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
〔摘要〕斗爭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不斷鑄就與涵養(yǎng)的寶貴精神品質。就其微觀形態(tài)而言,百年來黨的斗爭精神的演進始終映射著黨的階段性中心任務的轉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斗爭精神具體表現為以“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為代表的精神形態(tài);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的斗爭精神具體表現為以“保衛(wèi)和平、反抗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代表的精神形態(tài);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斗爭精神具體表現為以“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的改革精神為代表的精神形態(tài);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斗爭精神具體表現為以“凡腐必反、除惡務盡”的反腐精神為代表的精神形態(tài)。百年來黨的斗爭精神的演進表明,黨的斗爭精神的鑄就與涵養(yǎng)始終以中華民族精神為最深厚土壤,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精神內核,以人民群眾利益為根本價值指向,以聚焦黨的階段性中心任務為著眼點,以繼承性與創(chuàng)新性相結合為根本方法。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微觀形態(tài),百年演進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21)04-0018-08
斗爭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不斷鑄就與涵養(yǎng)的寶貴精神品質。建黨百年來,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黨的中心任務的轉變,黨的斗爭精神在保持其敢于斗爭、勇于斗爭、善于斗爭等基本內核不變的同時也在其具體表征上呈現出了鮮明的階段性特征。在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梳理過去百年來黨的斗爭精神的演進過程、剖析其演進所揭示的規(guī)律,對于當下深刻認識和把握黨的斗爭精神的精神實質、傳承和發(fā)揚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的斗爭精神、激發(fā)和凝聚奪取新時代偉大斗爭新勝利的磅礴偉力顯然具有重要意義。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們講的斗爭,不是為了斗爭而斗爭,也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斗爭,而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知重負重、苦干實干、攻堅克難”〔1〕,所以,黨的斗爭精神在具體表現形式上就有宏觀形態(tài)與微觀形態(tài)之分。其中,宏觀形態(tài)主要以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戰(zhàn)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鋒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偉大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為代表,而微觀形態(tài)則主要以“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保衛(wèi)和平、反抗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的改革精神、“凡腐必反、除惡務盡”的反腐精神等為代表??傮w而言,黨的斗爭精神在宏觀形態(tài)上的數量要遠遠小于其微觀形態(tài)的數量,但是其宏觀形態(tài)卻長期被學術界、理論界所廣泛關注。鑒于此,本文將略過學術界已關注較多的宏觀形態(tài),重點梳理黨在不同時期斗爭精神的微觀形態(tài)。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的主要形態(tài)
中國共產黨的斗爭精神孕育并形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由于實現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站起來”成為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所要完成的中心任務,所以黨在這一階段斗爭精神的形態(tài)也被深深打上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印記。
“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這種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品格的重要體現,更是戰(zhàn)爭時期黨的斗爭精神內涵的鮮明體現。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順應歷史發(fā)展趨勢、勇立時代發(fā)展潮頭,在浙江嘉興南湖的紅船上最終宣告成立,中國革命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毛澤東稱之為“開天辟地的大事變”〔2〕1514。作為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黨在這條紅船上啟動了中國革命的航船,引領了中國革命的航向,以“開天辟地、敢為人先”〔3〕為內核的紅船精神由此萌發(fā),中國共產黨的首創(chuàng)精神也由此形成。大革命失敗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漸認識到照抄照搬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是行不通的,于是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結合,帶領起義部隊和革命群眾在井岡山創(chuàng)建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逐漸孕育與鑄就了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為核心內容的井岡山精神〔4〕113,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我們黨首創(chuàng)精神的基本內涵。新中國成立前夕,當黨中央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討論能否學會和搞好新中國建設的問題時,毛澤東就滿懷信心地指出:“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薄?〕1439這“兩個善于”不僅表達了我們黨對建設新中國的堅定決心,同時也集中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高度的革命首創(chuàng)精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人這種“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的激勵和支撐,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偉大事業(yè)才最終取得成功,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才最終得以建立。
