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鑫,黃斌,侯磊
(沈陽醫(yī)學院附屬中心醫(yī)院麻醉科,遼寧 沈陽 110024)
膝骨關節(jié)炎是臨床治療中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該病通常是由于骨性退行性病變、風濕類疾病以及外傷等導致,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是治療膝骨關節(jié)炎等疾病的首選方法,但其為創(chuàng)傷性手術,若術中鎮(zhèn)痛措施欠佳,不僅會增加患者術后痛苦,而且還嚴重影響其病情康復[1]。超聲引導股神經阻滯是臨床應用較多的鎮(zhèn)痛方法,能達到較好的鎮(zhèn)痛效果,但會引發(fā)較多不良反應[2]?;诖?,本研究旨在探究超聲引導股神經阻滯與髂筋膜腔隙阻滯在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鎮(zhèn)痛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行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86例,隨機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43例。參照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47~72歲,平均(55.8±4.7)歲。研究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46~73歲,平均(55.6±4.5)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均符合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手術標準者;均為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軟骨壞死性疾病者;均經保守治療或關節(jié)鏡治療無效者;均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無法配合治療者;合并嚴重基礎疾病、惡性腫瘤以及凝血功能障礙者;患肢四周肌肉萎縮者。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術前禁食8~12 h,進入手術室后開通靜脈通路。參照組給予超聲引導股神經阻滯鎮(zhèn)痛,即采用面罩吸氧,通過超聲平面內進針技術在回抽無血后進行局部注射麻醉藥物。于股動脈外側定位后穿刺針側進針,確定針尖于股神經的外側時,分別于其上下方注入0.25%羅哌卡因(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716)各15 mL,使藥效擴散包圍股神經。
研究組給予超聲引導髂筋膜腔隙阻滯鎮(zhèn)痛,吸氧和進針技術同參照組,回抽確認無血后注入0.25%羅哌卡因30 mL。由髂腰肌表面的兩層筋膜后使穿刺針同皮膚呈60°角向內側進針,將針尖置于髂筋膜與髂腰肌之間后注射麻醉藥物。兩組均通過止血帶技術加強阻滯。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穿刺注藥時間、術后蘇醒時間、有效鎮(zhèn)痛時間、芬太尼總用量、術后24 h患肢主動關節(jié)屈曲角、術后各時間段靜息和活動時疼痛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術后各時間段靜息和活動時疼痛情況:應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分別對術后6、12、24 h靜息和活動時的疼痛情況進行評分,得分越高表明疼痛越劇烈[3]。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蘇醒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組穿刺注藥時間短于參照組,有效鎮(zhèn)痛時間長于參照組,芬太尼總用量少于參照組,術后24 h患肢主動關節(jié)屈曲角大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related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related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研究組(n=43)參照組(n=43)t值P值穿刺注藥時間(min)2.53±0.63 4.49±0.75 13.122<0.05蘇醒時間(min)9.82±3.56 9.80±3.57 0.026>0.05有效鎮(zhèn)痛時間(h)38.74±4.29 26.34±5.66 11.450<0.05芬太尼總用量(mg)0.49±0.04 0.55±0.03 12.442<0.05術后24 h患肢主動關節(jié)屈曲角(°)48.12±5.13 31.07±5.58 14.750<0.05
2.2 兩組靜息和活動時VAS評分比較 術后6、12、24 h,兩組靜息時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6、12、24 h,研究組活動時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靜息和活動時VAS評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at rest and activ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2 兩組靜息和活動時VAS評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at rest and activ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組別研究組(n=43)參照組(n=43)t值P值靜息術后6 h 1.89±0.58 1.79±0.62 0.772>0.05術后12 h 1.76±0.64 1.75±0.66 0.071>0.05術后24 h 1.52±0.44 1.55±0.48 0.302>0.05活動術后6 h 2.18±0.66 2.64±0.73 3.065<0.05術后12 h 1.90±0.46 2.37±0.51 4.487<0.05術后24 h 1.69±0.39 1.97±0.45 3.083<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65%,顯著低于參照組的20.9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不僅可根除膝關節(jié)疼痛,而且還能保持關節(jié)穩(wěn)定性,使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正常,改善其生活質量。但是由于術中需切除滑膜和關節(jié)囊等富含神經末稍組織,因此,易致術后刺激性疼痛、關節(jié)腫脹等并發(fā)癥,從而影響臨床治療效果[4]。因此,術中實施有效的鎮(zhèn)痛方案對減輕患者痛苦、確保手術成功率具有重要意義。
超聲引導股神經阻滯是臨床常用鎮(zhèn)痛方法,能清晰呈現神經結構,更利于藥物擴散于股神經,確保神經阻滯、置管的準確性,縮短置管時間,提高阻滯效果[5]。但有研究發(fā)現,采用髂筋膜腔隙阻滯效果更佳,可有效減少不良反應,且具有操作便捷、成本低及避免損傷股神經的優(yōu)勢。髂筋膜腔隙阻滯是一種新型的鎮(zhèn)痛方式,目前已逐漸應用于全髖、髖部骨折和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鎮(zhèn)痛中[6]。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穿刺注藥時間短于參照組,有效鎮(zhèn)痛時間長于參照組,芬太尼總用量少于參照組,術后24 h患肢主動關節(jié)屈曲角大于參照組;術后6、12、24 h,研究組患者活動時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參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超聲引導髂筋膜腔隙阻滯效果顯著優(yōu)于超聲引導下連續(xù)股神經阻滯。與陳冬圭等[7]研究結果一致。超聲引導髂筋膜間隙阻滯能在可視的狀態(tài)下分辯神經及血管組織,有利于準確判斷穿刺針走向以及藥物擴散情況,并降低神經血管損傷風險,減少麻醉藥物用量,從而提高阻滯成功率[8]。
綜上所述,在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中給予超聲引導髂筋膜腔隙阻滯鎮(zhèn)痛效果優(yōu)于股神經阻滯,更有利于縮短穿刺注藥時間,減少芬太尼用量,延長鎮(zhèn)痛時間和降低不良反應,從而減輕患者術后早期活動痛苦,促進患肢功能活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