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濤
(阜新市第二醫(yī)院(婦產(chǎn)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遼寧 阜新 123000)
中老年人尤其是男性是高血壓腦出血(HCH)的高發(fā)群體,冬、春季節(jié)是HCH高發(fā)時期。機體血壓上升,腦部小動脈發(fā)生病變,動脈管壁發(fā)生局灶性出血、纖維樣病變,患者過度勞動或情緒激動時,會加重高血壓腦出血的癥狀[1]。據(jù)統(tǒng)計,HCH在卒中患者中發(fā)病率高達48%,發(fā)病迅速,不及時治療會導致患者殘疾、植物生存或死亡。臨床實踐證實,勞動過度、情緒過激等均是誘發(fā)HCH的高危因素,發(fā)病早期患者以頭痛、惡心等癥狀為主,隨著病情發(fā)展,患者出現(xiàn)躁動、偏癱等變化,發(fā)展到后期有嗜睡甚至昏迷癥狀。早期HCH患者臨床多采用保守治療,重癥、后期患者建議采用手術治療,HCH手術療法經(jīng)過多次變更,目前微創(chuàng)血腫穿刺術的效果較為理想[2],但局限于小范圍臨床治療?;诖耍狙芯恐荚谔骄课?chuàng)血腫穿刺術、小骨窗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HCH)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98例,根據(jù)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男25例,女24例;年齡58~70歲,平均(65.37±4.25)歲。觀察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57~69歲,平均(64.25±4.14)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診斷標準:CT掃描腦部有血塊樣陰影;患者具有意識障礙、頭痛等典型HCH癥狀;均為過度勞動或情緒激動后發(fā)病[3]。納入標準:經(jīng)檢查所有患者均達到手術出血量標準,患者清醒、嗜睡、朦朧未達到昏迷;患者及家屬知曉本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CT檢查確認殼核、丘腦、小腦均有不同程度出血。排除標準:發(fā)病時間>72 h;合并腦動脈瘤、腦干出血者;有卒中病史者;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者;對手術麻醉藥過敏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小骨窗血腫清除術。操作如下:采用全麻方式,借助CT掃描在離血腫最近的腦皮層作切口,切口為馬蹄形皮瓣。用磨鉆打孔,然后用銑刀銑出骨窗,骨窗為直徑3 cm的圓形。剪開硬腦膜,操作于顯微鏡下完成,將軟腦膜、蛛網(wǎng)膜依次剪開,操作時注意避開腦組織、血管。表層腦組織行電凝切開,逐層剝離組織后到達血腫腔,借助相關儀器清除血腫。清除完成后,行止血操作,引流管置入血腫腔,引出殘余血液,術畢。
觀察組采用微創(chuàng)血腔置管手術。操作如下:全麻方式同對照組,根據(jù)CT掃描影像定位血腫聚集最多位置,在患者頭皮上做一縱向切口,切口長約4.0 cm??v行切口需直達顱骨,為保證手術視野清晰,需借助乳突牽開器進行手術。在顱骨上鉆孔,將硬腦膜切開、懸吊,再次CT掃描在腦回無血管區(qū)進針,進針方向、進針深度需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穿刺針固定后在血腫腔中植入引流管,選用帶芯“12號”硅膠腦室引流管,檢查引流管是否到達血腫腔的標準為回抽引流管能看到暗紅色血液。距切口2 cm,引流管皮下潛行引出、固定,接三重抗反流引流袋,切口逐層縫合,術畢。
術后12 h內(nèi)再次行CT檢查,未見引流管移位及血腫,將2萬U尿激酶注入血腫腔,每天2次,注入后持續(xù)閉管3 h。在術后3 d左右若觀察到引流液顏色清亮,且復查無異常,進行拔管。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評價標準:治愈,意識障礙、嘔吐、頭痛等癥狀完全消失,CT檢查顱腦正常;顯效,臨床癥狀有所緩解,CT檢查提示正常;有效,CT掃描顱腦有少數(shù)血腫殘留,頭痛、嘔吐癥狀稍有緩解;無效,癥狀未見改善??傆行?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殘余血腫量。③改良RANKIN量表(MRS量表)[4]:評估卒中后患者神經(jīng)功能恢復程度,評分越低表明神經(jīng)功能恢復越好;軀體化癥狀自評量表(SSS量表)[5]:評估軀體化癥,包括肌肉酸痛、眼睛干澀、心血管癥狀等,分值越高提示患者軀體功能恢復越好。Barthel指數(shù)(BD):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總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自理能力越強。④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消化道出血、電解質(zhì)紊亂、呼吸道感染及顱內(nèi)感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88%,高于對照組的79.5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出血量、殘余血腫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shù)49 49手術時間(min)35.25±5.26 13.45±4.21 22.650 0.000住院時間(d)22.50±6.12 15.80±6.50 5.253 0.000術中出血量(mL)56.25±15.20 38.40±10.24 6.818 0.000殘余血腫量(mL)19.36±4.25 14.25±2.35 7.365 0.000
