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姿
實驗是科學課程中最直觀最形象的教學方式,有效的實驗活動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能促使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加強分析與整理,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小學階段還是培養(yǎng)學生實驗探究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時期。因此,小學科學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出簡單、有趣、便于操作且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實驗活動,讓實驗來詮釋不同的科學原理,并把復習的問題簡單化,把抽象的問題直觀化,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小學科學課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實驗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實驗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實驗的價值并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來。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實驗的機會和平臺,要組織學生展開多樣化的實驗活動,從而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一、借助實驗,引導學生加強課前預習
凡事預則立,課前預習是非常重要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課前預習一般就是瀏覽教材,然而由于科學概念以及原理的抽象性,致使很多學生看過教材內容后依然不理解其中的道理,課前預習的有效性非常低。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操作一些簡單的實驗,促使學生初步設計實驗方案,并展開實驗探究,讓學生在實驗探究中加強思考與理解,從而為高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奠定堅實基礎。
以《彈力》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嘗試制作彈簧測力計。學生需要準備塑料直尺、鉗子、鉛筆、雙面膠、橡皮筋、硬紙板、回形針以及鉤碼,然后在橡皮筋的兩頭套上回形針,并繼續(xù)展開相應的操作研究。教師可以通過微信或者App等,向學生發(fā)送彈簧測力計的圖片,并呈現(xiàn)相應的制作步驟,促使學生結合圖片步驟加以制作。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求助家長,也可以將其寫出來反饋給教師。
課堂上,教師要檢查學生彈簧測力計的制作情況,還要檢查學生能否用彈簧測力計測出彈力大小等。如果學生均能夠熟練地操作,教師就可以有所側重地教學活動。如果大部分學生都沒有成功制作出彈簧測力計,也不會操作,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在學習彈力的基礎上加強操作練習。
二、借助實驗,引導學生突破重難點
重難點就是需要學生花費較多時間和精力學習的知識點,因此教師完全可以借助實驗活動來降低重難點的難度,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突破重難點。
以《導體和絕緣體》教學為例,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檢測區(qū)分生活中常見物品是導體還是絕緣體。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具體客觀的實驗促使學生理解導體和絕緣體的具體概念。教師要在實驗之前準備好電流檢測器、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材料等器材,并呈現(xiàn)一個簡單的電路裝置,然后一邊操作開關一邊與學生互動:“這是一個簡單的電路圖,現(xiàn)在我們把開關合上,燈泡就會發(fā)亮,如果我們把其中的一節(jié)導線換成其他物品,小燈泡一定會亮嗎?”當學生做出猜想后,教師再分別將其中的一節(jié)導線換成金屬或者塑料制品,讓學生觀察小燈泡的變化,進而再結合燈泡發(fā)亮與否引出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為了讓學生準確、全面地區(qū)分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物品是導體還是絕緣體,教師可以運用更多的物品來展開實驗,讓學生結合直觀的實驗現(xiàn)象加深記憶。
三、借助實驗,引導學生鞏固練習
幾乎每一個學科的系統(tǒng)學習,都需要一定量的練習,小學科學當然不例外。傳統(tǒng)的科學練習,就是教師讓學生死記硬背相關實驗現(xiàn)象和實驗結論,把實驗探究硬生生變成了理論記憶,科學活動在培養(yǎng)學生探索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方面的價值根本沒有發(fā)揮出來。新課改背景下,教師不妨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加強鞏固練習,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操作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
以《浮力》教學為例。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明白水阻止物體下沉的力是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重力和拉力的總和,并且通過對日常生活現(xiàn)象的觀察,學生也會意識到有些物體能夠浮在水面上,有些物體會沉入水底。在課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展開大量的實驗探究,包括哪些常見物體能浮在水面上,哪些常見物體會沉入水底,沉入水底或者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多少。而且學生還可以分別測量并計算同一物體完全浮在水面上時的浮力,一半在水面上一半在水面下時受到的浮力、以及完全在水面以下時受到的浮力等,從而讓學生通過多樣化的實驗操作深入理解浮力。
總而言之,實驗探究是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借助實驗活動,引導學生加強課前預習,突破教學重難點,并加強鞏固練習,從而讓實驗活動成為科學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