“不動搖、不妥協”的反抗精神。這種精神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推翻“三座大山”剝削和壓迫的過程中孕育、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偉大斗爭精神,它構成了黨的斗爭精神恒久不變的基本內核。鴉片戰(zhàn)爭以后,由于西方列強的肆意侵略、封建統治者的腐朽無能,中國喪失了獨立自主地位,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積貧積弱、人民饑寒交迫。在此境遇下,無數仁人志士為尋求救國救民之路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但大都以失敗告終。在中國飽受“三座大山”摧殘的危難時刻,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為了應對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我們黨始終高舉斗爭的旗幟,不畏強權、不懼強敵,勇敢地同國內外敵人奮力廝殺、血戰(zhàn)到底,用鮮血和生命托起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充分展現了我們黨敢于反抗、敢于勝利的超凡氣魄。特別是在抗日戰(zhàn)爭最艱難的時刻,為了“擴大統一戰(zhàn)線,戰(zhàn)勝我們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無數中國共產黨人在斗爭實踐中發(fā)揮了“不動搖、不妥協”〔5〕112的反抗精神。對此,毛澤東曾高度評價道:“五卅運動、北伐戰(zhàn)爭、土地革命戰(zhàn)爭,直到現在的抗日戰(zhàn)爭,都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頑強的反抗精神?!薄?〕632可以說,中國共產黨28年的革命斗爭史,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反抗剝削和壓迫、尋求獨立與解放的抗爭史,這部歷史閃耀著中國共產黨人面對強敵英勇頑強、血戰(zhàn)到底的反抗精神。
“不畏強暴、血戰(zhàn)到底”的拼命精神。這種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身處絕境或面臨重大考驗時所秉持和展露出來的一種誓死捍衛(wèi)崇高信仰的絕命精神,它是中國共產黨的斗爭精神在這一時期最突出的表現形態(tài)之一?;厥字袊伯a黨28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史,盡管曾無數次置身于刀光劍影和槍林彈雨中,面對生與死、血與火的重重考驗,中國共產黨人從未因此而畏懼,也從未有退縮和逃避的想法,而是始終抱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堅定信念,馳騁疆場、沖鋒陷陣、浴血奮戰(zhàn),由此鑄就了中國共產黨“不畏強暴、血戰(zhàn)到底”的偉大拼命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在艱苦卓絕的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偉大斗爭中,為了捍衛(wèi)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有無數像趙一曼、楊靖宇這樣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在戰(zhàn)場上沖鋒陷陣、奮勇殺敵,即便身陷囹圄或絕境時也毫不畏懼敵人的酷刑與屠刀,大義凜然、慷慨赴死,用鮮血和生命明證并詮釋了“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拼命精神,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不畏強暴、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7〕。正是靠著這種拼命精神,中國共產黨才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屢創(chuàng)人類戰(zhàn)爭史上的神話。對此,即便到了1957年毛澤東仍然感慨道:“我們要保持過去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那么一股勁,那么一股革命熱情,那么一種拚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覀儚那案筛锩?,就是有一種拚命精神?!薄?〕285 這一時期黨的偉大斗爭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些革命英雄才是“不畏強暴、血戰(zhàn)到底”拼命精神鍛造和踐行的中流砥柱,他們用生命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斗爭精神的獨特內涵。
以“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為代表的精神形式,共同構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斗爭精神的微觀形態(tài),它們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了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國的中心任務所開展的艱苦卓絕斗爭的精神風范。它們是黨的無數優(yōu)秀兒女用鮮血和生命之“液”澆灌的精神奇葩,更是激勵和支撐全黨全國人民風雨同舟、堅韌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的主要形態(tài)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執(zhí)政后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鞏固新生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向“富起來”邁進的承前啟后的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所鑄就與涵養(yǎng)的斗爭精神,除了囊括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精神形態(tài)外,還衍生出了極具時代內容及特色的新的形態(tài)。
“保衛(wèi)和平、反抗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種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愛國主義傳統的傳承與弘揚,也是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所鑄就的愛國主義精神的豐富和發(fā)展。它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微觀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之一,成為新中國成立后支撐和引領全國各族人民繼續(xù)跟黨走保衛(wèi)新中國、鞏固新政權、建設新社會的強大精神力量。新中國成立后,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及其反動勢力利用武裝干涉試圖顛覆我國新生的人民政權。為了保衛(wèi)新中國、鞏固新政權,中國共產黨將赤誠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轉化成了英勇的衛(wèi)國之舉、報國之行,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相繼進行了一系列正義之戰(zhàn)并取得了最終勝利,使我國的國際威望得到了空前提高,有力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捍衛(wèi)國家核心利益的堅定決心和頑強意志。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反侵略戰(zhàn)爭中,抗美援朝戰(zhàn)爭可謂是彰顯黨的斗爭精神的典范之一。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共產黨頂著鞏固新生政權、恢復國民經濟等巨大壓力,以非凡的氣魄和膽略果斷地作出了出兵朝鮮、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略決策。在黨的堅強領導下,英勇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不僅“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對手,打破了美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還鍛造出了以“保衛(wèi)和平、反抗侵略”〔9〕的愛國主義精神等為主要精神樣態(tài)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新中國成立后的斗爭實踐再次證明,鐫刻時代標識的愛國主義精神始終是黨的斗爭精神主要內涵的顯著表征。
