發(fā)展狀況
手機閱讀APP中的科技異化主要體現為科技商業(yè)化的現實和趨勢,在馬克思看來,“科技異化的根源并不在于科技本身, 而在于科技的應用……科技對人的奴役其實質是人對人的奴役”[4]。在現代社會生產生活中,科技在工具理性的召喚下成為商品更新換代的關鍵,甚至決定著一個品牌的存亡。我們很難想象離開傳感器和定位系統的智能手機,但一款拋卻智能語音功能的手機閱讀APP卻是可以接受的。原因在于,前者是可用性、有效性和高效性的技術基礎,而后者僅僅是特定情境中的“加分項”,而并非手機閱讀APP的關鍵功能。
隨著現代科技的大步前進,以及社會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商業(yè)化成為隱而不察又普遍存在的問題。手機閱讀APP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不僅可從內容層面入手,還取決于功能設置是否多元。新功能是尖端科技的外在形式,也代表著手機閱讀APP的技術制高點,是其隱性資本??萍荚桨l(fā)達,手機閱讀APP可以提供的功能越豐富,而這一切都致力于為用戶提供絕佳體驗,讓用戶“上癮”。
2.功利主義的科技價值觀念
科技價值觀念中的功利主義對于科技異化問題的產生難辭其咎。狹隘的功利主義與人們有目的的對象化實踐活動不同,它在市場競爭中往往使科技的應用超過或偏離人的真實需求,是一種急于求成和生產過剩的體現,而作為工具和手段的科技則應是服務于人的。
在手機閱讀APP中,與其說電子書是商品,不如說用戶是“商品”。幾乎所有手機閱讀APP運營商都希望占據更多的用戶,及其更久的閱讀時間和更多的注意力,但科技的功能并不局限于謀取眼前利益。學者李桂花認為,“狹隘的功利主義不僅容易促使人們?yōu)橹\求眼前利益不恰當地使用科技,而且嚴重忽視了科技的其他社會功能,特別是忽視科技對人類自身發(fā)展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從而導致科技的異化”[5]。功利主義還與法蘭克福學派所批判的工具理性同謀,在其裹挾下,工具理性的技術邏輯在手機閱讀APP中得以貫徹執(zhí)行,而人本主義的價值理性日漸式微。
四、手機閱讀APP科技異化的應對策略
科技是研發(fā)者的智慧結晶和改造世界主體性的體現,也是讓手機閱讀APP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占一席之地的重要砝碼。因此,科技的應用以及功能的設置應以用戶的真實需求和體驗滿足為導向,樹立以用戶為中心的科學發(fā)展觀。與此同時,由算法機制和大數據等一眾先進科技引發(fā)的“信息繭房”和隱私泄露等問題,也應通過相關行業(yè)制度的確立和完善來規(guī)范。
1.促進多主體矛盾關系的平衡
總的來看,在手機閱讀APP的發(fā)展過程中,出版運營商應處理好自身與作者主體和用戶主體之間的矛盾關系,在掌控和適度應用科技的同時保障各主體的權益,尤其要注意收集和分析用戶的個性化真實需求,通過科技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內容產品和信息服務。
對用戶而言,媒介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是規(guī)避科技異化的根本途徑。這就要求用戶在使用手機閱讀APP時要提高隱私保護意識,養(yǎng)成科學健康的閱讀習慣,從自身出發(fā)提升手機閱讀效果和優(yōu)化用戶體驗。此外,作者主體對用戶需求的認知,決定了電子書內容的創(chuàng)作維度和水平。對該類主體而言,在創(chuàng)作時既不應單純地從手機閱讀APP的分類和標簽中獲取用戶畫像,也無須為了迎合用戶大眾化乃至低俗化的審美標準而降低作品的審美價值。手機閱讀APP中的作者主體要發(fā)揮社會價值,給予用戶精神層面的引導。
2.樹立以用戶為中心的人本主義觀念
手機閱讀APP在發(fā)展過程中,應強調用戶的主體性地位。究其本質,科技只是手段和工具而非目的,能否有效地滿足用戶需求是衡量其可用性的唯一標準。只有通過科技不斷提升用戶滿意度,才能留住用戶,擴大用戶規(guī)模和增強用戶黏性。如手機閱讀APP中的“智能語音”功能,盡管可以極大地節(jié)省人力成本,但機械不自然的聲音常常令人難以享受其中。反觀真實人聲,盡管成本較高,但卻以其或自然有趣(如方言版音頻內容)或專業(yè)標準(如專業(yè)播音員和聲優(yōu)創(chuàng)作的音頻內容)的特征獲得眾多用戶的青睞。
3.以制度規(guī)范手機閱讀行業(yè)生態(tài)
科技是客觀的和中性的,但掌控科技的主體是有價值偏向的,手機閱讀APP運營商對科技的過度使用引發(fā)了“隱私泄露”“閱讀成癮”等諸多倫理問題,導致社會性問題的滋生。鑒于手機閱讀APP中的科技異化問題所引發(fā)的后果不僅體現在行業(yè)內,也在整個社會生產生活中普遍存在,因此,政府相關機構有必要通過相關制度的建立來促進手機閱讀行業(yè)生態(tài)健康有序發(fā)展。
五、關于手機閱讀APP科技異化的思考
隨著現代科技高歌猛進,移動閱讀和出版的內涵也得以不斷豐富。在此背景下,科技異化問題對手機閱讀APP發(fā)展的制約重點體現在,它更多地異化為手機閱讀APP運營商謀取眼前利益的工具,而非賦能該類平臺,使其成為人性的、人文的和有溫度的產品。
鑒于研究視角和方法論的局限性,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其一,強調算法機制、大數據技術等現代科技給用戶帶來的倫理層面的消極影響,較少體現工具理性的積極功能,而后者在新事物發(fā)展初期是尤其重要的;其二,本研究僅僅論述了手機閱讀APP單一語境中的科技異化問題,其實科技異化問題是普遍存在的,并不限于手機閱讀APP語境內。之所以將手機閱讀APP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在于其經濟效益和商業(yè)價值之外的社會價值。在全民閱讀工作有序展開、學習型社會形態(tài)初顯的當下,有必要從批判研究的視角圍繞手機閱讀APP主流平臺展開鞭辟入里地“拷問”。
|參考文獻|
[1]中宣部印發(fā)《關于促進全民閱讀工作的意見》深入推進全民閱讀 [EB/OL]. (2020-10-22)[2021-07-02]. http://
www. gov. cn/xinwen/2020-10/22/content_5553414. htm.
[2]楊暄. “輕”閱讀的分量并不輕(金臺隨筆)[N]. 人民日報,2021-04-28.
[3]姚倩. 人工智能時代閱讀的社會化轉向與困境探析[J]. 科技與出版,2021(1):156-160.
[4]李桂花. 論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異化思想[J].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5(6):18-21.
[5]李桂花. 科技異化與科技人化[J]. 哲學研究, 2004(1):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