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森
(大連市金州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放射科,遼寧 鞍山 116105)
關節(jié)內骨折疾病作為骨科治療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中脛骨平臺骨折為高發(fā)型的創(chuàng)傷性骨折。臨床實踐表明,脛骨平臺骨折存在軟骨或半月板的損傷情況,表現為關節(jié)腫脹與淤血情況[1-2]。人體解剖學角度分析表明,膝關節(jié)結構復雜,表面僅覆蓋少量的軟組織,日常運動時存在較大負荷,要求脛骨平臺平整度良好。臨床上患者受到嚴重創(chuàng)傷后骨折形式較復雜,如不進行及時有效處理,極易造成膝關節(jié)僵直、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等嚴重并發(fā)癥[3-4]。因此,臨床治療的關鍵是如何找準骨折部位,全面了解骨折程度。利用CT掃描展開三維重建,獲得關于患者骨折與關節(jié)部位的圖像,保證治療的針對性與有效性?;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懨劰瞧脚_骨折診斷中三維CT重建影像檢查與X線片檢查的結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0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40例經手術證實的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作為對照組,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70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作為觀察組。觀察組男38例,女32例;平均年齡(44.23±1.34)歲;平均體質量(65.12±11.23)kg;脛骨骨折平臺左側42例,右側28例。對照組男33例,女37例;平均年齡(44.13±3.45)歲;平均體質量(65.34±10.78)kg;脛骨骨折平臺左側38例,右側32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關節(jié)鏡診斷確診為脛骨平臺骨折者,且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多處骨折者;伴有重大慢性疾病者;嚴重器官功能障礙及不能配合檢查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對照組治療期間采取數字X線攝片進行診斷?;颊弑3肿贿M行檢查,期間需將患側肢平放于攝影床板上,膝部處于垂直狀態(tài)。當進行側位拍片時患者需調整為側臥位,膝關節(jié)矢狀面平行于攝影床板面。
1.3.2 觀察組 觀察組采取多層螺旋CT聯合三維重建影像診斷。檢查時,根據具體要求選擇由西門子公司生產的sprit型號的十六排螺旋CT機。根據骨折患者情況及檢查需求選擇合適的體位,骨折患者選擇仰臥位聯合腿部平掃與加強掃描的方式。多層螺旋CT標準:電流210 mA、電壓120 kV、層厚5 mm、層間距5 mm。多層螺旋CT聯合三維重建檢查時,患者于攝影平臺上保持仰臥位,并最大程度保持下肢伸直狀態(tài),圍繞膝關節(jié)間隙掃描自脛腓骨上側到股骨下側的順序進行。此外,三維重建時圖像掃描工作借助薄層重建容積方式進行,選擇層厚0.600 mm、層間距0.600 mm的標準。圖像分析工作由2名主治醫(yī)師共同完成。當檢查結果分析出現分歧后,經兩人協商達成一致,如協商后仍無法達成一致,可引入第3人評判,或直接對比病理學檢查結果,保證分析的準確性與科學性。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骨折分型準確率及正確診斷率。脛骨平臺骨折以Schatzker分型為標準,共分為6型:Ⅰ型,患者外側平臺出現骨折,同時呈現劈裂狀的裂紋;Ⅱ型:外側平臺呈現塌陷狀態(tài),伴有不同程度的劈裂狀骨折;Ⅲ型:平臺骨折且直接塌陷;Ⅳ型:骨折部位位于內側平臺;Ⅴ型:雙踝骨骨折;Ⅵ型:骨折部位位于雙踝并脛骨干骺側。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分型診斷準確率比較 觀察組骨折分型診斷結果:Ⅰ型17例、Ⅱ型13例、Ⅲ型14例、Ⅳ型例6、Ⅴ型11例、Ⅵ型9例;對照組骨折分型診斷結果:Ⅰ型15例、Ⅱ型13例、Ⅲ型22例、Ⅳ型例7、Ⅴ型8例、Ⅵ型5例。