“反復實踐、反復學習”的探索精神。這種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以蘇聯為師到獨自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所鑄就的一種斗爭精神,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探索中國革命道路進程中所孕育的斗爭精神的新的發(fā)展形態(tài)。新中國成立后,如何在一個滿目瘡痍、一窮二白的東方農業(yè)大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是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為了找到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中國共產黨必須繼續(xù)發(fā)揚革命戰(zhàn)爭時期獨立探索中國革命正確道路的先鋒精神,反復實踐、反復學習。對此,毛澤東曾明確指出:“反復實踐,反復學習,經過多次勝利和失敗,并且認真進行研究,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認識合乎規(guī)律。”〔10〕104-105經過不斷探索,中國共產黨人一方面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了《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最新理論成果,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有了科學理論的支撐;另一方面又成功地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僅科學制定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順利完成了社會主義的三大改造任務、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還成功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逐步實現了工業(yè)、農業(yè)、國防、科學技術等諸多領域的發(fā)展與突破。在這一時期,盡管黨的工作在指導方針上有過嚴重失誤,經歷了曲折的發(fā)展過程,但其帶領中國人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所鑄就的“反復實踐,反復學習”的探索精神依然是中華民族在邁向“富起來”的偉大征程中必不可少的寶貴財富。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奮斗精神。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朝聞道,夕死可矣”等進取精神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傳承發(fā)展,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長期被積貧積弱所困的境遇下渴望盡快實現國富民強的生動體現,更是中國共產黨希望早日兌現“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初心使命的集中表達,它是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在其微觀表征上的最靚麗底色。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盡快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滿足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現狀的強烈愿望,中國共產黨在恢復國民經濟、順利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后又緊接著制定了第二個五年計劃,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披星戴月、忘我工作,逐漸鑄就了“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奮斗精神?!耙蝗f年太久,只爭朝夕”〔10〕368出自毛澤東1963年寫的詞作《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它深刻表達了毛澤東畢生拼搏、壯心不已的心境和志向。然而,由于中國共產黨缺乏進行大規(guī)模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致使“大躍進”片面強調高速度高指標、人民公社化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盡管如此,中國共產黨在這一階段所鑄就的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奮斗精神卻是可貴的。
以“保衛(wèi)和平、反抗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代表的精神樣態(tài),有機構成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的微觀表征,集中體現了黨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為完成這一時期的中心任務而展開的不懈探索,戰(zhàn)天斗地、激情燃燒可謂是其斗爭精神底色的形象表征。
三、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的主要形態(tài)
改革開放新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在經歷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曲折發(fā)展后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富起來”的新的歷史階段,“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成為黨在理論與實踐上必須回答的根本性問題。由于時代主題的轉變以及國內外形勢發(fā)生的巨大變化,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的微觀表征也深刻反映了這一階段的時代氣息。
“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的改革精神。這種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把在長期革命戰(zhàn)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曲折探索過程中所孕育與鑄就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與改革開放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成為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斗爭精神在微觀表征上的重要形態(tài)。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盡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但想要完全破除極“左”時期所形成的思想禁錮實屬不易。在此境遇下,如果中國共產黨前怕狼后怕虎不敢邁開步子往前沖,那么真理標準大討論所開啟的思想解放閘門就有被重新關閉的可能。正當絕大多數人還在等待觀望之際,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18戶農民冒著危險率先搞起了包產到戶,從而在客觀上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憑借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和超凡的政治決斷力,在充分肯定小崗村18戶農民敢闖敢試精神品質的同時,還及時把他們的創(chuàng)新做法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形式向全國推廣。從此,“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的改革精神就成為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斗爭精神的重要表征,并且始終得到此后歷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倡導和踐行。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把“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的改革精神置于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精神力量的重要地位。他指出:“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yè)。”〔11〕372正是依靠這種精神,中國共產黨才成功沖破由蘇東劇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等所造成的重重困境。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開放精神。這種精神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對待世界各國人民及其政黨時所秉持的一種兼容并包、博采眾長、雍容大度的開闊胸襟和非凡氣度。它是中國共產黨運用唯物辯證法把中華民族自古所崇尚的“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薄昂竦螺d物”“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等價值理念與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成為中國共產黨在這一階段斗爭精神微觀形態(tài)的又一特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秉持深邃的開放思維和廣闊的開放視野,高度重視培育和發(fā)揚“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開放精神。