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鐘月
長沙口腔醫(yī)院修復科,湖南長沙 410000
口腔修復學教學要求學生在完成學習后,能夠深刻理解其相關的理論基礎知識,并具備獨立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即面對患者時,可以冷靜分析患者病情,并結(jié)合理論給予患者確切診治,從而完成對患者口腔的修復治療[1]??谇恍迯蛯W是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結(jié)合,使學生較好掌握種類繁多的修復體及修復材料知識,并掌握其正確用法的學科。臨床實習是學生學習口腔修復學的重要階段,傳統(tǒng)臨床帶教模式即教師教授、學生旁觀、學生動手操作的流程,此種教學過程雖然也有一定的教學效果,但忽略了學生自主性的培養(yǎng)[2]。同時也影響到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及掌握程度,不利于學生活學活用,阻礙了學生獨立解決、分析歸納問題能力的培育。因而,口腔修復學的教學工作需要合理、科學的教學手段,PBL重在培養(yǎng)學生臨床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意識[3]。選取該院100名2019年5月—2020年5月口腔科實習學生進行研究,研究PBL教學模式于口腔修復學中的應用實踐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口腔科實習學生100名,通過隨機數(shù)表法進行分組,即參照組和觀察組,各50名。參照組男26名,女24名;年齡19~25歲,平均(20.25±1.52)歲。 觀察組男28名,女22名;年齡18~24歲,平均(20.16±1.54)歲。組間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組學生給予傳統(tǒng)教學,由帶教教師圍繞病例對患者局部義齒治療相關知識進行講解,內(nèi)容包括其分類、組成、適應的癥狀、功用、特征等,而后針對義齒的修復辦法,教師再給予詳細講解,教學期間以教師為主導。
觀察組學生使用PBL教學,即講課1周,帶教教師將患者的基本信息提供給學生,內(nèi)容包含患者的個人信息、檢查結(jié)果、病史等,并將學生進行分組,每組由5名學生組成,令學生自行推舉出一名學生任組長,而后針對教師提供的病例資料展開研討學習,若遇到疑難問題,便以問題中心確定學習任務。教師將與此知識點相關的資料列出,并交由各組組長,以供學生可以自行查閱,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并以此為依據(jù)制定修復義齒的治療方案。在教師于課堂詢問進度時,由各組組長對制定出的治療方案進行詳細匯報,匯報內(nèi)容有病情的診斷及預后相關等;教師再以各組的治療方案為核心,鼓勵學生展開探討及交流,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jié),將學生方案中的不足一一指出,并告知解決辦法及原因。課堂講解完成后,要求各組學生自行完成一份PBL個案計劃報告,其中需要包括假設性問題、個案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法、參考用到的文件等。
①組間學生理論知識、病例分析及總分數(shù)對比,即教學完成后,由帶教教師自制考試試卷,試卷內(nèi)容包括理論知識、病例分析,兩種題型分值皆是0~50分,總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學生的學習成效越好。
②組間教學優(yōu)良率對比,以理論知識成績及病例分析總成績?yōu)榕卸藴剩?0~100分為優(yōu),78~89分為良,60~77分為中,0~59分為差,優(yōu)良率=(優(yōu)+良)學生數(shù)/學生總數(shù)×100.00%。
③組間教學滿意度對比,即以調(diào)查問卷形式,由學生評估教學滿意度,總分10分,判定標準為滿意(9~10分)、基本滿意(7~8.9分)、不滿意(0~6.9分);總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學生數(shù)/學生總數(shù)×100.00%。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由(±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組間差異比較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學生的理論知識、病例分析及總分數(shù)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理論知識、病例分析及總分數(shù)對比[(±s),分]
表1 兩組學生理論知識、病例分析及總分數(shù)對比[(±s),分]
組別 理論知識 病例分析 總分數(shù)參照組(n=50)觀察組(n=50)t值P值38.01±3.75 45.71±4.15 9.734<0.001 33.45±4.23 42.03±4.27 10.094<0.001 70.23±3.24 95.45±3.28 38.680<0.001
觀察組學生的教學優(yōu)良率為94.00%,參照組學生的教學優(yōu)良率為74.00%,觀察組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教學優(yōu)良率對比[n(%)]
觀察組學生對教學模式的滿意度較高,其總滿意度為100.00%,高于常規(guī)組滿意度74.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學生教學滿意度對比[n(%)]
PBL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設定為教學核心的教學模式,其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教學材料通常為真實病例,并由教師從旁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4]。在此教學期間,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均得到良好培養(yǎng)。PBL教學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具有較高的教學有效性,及教學適用性,是學生比較喜歡的教學手段[5]。
PBL教學模式應用于醫(yī)院帶教學生教學時,主要是通過學習真實病例,并以真實病例為教學中心內(nèi)容,令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狀態(tài),即以患者個人基本信息、臨床病情檢查結(jié)果等為基礎,為患者制定出科學、合理、適用性強的治療方案。在此期間,學生依據(jù)探究患者信息及病情、查閱相關資料的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增強了實踐操作水平,使學生在獨立面對臨床問題時,可以給予較好處置,同時也使學生的隨機應變能力得到較好提升[6]。如在面對部分患者排斥口腔檢查、診治,甚至出現(xiàn)恐懼心理時,學生應當知曉如何有效安撫患者不良心理,以加強患者治療依從性,促使治療得以順利進行。依據(jù)教師提供病例信息設計治療方案期間,若發(fā)現(xiàn)問題,應鼓勵學生就此問題展開學習,以培養(yǎng)學生探究精神,進而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良好培養(yǎng)和提升[7]。應用PBL教學時,帶教教師較常應用的教學方式即分組教學,并使每個小組針對病例信息提出1~2個問題,使小組學生針對問題展開學習和研討,最后設計出治療方案,并于課堂之上進行報告,繼而由教師帶領學生探討各小組的治療方案,找出不足,并研討其不足原因,及其解決方法,以使學生對口腔修復學知識的理解程度進一步加深[8]。
該院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應用PBL教學的觀察組學生理論知識、病例分析、總分數(shù)均高于參照組(P<0.05);觀察組教學優(yōu)良率為94.00%,高于參照組的優(yōu)良率74.00%(P<0.05);觀察組教學總滿意度為100.00%,高于參照組(P<0.05)。由此可知,此種教學方式較適用于口腔修復學的帶教中,它有益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于培養(yǎng)學生臨床解決問題能力、歸納分析問題能力、語言溝通能力、協(xié)同合作能力方面有較強的促進作用[9]。除此之外,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口腔修復學知識,為從事口腔診治工作建立堅實基礎,且此教學方法更受學生的歡迎,濃厚的學習興趣有益于教學效率的提升,是能夠加強學生醫(yī)學綜合素養(yǎng)的良好教學方法[10]。
綜上所述,PBL教學應用于口腔修復學的教學中,可以彌補傳統(tǒng)帶教存在的不足,通過問題導向,進行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有效且高效的教學,可以較好幫助學生將口腔修復學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聯(lián)合,從而提高學生的臨床操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