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卿,張 宏,陳夢迪,何旭東,葉 斌
(上海市第三康復醫(yī)院中醫(yī)康復科,中國 上海 200436)
腦卒中病人的致殘率居高不下,嚴重影響病人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質量。研究結果表明,腦卒中存活的病人中,約有2/3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肢體活動功能障礙[1]。除此之外,腦卒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2]。這其中重大的問題就是如何促進腦卒中病人的康復。在運動功能康復訓練中,下肢的活動功能是否能滿足病人的生活要求尤其重要。在2019年的中醫(yī)康復臨床實踐指南中指出,腦卒中的不同時期,以巨刺透穴為主的針刺方法治療能有效改善運動功能[3,4]。在腦卒中后,下肢運動功能康復治療的過程中,常用到的穴位有合谷、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風市、血海等[5]。目前,大多數學者對卒中后采用針刺治療的療效是給予肯定的。但對于痙攣比較嚴重的病人,是不推薦使用電針進行治療的。在本研究中,我們觀察了電針聯(lián)合穴位埋線對早期腦卒中病人的下肢運動功能的效果。
本研究的病人選取于2020-06~2021-03在我院因腦卒中進行康復治療的病人,采用隨機數字法將病人按照入院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最終有65名病人納入了本研究。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的基礎上,觀察組病人采用電針聯(lián)合穴位埋線的治療方法,而對照組只采用單獨電針的治療方法。
1.2.1 納入標準:(1)根據中西醫(yī)的診斷標準[6,7],診斷為腦卒中;(2)根據Holden步行能力分級,分級小于4級;(3)意識清楚能夠配合,生命體征平穩(wěn);(4)病程時間為7到20天;(5)對研究了解同意,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1)病情進展迅速,短期嚴重惡化;(2)有運動平衡功能障礙;(3)存在視覺方面障礙;(4)身體其他器官存在嚴重障礙。
1.3.1 基礎治療:兩組病人均進行常規(guī)腦卒中康復標準治療和用藥。在標準治療的基礎上,觀察組病人增加電針和穴位埋線手法治療。對照組只增加電針治療。常規(guī)的康復治療包括肢體的主動和被動活動訓練以及一些其他運動療法。藥物主要是調節(jié)血壓、血脂、血糖和營養(yǎng)神經的藥物。
1.3.2 針刺治療:讓病人取合適體位。選取髀關、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及阿是穴等穴位。對需要行治療的穴位進行常規(guī)皮膚消毒。每日1次,10天為1個療程。
1.3.3 穴位埋線治療:將病人置于合適體位。取髀關、足三里、三陰交、太沖等穴。用碘伏在穴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接針芯,刺入到所需深度,將羊腸線埋填在穴位的皮下組織或肌層內。操作時,要注意確保羊腸線置于皮下。操作完畢后,所有針口使用創(chuàng)可貼貼敷。每次選2個穴位進行埋線,交替進行。每10天進行1次,3次為1個療程。
1.3.4 療效觀察 主要觀察指標有:下肢運動功能評分(Fugl-Meyer,FMA)、表面肌電圖(RMS)、Holden步行分級,所有指標數據的收集均由同一名工作人員完成。
1.3.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的形式表示。組間治療效果的前后對比采用t檢驗進行,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以P<0.05說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治療過程中,共有3人未能完成治療退出研究。其中觀察組有1例病人,對照組有2例病人。最后,共65例病人納入本研究。兩組病人的一般信息均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病人FMA評分,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RMS評分,組間比較差異也有顯著性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MA(下肢)及RMS(脛前?。┍容^(x±s,分)
治療前兩組病人下肢功能各項指標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肢肌力及步行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Holden步行分級比較(n)
目前醫(yī)學觀點認為,腦卒中導致下肢運動功能障礙主要是高級中樞喪失了對其運動功能的控制力。雖然電針的治療成本比較低,但是單一的治療方法不能很好地刺激大腦皮層,這導致病人的感知信息不足,很難讓腦卒中后的病人建立正確的運動方式。所以,多種康復治療方法的運用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已有研究證明,在腦卒中病人的早期,積極的康復治療對腦神經的恢復是有益處的[8]。早期的康復治療可以促進病人腦部皮質的功能,使皮質變厚,促進蛋白合成和血管的生成[9]。對于腦卒中病人而言,下肢的活動功能對病人的生活質量影響十分重要。增加大腦的運動刺激信號,有助于腦部運動功能的重組?;謴筒∪说男凶吖δ?,是康復治療中的基本內容和目標[10]。所以,多種治療方法的早期聯(lián)合運用必將帶來更好的臨床康復效果。
在我們的研究中,在病人主動運動狀態(tài)下,用表面肌電圖來反映脛前肌在治療前后的力量變化。我們發(fā)現治療后,電針聯(lián)合穴位埋線治療方法脛前肌力量的改變更明顯。同時,在電針聯(lián)合穴位埋線治療4周后,病人下肢的FMA評分、Holden步行分級得到明顯改善。這說明電針聯(lián)合穴位埋線這種治療手法的臨床療效是值得肯定的。
我們分析,針刺對于腦卒中病人具有兩方面作用。一方面可以通過局部的刺激,改善炎癥反應,促進血運循環(huán),使局部的新陳代謝增加,并調節(jié)腦部的興奮和抑制神經遞質,促進腦部損傷的修復。穴位埋線主要的功能就是可以延長針刺的刺激時間[11],起到“深邪遠痹,深而留之”的作用。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電針聯(lián)合穴位埋線,可以有效延長對穴位的刺激時間[12,13]。增加大腦的刺激信號,有助于腦部運動功能的重組,這可以加快病人腦部皮質的功能的恢復,促進蛋白合成和血管的生成,對于病人的下肢功能恢復有很大的幫助。國內學者王在意等[14]認為,穴位埋線的主要機制為:(1)對穴位起到雙重刺激的作用,延長作用時間;(2)可以促進身體的營養(yǎng)代謝;(3)改善炎癥,調節(jié)局部血液循環(huán);(4)穴位埋線可以在腦部重新建立興奮區(qū)域,對病灶產生良性誘導。
此外,穴位的選擇也是至關重要的。在本研究中主要取髀關、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幾個穴位進行治療。髀關穴為足陽明胃經之要穴,主要可以促進下肢血氣的運行。相比較單純的電針治療,穴位埋線的方法可以延長穴位的刺激時間,利于其下肢關鍵肌興奮度的恢復。表面肌電圖值不僅可以用于評估肌力,還可用于肢體運動功能測試及功能評價[15,16]。
我們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的樣本量較小、研究設計不是隨機對照研究,這些都會對研究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
綜上所述,電針聯(lián)合穴位埋線相比單獨電針療法可以更有效改善腦卒中病人早期下肢運動功能的恢復,對腦卒中病人的康復治療意義深遠,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