鄧小平指出:“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薄?1〕78 江澤民指出:“文明的差異不是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應是世界交流的起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樣才能共同發(fā)展進步?!薄?2〕520-521胡錦濤指出,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面向世界,以更加虛心的態(tài)度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成果、研究學習各國發(fā)展有益經驗”〔13〕473。從開始創(chuàng)辦第一個外向型蛇口經濟開發(fā)區(qū)到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這五個經濟特區(qū),從開放沿海14個港口城市到沿海經濟開放區(qū)的形成,從開發(fā)開放上海浦東新區(qū)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表明,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開放精神置于其斗爭精神譜系的重要鏈條上。不僅如此,中國共產黨還在不斷完善對外開放格局、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的過程中,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開放精神,北京奧運精神、上海世博會精神等就是其中的典范。
“艱苦奮斗、知難而進”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這種精神是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民族和革命先輩在長期的生產生活與革命建設過程中所形成的勤勞勇敢、不畏艱苦、勤勉敬業(yè)等優(yōu)秀精神品質的傳承與弘揚,也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發(fā)展觀運用于改革開放新時期治國理政的實踐結晶,鮮明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在其微觀形態(tài)上的時代特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面對因“十年動亂”遭到巨大損失的國民經濟狀況,無論是推進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還是發(fā)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都需要把倡導和發(fā)揚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置于黨的斗爭精神涵養(yǎng)的重要地位。早在1980年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會議上就明確指出:“要有一股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14〕2571989年他在接見首都戒嚴部隊軍以上干部講話時又強調:“我們的國家越發(fā)展,越要抓艱苦創(chuàng)業(yè)。提倡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敗現象?!薄?1〕306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重視提倡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同時又發(fā)展和提煉出了“六十四字創(chuàng)業(yè)精神”。1993年江澤民在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積極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艱苦奮斗、知難而進……這些都應該成為新時期我們推進現代化建設所要大加倡導和發(fā)揚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薄?5〕307黨的十六大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更加重視發(fā)揚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2002年胡錦濤在西柏坡學習考察時指出:“越是改革開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要弘揚艱苦奮斗精神?!薄?6〕7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艱苦奮斗、知難而進”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最終成為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微觀形態(tài)不可或缺的部分。
以“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的改革精神為代表的精神樣態(tài),是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對時代主題轉變以及黨的中心工作調整的積極回應,它們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的時代內涵,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斗爭精神微觀表征的與時俱進奠定了基礎。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的主要形態(tài)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實現由站起來、富起來向強起來偉大飛躍的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黨在這一階段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的一個重大時代課題。由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為這一時期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斗爭精神在承繼以往精髓血脈的同時也在微觀表征上融入了新的元素。
“凡腐必反、除惡務盡”的反腐精神。這種精神是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發(fā)揚黨的反腐傳統、立足新的反腐敗斗爭形勢不斷淬煉的結果,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以零容忍態(tài)度懲治腐敗的堅定決心和頑強意志,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在內涵發(fā)展上的重要表征。與其他政黨不同的是,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反腐敗置于事關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政治高度。早在1926年8月,中共中央就針對反腐敗問題向全黨發(fā)出了通告:“在這革命潮流仍在高漲的時候,許多投機腐敗的壞分子,均會跑在革命的隊伍中來,……應該很堅決的洗清這些不良分子,和這些不良傾向奮斗,才能鞏固我們的營壘,才能樹立黨在群眾中的威望?!薄?7〕348 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各種腐敗現象易發(fā)多發(fā)、久治不絕的棘手問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無禁區(qū)、全覆蓋、零容忍,堅持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18〕67,“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19〕97,展開了建黨以來規(guī)模最廣、難度最大、力度最強的反腐敗斗爭。通過訴諸“打虎”“拍蠅”“獵狐”“掃黑除惡”等一體化反腐敗的有力舉措,“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籠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筑,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tài)勢已經形成并鞏固發(fā)展”〔18〕8,腐敗現象蔓延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在這場規(guī)??涨啊⑵D巨繁重的反腐敗斗爭中,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漸鑄就了“凡腐必反,除惡務盡”的反腐精神。這種精神猶如能有效阻斷病毒傳播的“疫苗”,使新時代黨的斗爭精神內涵又注入了免疫性更強的“抗體”。
