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雅玲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由于學困生成績欠佳,心里往往存在自卑感,平時不會主動回答問題,課堂上容易發(fā)呆,課堂參與率低,作業(yè)完成度低,老師也往往會對這些學生有所忽略。實際上,老師應該重視這部分學生,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谝陨险J識,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從參與問答、小組交流以及自主探究這三個方面入手,幫助學困生提升在語文學習中的參與度,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品嘗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和榮譽感。
一、 提升問答參與度的策略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fā)現這樣一個現象:基礎好、善于發(fā)言的學生成了課堂展示的主角,而基礎較差的學生往往都是附和著這些學生。為了提高基礎較差學生的參與度,我把一些簡單的問題留給他們,讓他們也參與進來,從中獲得樂趣,從而激發(fā)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九課《祁黃羊》一文時,理解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這句話的意思,先從關鍵字入手,讓學生解釋“仇”和“親”的意思。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其實學生很容易能夠知道“仇”是仇人的意思,“親”是親人的意思。對于這個簡單的問題,很多同學都踴躍舉手,但我發(fā)現有位學生仍然在自顧自地玩手中的文具。我沒有選擇舉手的學生起來回答,而是請這位學生來回答在這句話中“仇”和“親”分別是什么意思。在我的引導下,他很容易解釋出了“仇”是仇人的意思,“親”是親人的意思。我給予了他肯定及表揚。接下來的半節(jié)課時間,他都在認真聽講。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我經常把一些簡單的問題留給他,慢慢地,他也愿意參與課堂回答了,在課堂中表現得更加自信了?,F在,我能夠在課堂中看到他舉起手了,相信他能夠慢慢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老師在課堂提問時要把握好問題的難度,考慮到學困生是否能夠回答上來,讓他們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吃,享受成果的樂趣。這樣才能激發(fā)他們內在的動力,不至于讓他們在課堂學習中分神,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二、促進小組交流參與度的策略
小組合作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協作精神、交往能力。但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存在只顧自己發(fā)言、不關注其他學生討論的現象,還有一些學生不參與議論,而在閑聊。尤其是學困生,都不太愿意開口交流,只是聽別人說說想法。針對這種現象,我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交流能力等因素,實行小組分角色合作。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習作四時,討論青海地震,我將學生進行分組,一個討論小組選出組長、記錄員、報告員等,讓小組長負責組織協調,記錄員負責紀錄小組每位成員發(fā)言的要點,報告員負責將小組討論成果向全班學生匯報。我發(fā)現這一次的小組討論,每一位學生都參與了,很少出現發(fā)呆、閑聊現象,最后呈現的效果也比較好。這樣讓學困生能夠有明確的任務可以完成,先從簡單的記錄員開始,并且經常對小組成員進行角色互換,讓學困生有機會嘗試不同的角色,能夠參與到小組交流中來。這樣,找到了他該學的、能學的、樂學的知識,學生很自然地就會融入我們的課堂,興趣有了,學習的熱情也就有了。
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小組合作時學困生往往不習慣聽取別人的發(fā)言,所以老師還要明確告訴他們要做到:傾聽別人發(fā)言的內容,包括聽清老師的問題,聽懂小組的分工要求,認真聽取別人的發(fā)言,即使對別人的發(fā)言有意見或有聽不明白的地方,也要耐心地聽別人說完。讓他們意識到這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從別人的發(fā)言中會得到啟發(fā),從小組成員身上學習到很多的知識和方法。
三、激發(fā)自主探究動機的策略
自主學習是學生運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在教學中,學習較好的學生容易得到老師的表揚、同伴的好感、家長的鼓勵與支持。但是學困生因為成績比較差,學習不容易開竅,從而對學習比較抵觸。同時,學困生很難自己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在學習上比較被動,所以他們自主探究學習的效率比較低,開展自主研究還是比較困難的。基于以上情況,為了激發(fā)學困生的自主探究動機,這學期,我為學困生制定了一些學習策略。先從預習入手,讓他們在預習的時候,先標出本課的生字,標好段落,并且用幾句簡短的話來概括本課的內容,對課文的內容進行初步的梳理,這一任務是比較容易完成的。預習工作順利進行一個階段以后,我在班級中挑選了一些學習好、有耐心、樂于助人的學生,建立了語文互助小組。在平時的學習中,學困生遇到問題都不愿意向老師尋求幫助,但是自己又解決不了,長此以往,他們對學習就漸漸地失去興趣。我想通過建立這個學習互助小組,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和抵觸情緒。就如在講評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補充習題“蘋果里的五角星”時,有一題是讓學生先選擇正確的讀音,再選擇提供的意思,每個讀音后面有不同的意思。其實這道題目很簡單,但有位學生一直無法理解題目的意思,坐在座位上想不出來就在那發(fā)呆。我為他解釋了很多遍,他都無法理解,于是我讓他去請教自己的“小老師”,不一會兒他就完成了這道題的訂正。也許是老師給他過大的壓力,同伴的講解讓他更容易接受。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讓他在自主學習中碰到難題,多去請教小老師。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fā)現這位學生的作業(yè)能按時完成了,訂正作業(yè)也不會再拖拖拉拉了。
學困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對他們的轉化也是一項漫長的工作。學困生參與課堂學習,他們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教學實踐證明,學困生在課堂參與度提高后,學習成績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只有讓學生參與教學并且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才能喚起他們學習的熱情,形成持續(xù)而穩(wěn)定的學習興趣。因此,老師對他們要有耐心,持之以恒,要找出原因,對癥下藥,久而久之,學困生課堂參與度必然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