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花
[摘? ? ? ? ? ?要]? 遺傳學是研究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科學,其內容復雜多樣、抽象程度高、枯燥難懂,是中職醫(yī)藥衛(wèi)生等專業(yè)的難點課程,因此培養(yǎng)學生對遺傳學的學習興趣是首要任務。在中職遺傳學課程教學中,有很多中職生的生物知識基礎薄弱、理解能力差、學習態(tài)度不佳、學習興趣不足。教師可以運用導語啟發(fā)學生遺傳學學習的情感基礎,通過改進教學方法、設置生動的問題情境、更新相關知識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課程教學內容、完善遺傳學的課程教學,更好地落實中職遺傳學課程的教學目標。
[關? ? 鍵? ?詞]? 中職教育;遺傳學;學習興趣;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34-0222-02
遺傳學是面向中職醫(yī)藥衛(wèi)生等專業(yè)開設的專業(yè)課程,主要研究生物的遺傳與變異,比如研究親代與子代的相似性現(xiàn)象、不同程度的差異,理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由來等,研究對象有微生物、動植物、人類等。通過學習可以認知:遺傳是相對的和保守的,變異是絕對的和發(fā)展的,遺傳是保持形狀與物種相對穩(wěn)定的基礎,變異會產生新的形狀,能夠實現(xiàn)物種的進化和選育新品種。本課程的專業(yè)化程度相對較高,很多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無法運用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果。所以教師應該運用豐富有趣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遺傳學的積極性,以此為基礎才能有效地提高遺傳學的教學效果。
一、利用導語,奠定學習遺傳學情感基礎
在中職遺傳學的課程教學中,為了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習學習本課程的興趣,教師應該首先利用導語教學,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導入具有專業(yè)性、科學性、豐富性、趣味性特點的導語,幫助學生奠定學習遺傳學的情感基礎,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發(fā)學生的學習思維,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1]。教師在利用導語導入新課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準備對應的文本資料、豐富的圖片等,在課堂上先運用多媒體展示豐富有趣的內容,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之后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試著回答,然后再說出一段導語,通過這樣的方式奠定學生學習遺傳學相關課程的情感基礎。
例如,在中國農業(yè)版的中職《遺傳學》教材中,對于第四章的連鎖交換定律的第五節(jié)性別決定與性連鎖的教學,為了更好地利用導語,我會根據這節(jié)課的內容創(chuàng)設一些生動的情境,并提出相關問題。
比如先展示以下圖片:人類,蝗蟲、螳螂、蜜蜂、螞蟻等昆蟲,青蛙等兩棲類動物,鯉魚等魚類,蛇麻草等雌雄異株類的植物等,然后提問:通過之前學習我們知道,人類的性別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以上生物體在性別遺傳上有什么不同?決定不同性別的因素是什么?以此引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試著進行解答,之后引入導語:我們知道不同條件下會產生不同的性狀,性別是一種性狀,它是由基因和環(huán)境共同決定的,性別實現(xiàn)有性別決定和性別分化兩部分,性別決定是在受精時決定,而性別分化是由基因和環(huán)境共同決定的;不同的生物決定性別的方式不同,比如人類、所有哺乳動物、大部分昆蟲、某些兩棲類動物、魚類、雌雄異株植物的性別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如人類男性有1條X與1條Y性染色體,蝗蟲雄性有1條X性染色體等;但是,果蠅的性別由性指數(shù)決定、蜜蜂的性別由染色體組的倍性決定,海生蠕蟲由環(huán)境決定性別。通過運用以上相關的導語導入新課,可以讓學生初步認識本課知識的深刻性與趣味性。
二、改進方法,提升學生遺傳學學習興趣
中職遺傳學的教學中,為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應該積極地改進教學方法,運用更加科學、高效、有趣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學習遺傳學的興趣,有效提高遺傳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與掌握遺傳學的知識[2]。教師應該認識到中職學生的生物知識基礎普遍薄弱,大部分學生都只在初中時期學過生物知識,在理解能力與認知上也普遍偏弱,且不愿主動學習,不能很好地與同學進行探究式學習。因此,教師應該根據以上實際情況,運用以下幾種教學方式:一是引入生物模型、教學掛圖等,運用模型教學法;二是運用準備好的多媒體教學資源,比如PPT課件、微視頻等,借助大屏幕與希沃白板等工具開展多媒體教學;三是根據生動的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運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教學。
例如,在中國農業(yè)版的中職《遺傳學》教材中,對于第七章的基因突變第一節(jié)基因突變的表現(xiàn)與特征的教學中,主要的教學內容是基因突變的類型、基因突變的時期和表現(xiàn)、基因突變的特征等。
了解了主要的教學內容后,我在教學中會確定教學目標:一是運用實例、模型和游戲等方式從分子水平(比如堿基對替換、缺失、增添等)分析基因突變發(fā)生的時間和內部因素,推導基因突變的基本概念;二是分析基因突變發(fā)生在生殖細胞、體細胞時對其控制合成蛋白質,對子代和形狀的相關影響;三是分析基因突變形成的原因、主要特征、相關意義。之后,我運用多媒體教學方法,首先是展示不同花的顏色和形狀的圖片,然后提問:為何花的顏色、形狀會有這么大的差距?中國古人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是否有道理?一對夫妻所生的姐妹高矮胖瘦都一樣嗎?通過這樣的方式引發(fā)學生思考變異的問題,然后總結:變異分為可遺傳與不可遺傳的變異,其中可遺傳變異有基因重組、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我們現(xiàn)在來探討一下前兩種。接著再利用多媒體展示柳葉眉和太空椒的圖片,并提問:以上屬于什么變異?能夠遺傳嗎?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分別屬于可遺傳與不可遺傳的變異,然后引入“基因突變”的教學。接著,我會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的圖片,先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討,然后總結其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是堿基對替換,直接原因是蛋白質中氨基酸被替換。之后,我會繼續(xù)運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一起總結基因突變的概念,并探究其實質、發(fā)生時期、主要原因、相關特點等,從而更好地完善本課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