“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釘釘子精神。這種精神是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民族和老一輩中國共產人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穩(wěn)扎穩(wěn)打、鍥而不舍等精神品質的傳承與發(fā)展,彰顯了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一步一個腳印的韌勁和決心,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的新發(fā)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種艱難險阻,習近平反復向全黨強調發(fā)揚釘釘子精神的重要性。2013年2月,他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我們要有釘釘子的精神,釘釘子往往不是一錘子就能釘好的,而是要一錘一錘接著敲,直到把釘子釘實釘牢,釘牢一顆再釘下一顆,不斷釘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結果很可能是一顆釘子都釘不上、釘不牢?!薄?0〕79 同年12月,他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要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任務一經確定,就要一步一個腳印,穩(wěn)扎穩(wěn)打向前走,積小勝為大勝,積硅步至千里?!薄?1〕145-146 2017年10月,他在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增強狠抓落實本領,堅持說實話、謀實事、出實招、求實效,把雷厲風行和久久為功有機結合起來,勇于攻堅克難,以釘釘子精神做實做細做好各項工作?!薄?8〕69 2021年2月,他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再次指出:“黨和人民披荊斬棘、櫛風沐雨,發(fā)揚釘釘子精神,敢于啃硬骨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薄?2〕可以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不僅在新的斗爭實踐中鑄就了“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釘釘子精神,也依靠這種精神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精神。這種精神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秉承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本色,發(fā)揚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敢于擔當、忘我工作、奉獻犧牲等優(yōu)良傳統的產物,反映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家國情懷和無我精神,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斗爭精神微觀表征的重要形態(tài)。自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就高度重視在全體黨員中培育和倡導敢于擔責、勇于擔當的精神品質。早在1937年1月,毛澤東就借向徐特立祝賀60壽辰的機會,向全黨發(fā)出了要具有擔當精神的號召。他在為徐特立60歲生日寫的賀信中指出:“你總是揀難事做,從來也不躲避責任,而在有些人則只愿意揀輕松事做,遇到擔當責任的關頭就躲避了。所有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繼續(xù)地學習你的,也愿意全黨同志學習你?!薄?3〕119 正是依靠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擔當精神,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事業(yè)才能不斷向前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機遇和挑戰(zhàn)前所未有、風險和考驗世所罕見的嚴峻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積極培育和發(fā)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精神,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善于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24〕,闖關奪隘、奮勇前行,取得了許多歷史性成就,書寫了中國共產黨人敢于擔當的歷史新篇章。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期間,廣大黨員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帶領人民群眾全力以赴共克時艱,構筑起了疫情防控的堅固防線,使抗疫斗爭在很短時間內就取得了顯著成效。事實證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精神已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
以“凡腐必反、除惡務盡”的反腐精神為代表的精神樣態(tài),是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置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和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斗爭環(huán)境下不斷鍛造的結果。依靠這些斗爭精神,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生歷史性變革”〔18〕8。
五、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演進的規(guī)律昭示
由上可見,在百年來的斗爭實踐中,中國共產黨的斗爭精神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心任務的轉變而不斷衍生出新的精神形態(tài)。透過其百年演進歷程可以發(fā)現,無論何時中國共產黨在鑄就與涵養(yǎng)斗爭精神上都必須遵循以下規(guī)律。
第一,始終以中華民族精神為最深厚的土壤。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進程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它是一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精神系統,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與時俱進的鮮明特性。黨的斗爭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孕育形成的精神體系,始終是植根于中華民族精神沃土之中并不斷從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離開中華民族精神這塊肥沃土壤的滋養(yǎng),馬克思主義信仰就不可能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fā)芽,黨的斗爭精神就不可能孕育與形成,更不可能持續(xù)開出世上最美麗的精神之花。就其精神實質而言,百年來黨的斗爭精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微觀形態(tài),事實上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盡管黨的斗爭精神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實踐的深入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但其精神血脈之中卻始終流淌著中華民族精神的基因。