兩組骨折分型診斷正確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分型診斷準確率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rate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2.2 兩組患者合并踝間隆突骨折、腓骨小頭骨折診斷正確率比較 觀察組合并踝間隆突骨折、合并腓骨小頭骨折診斷正確率分別為92.86%、100.0%,均高于對照組的80.0%、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診斷正確率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correct rate of clinical diagnosi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2.3 兩組治療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during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脛腓骨骨折在骨科臨床上較為常見,是人體中最容易發(fā)生骨折的部位。臨床治療時以骨牽引方式為主,但骨牽引治療時患者活動受限,直接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需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提升患者治療質量。膝關節(jié)脛骨平臺骨折情況較為復雜,機體結構上存在較少的軟組織附著,日常生活中易受到損傷,如不能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會造成骨折惡化,增加臨床治療難度[5-6]。因此,臨床治療的關鍵是準確、快速的診斷骨折情況,提升治療質量與預后效果。臨床治療時多選擇以下方法:①三維重建影響;②CT掃描。傳統(tǒng)診斷方法為數字X線,但實際中發(fā)現無法直觀展示患者骨折部位、分型,此外,也不能明確骨折患者的塌陷程度[7-8]。多層螺旋CT及三維重建影響技術可多角度、多平面的觀察,幫助醫(yī)生準確診斷與分型。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分型正確率為92.86%,高于對照組的85.7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合并踝間隆突骨折、腓骨小頭骨折診斷正確率分別為92.86%、100.0%,均高于對照組的80.0%、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42%,低于對照組的5.7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診斷時利用數字X線攝片進行,但臨床實踐中發(fā)現組織分辨率偏低,主治醫(yī)師僅通過X線片無法清晰觀察脛骨平臺骨折關節(jié)面情況,如患者骨折情況輕微,則無法準確判斷,用于診斷分型存在明顯局限性。觀察組則選擇多層螺旋CT與三維重建影像學方式,可大幅度提高組織分辨率,有較高的影像質量,可通過影響清晰觀察患者骨折情況;同時,該方法可對骨折線走行情況進行觀察,將數字X線無法顯示的細微骨折情況展示出來,通過重建表面輪廓方式保留CT掃描的表層數據,并沿著任一軸線旋轉患者圖像,對患者關節(jié)面情況進行仔細觀察。脛骨平臺骨折合并腓骨小頭骨折的患者發(fā)生踝間隆突骨折風險率較高。因此,脛骨平臺骨折合并骨折患者診斷時利用多層螺旋CT及三維重建影像具有顯著優(yōu)勢,該技術可獲得更多患者的骨折信息,并將骨折更多細節(jié)內容展現出來。且通過多層螺旋CT方式可減少診斷時放射劑的使用量。
多排螺旋CT檢查時,醫(yī)師應幫助患者擺好體位,并簡單的講解檢查原理,緩解患者存在的緊張情緒。很多時候患者因對疾病不了解,易產生焦慮、恐懼心理,因此,在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檢查過程中,首先應向患者普及疾病的相關內容,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醫(yī)院可通過開展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講座或者宣傳會,幫助患者詳細了解患病的原理,打消其內心疑竇,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檢查前,醫(yī)院需組織醫(yī)護人員進行心理培訓,提高醫(yī)護人員與患者間的交流能力,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一定要保持熱情和藹的態(tài)度,并根據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特征及時與患者交流,并獲取患者信任。同時在檢查前期應為患者及家屬詳細講明檢查的原理、流程、注意事項等,對于需要患者配合的地方一定要反復強調,以便患者提前做好心理準備。提前教授患者一些手勢和表情,以便在檢查中方便患者和醫(yī)護人員之間進行交流;檢查結束后,醫(yī)護人員應立即幫患者擦拭眼淚和嘔吐物,耐心安撫患者,詢問是否存在其他不適感,告知患者整個檢查過程十分順利,醫(yī)囑患者檢查結束后需要注意的事項等,告知患者耐心等待檢查結果即可,不要有過多心理負擔。
綜上所述,脛骨平臺骨折診斷及分型過程中應用多層螺旋CT及三維重建影像技術,具有骨折檢出率與分型符合度均較高的特點,可縮短診斷所需時間,提高臨床療效,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