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素質教育對學生理解與認知能力培養(yǎng)提出嚴格要求,要求學生知識技能與科學意識全面發(fā)展。方位感是人對自己與物體所處位置的感知,小學生的方位意識較為模糊,單純的理論說教很難使其充分理解和記憶。對此,教師可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使學生通過參與活動學會感知方位,由此提高學習效率。
一、科學課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小學科學屬于科學啟蒙學科之一,以實驗為基礎,由教師帶領學生對各類科學現(xiàn)象進行探究,以培養(yǎng)其科學意識與素養(yǎng)。傳統(tǒng)科學教學主要以課堂教學模式完成,學生在封閉環(huán)境下學習,很難開展深入的科學理論探究與驗證。而將生活化教學模式引入科學課堂,可將課堂教學與現(xiàn)實生活有機串聯(lián)起來,引入生活中的教學內(nèi)容指導學生,拉近學生與科學間的距離,使其充分意識到生活處處有科學。此舉不但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活躍學生思維,鍛煉其動手實踐與動腦思考能力,對其綜合素質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二、科學課生活化教學的方法
(一)課堂導入生活內(nèi)容
教師在科學教學中,應做好課堂導入工作,幫助學生回憶和鞏固以往所學知識,還可為新知識學習打好基礎。將生活內(nèi)容導入課堂,選擇與小學生認知與生活經(jīng)歷相關的內(nèi)容,更易吸引學生注意,調動其學習欲望,使其不知不覺地跟隨教師思路思考,為探究新知識做好準備,使整個知識學習變得輕松有趣。例如,在教學《我在哪里》時,首先,教師可出示學校示意圖提問:“同學們,這是我們的校園,你能在紙上畫出教學樓、圖書館、大門與操場的位置嗎?”然后引導學生畫圖,并提示注意平面圖中的“北”,提問:“教學樓在操場哪個方向?”學生答“北邊” 。教師又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學生答:“因為太陽在東邊,就能判斷教學樓在操場北邊。”最后,由教師對該環(huán)節(jié)進行總結:“平面圖中標志的‘北是指北邊,如何根據(jù)北的方向來確定其他方向呢?我們一起繼續(xù)探究吧!”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fā)下,興致勃勃地繼續(xù)探究起來。
(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對理論性知識理解難度較大,教師可根據(jù)這一特點引入生活化教學模式,帶領學生到室外,讓其親自參與生活情境中,由此激發(fā)其學習熱情,集中注意力。例如,在教學《前后左右》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做“找毽子”的游戲,讓一名學生蒙上眼睛,另一名學生用“前、后、左、右”等進行指導,描述毽子在蒙眼同學的何種方位,最終幫助其順利拿到毽子。還可組織學生站在操場中央,用“×××在我的右邊”“我的左邊是×××”等,準確描述圖書館、辦公樓、實驗樓的相對位置。還可開展“我在哪里”的游戲,以假山為中心,要求學生分散開來,站在不同的位置,以假山為參照物,用“東、南、西、北”描述自己的位置?;蛞云渌麑W生為參照物,用“遠、近”描述彼此間的距離,如“我離小明遠,離小紅近”等。該模式不但使課堂變得更加活潑,還可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活動,更加準確牢固地記憶位置與方向知識,并在現(xiàn)實生活中靈活應用。
(三)布置生活化課外作業(yè)
教育改革更加注重學生知識運用能力提升,要求科學教師從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素材,帶領學生從生活中積累經(jīng)驗,用科學知識指導生活。對此,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特點與教學內(nèi)容,為其布置生活化課外作業(yè)。例如,在教學《太陽的位置與方向》后,要求學生觀察并記錄早晨、中午、傍晚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探究一天中太陽的位置變化情況,利用太陽位置來認識方向。通過課下拓展活動,使學生了解到早晨與傍晚分別面向太陽時,前后左右的對應方向。為了鞏固記憶,還可要求學生將早、中、晚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畫下來,通過認真觀察和記錄探究內(nèi)在科學奧秘。此外,教師還可鼓勵學生探索并掌握生活中其他辨認方向的方法,比如可通過觀察樹葉、觀察螞蟻洞穴、立竿見影等方式辨別方向。此種教學模式的應用,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學習自信,使其深刻認知生活中的科學,并在潛移默化中增強科學素養(yǎng)。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與學生生活實際關系密切,教師應積極響應教育改革號召,從多個角度出發(fā)改變教學理念與方法,根據(jù)學生特點與教學內(nèi)容,將生活化教學引入課堂。通過課堂導入生活內(nèi)容、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布置生活化課外作業(yè)等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其樹立科學意識,提高探究能力與科學素養(yǎng)。并健全和完善科學教育體系,使其充分符合素質教育要求,推動小學科學教育事業(yè)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