第二,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的精神內核。斗爭精神作為馬克思主義固有的理論特質,是馬克思主義者的精神底色,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顯著優(yōu)勢。作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斗爭實踐中不僅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斷解決革命、建設、改革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而且還始終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并以此作為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進行了長達百年的艱苦斗爭。在此過程中,正是憑借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科學性、實踐性、人民性、革命性等理論品質及其所迸發(fā)出的強大精神力量,中國共產黨人才能在錯綜復雜的斗爭中把握正確的方向、立場和原則,也才能不斷鍛造、涵養(yǎng)和保持敢于斗爭、勇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品格。毫不夸張地說,黨的斗爭精神實質上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內核的一種精神系統,它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形態(tài)都是馬克思主義及其信仰的具象化。
第三,始終以人民群眾利益為根本價值指向。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其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除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外,她沒有自己的任何特殊利益。堅持人民至上,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改革中一以貫之的根本原則,也是其斗爭精神在價值追求上的根本指向??v觀百年來黨的斗爭史,從滿足人民對民族獨立與自身解放的需要,到滿足人民對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再到滿足人民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無不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當然,正是憑借歷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人民至上初衷和立場的堅守,才使我們黨在艱難困苦中始終擁有堅毅前行的巨大力量以及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支持。黨的斗爭精神演進史表明,只有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我們砥礪奮進的根本價值目標,才能在汪洋大海的人民戰(zhàn)爭和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淬煉出頑強的斗爭精神。
第四,始終聚焦黨的階段性中心任務。中國共產黨是歷史唯物主義者,為了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她會在不同階段根據客觀形勢的變化和需要,把實現終極理想的目標和任務分解成無數彼此相互銜接與貫通的階段性中心任務。一旦階段性中心任務確定之后,全黨就會聚焦這一中心任務展開形式多樣的斗爭。這樣一來,作為在黨的斗爭實踐中形成的、反映全體黨員精神風貌的斗爭精神,就必然在其思想內涵和表現形態(tài)上也隨之發(fā)生變化。由上述黨的斗爭精神在不同時期微觀形態(tài)的差異性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會鍛造出深刻反映這一階段全體黨員精神風貌的具體斗爭精神形態(tài)來。如果無視這一基本規(guī)律而把黨在不同時期所鑄就的斗爭精神形態(tài)無差別地對待,那么我們在涵養(yǎng)和保持斗爭精神上就可能蛻變?yōu)槲ㄐ闹髁x者,所造成的危害必然是難以估量的。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無論黨在不同時期所鑄就的斗爭精神形態(tài)差異有多大,它們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
第五,始終堅持繼承性與創(chuàng)新性相結合。黨的斗爭精神盡管在其內涵和形態(tài)上于不同的歷史階段會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征,但其在各階段的演進及其具象化卻并不是一個相互獨立的過程,而是一個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過程。一方面,各個時期黨的斗爭精神的內涵之間具有時間上的連續(xù)性和內容上的融通性。每一時期斗爭精神的主要內涵都是在繼承過去內涵的基礎上生發(fā)出來的,因而其內容也必然包含著以往斗爭精神的精神基因。另一方面,黨的斗爭精神內涵及其形態(tài)的演進又體現了創(chuàng)新性。黨在不同階段所鑄就的斗爭精神形態(tài)都是對所處時代的一種觀照和反映,都在不同程度上實現了對以往斗爭精神的內涵及其形態(tài)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換言之,黨的斗爭精神在每一個時期的獨特內涵及其表征不僅具有一以貫之的承襲性,還具有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性,是繼承性與創(chuàng)新性動態(tài)結合的產物,它們統一于黨所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斗爭實踐之中。
百年正道滄桑,百年矢志不渝。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的百年演進歷程表明,敢于斗爭、勇于斗爭、善于斗爭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觀照現實、順應潮流、回應民愿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制勝法寶。放眼未來,“中國共產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yè),百年恰是風華正茂!”〔25〕只要中國共產黨始終能在邁向民族偉大復興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征程中與時俱進鍛造和涵養(yǎng)頑強的斗爭精神,就必然能永遠“站在時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堅克難最前沿、站在最廣大人民之中,就必將永遠立于不敗之地”〔25〕。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1-09(02).
〔2〕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習近平.弘揚“紅船精神” 走在時代前列〔N〕.人民日報,2017-12-01(02).
〔4〕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5〕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04(02).
〔8〕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10-24(02).
〔10〕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胡錦濤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胡錦濤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7〕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3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1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9〕習近平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方正出版社,2015.
〔20〕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21〕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22〕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2-26(02).
〔23〕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4〕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09(02).
〔25〕習近平.在二〇二一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2-11(01).
責任編輯 陳 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