2.3 兩組MRS、SSS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MRS、S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觀察組SSS評分與BD指數(shù)高于對照組,MR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MRS、SSS評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MRS and S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3 兩組MRS、SSS評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MRS and S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注:MRS,改良RANKIN量表;SSS,軀體化癥狀自評量表;BD,Barthel指數(shù)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shù)49 49 MRS評分術前4.12±0.65 4.13±0.67 0.075 0.470術后2.25±0.35 1.20±0.36 14.639 0.000 SSS評分術前12.35±2.28 12.34±2.27 0.022 0.491術后24.25±6.25 29.50±5.27 4.495 0.000 BD指數(shù)78.53±12.24 92.25±14.37 5.088 0.000
2.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08%,低于對照組的20.41%(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腦出血是高血壓患者病情發(fā)展到后期的典型癥狀,血壓上升會使機體血液黏度升高,血管呈現(xiàn)纖維化病變[6]。因此,HCH發(fā)生后應及時就診,避免病情惡化。HCH手術方法較多,與傳統(tǒng)骨瓣開顱手術相比,微創(chuàng)血腫腔內(nèi)置管術優(yōu)勢明顯。
微創(chuàng)血腫腔內(nèi)置管術使用的是帶芯12號硅膠腦室引流管,針管合一,鉆孔后能直接將硅膠引流管置入血腫腔,回抽即可判斷引流管是否完全進入血腫腔。與單一針管或軟管相比,帶芯軟管密封性良好,固定后基本不易脫位,術后能持續(xù)留在患者血腫腔中,輔以適量尿激酶溶栓治療,有助于快速清除血腫壁上的淤血塊,提高血腫清除率。與小骨窗血腫清除術相比,微創(chuàng)血腫腔內(nèi)置管術的手術風險較小,具有微創(chuàng)、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等優(yōu)勢,尤其適合身體較差、年齡較大的HCH患者,手術能有效避免各種副損傷,風險較低。為保證穿刺手術的順利進行,本研究術前行CT掃描,使用CT機進行定位。與CT片定位相比,CT機定位能直接穿透患者頭皮,將血腫詳細情況直接“復制”到頭皮上,結合金屬標志物能快速、準確定位穿刺點,表明CT機具有較高的精準性[7]。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微創(chuàng)血腫穿刺術治療HCH效果優(yōu)于小骨窗血腫清除術,與姜京超等[8]研究結果一致。由此可見,在HCH患者治療中,微創(chuàng)血腫腔內(nèi)置管術具有顯著優(yōu)勢,能在短時間內(nèi)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
對微創(chuàng)血腫腔內(nèi)置管術的優(yōu)點進行總結:①操作簡單,顱骨鉆孔后即可將帶芯引流管置入無需開顱直接完成定位穿刺即可,CT定位、針管一體化相結合,能有效保證穿刺角度、位置與頭皮及顱骨的一致性。②手術時機選擇恰當?shù)臈l件下,能顯著提升血腫清除率。在發(fā)病后24 h內(nèi)進行穿刺引流,能最大程度解除血腫占位副效應,腦細胞及周圍組織受到損害較少,神經(jīng)功能得到顯著改善,患者軀體化癥狀減少,有效提升術后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③引流管避開重要組織及血管后深入血腫腔,血腫清除率高,通過穿刺針管注入尿激酶能快速溶解血塊,同時進行引流,血腫誘發(fā)的腦部微循環(huán)障礙解除,患者頭痛、意識障礙等癥狀得到快速緩解[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殘余血腫量及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表明微創(chuàng)穿刺優(yōu)勢明顯。
綜上所述,采用微創(chuàng)血腫腔內(nèi)置管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小骨窗血腫清除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