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鳳儀
分層教學,是指老師將學生按照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學習效率的不同進行劃分,設計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計劃。在小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實施分層教學,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符合學生的知識需求,是當前教育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十分有效的方法。
一、學生分層
當前,不少老師已經將分層教學貫穿教學全過程,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有些老師在進行學生劃分時,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及學習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有些學生學習能力強,但由于課后沒有進行有效的鞏固復習,導致成績不理想,有些同學由于勤奮刻苦,課后及時復習鞏固,所以成績優(yōu)異。如果僅僅按照成績的高低將學生劃分為優(yōu)良中差的層次,這樣的劃分方式不僅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而且沒有發(fā)揮分層教學法的優(yōu)勢,不但不能促使學生共同發(fā)展,相反還會使學困生學習興趣越來越低。因此,老師在進行學生分層時,應當圍繞素質教育核心素養(yǎng)展開,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將學生合理地劃分,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不能只將學生成績作為參考因素。
例如,在日常教學中,老師要仔細認真地觀察班級內的每一位學生,觀察學生在課堂中“是否會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回答問題的準確度”“是否能在課堂上掌握所學知識”等表現(xiàn)情況,而在課后還要觀察學生“是否完成作業(yè)”“完成作業(yè)的準確率”“是否能將所學公式運用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等情況,然后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這樣的分層方式不僅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對知識的需求,還能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使每位學生都能實現(xiàn)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二、教學設計分層
老師在開展教學前,首先就是編寫教學計劃,確定教學內容,制定教學目標,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數(shù)學分層教學第一步,就是確定教學內容、制定教學目標。老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培養(yǎng)目的:對于A層次的學生來說,老師需要將知識全面化,為學生講解更加全面的知識內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學習自主性,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得到提升;對B層次的學生,則要加強對教學內容重難點的講解,讓學生能夠充分掌握所學內容;對C層次的學生,則要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讓學生的基礎更加牢固。
例如,在設計小學四年級下冊《小數(shù)的加法和減法》一課的教學目標時,對于A層次的學生,不僅要求其熟練掌握小數(shù)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掌握“相同數(shù)位對齊”這一知識點,還要求學生能在生活中熟練計算小數(shù)的加法與減法;B層次的學生,則是在A層次學生的基礎上降低了要求,只要求B層次學生掌握小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理解“相同數(shù)位對齊”的知識點即可,對學生的應用程度沒有要求;C層次的學生僅僅需要理解運算過程,能夠大致地運用即可。
三、課后任務分層
小學數(shù)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在生活中數(shù)學題也是隨處可見,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并能夠將所學知識合理地運用到生活中,課后任務就是提升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課后任務不僅能夠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還能幫助老師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過程中所欠缺的部分。老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可以采取“兩種三層”的原則?!皟煞N”,是指第一種必須完成的任務與第二種選擇完成的任務。“三層”則是指將課后任務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最基礎的訓練題、舉一反三訓練題、思維拓展的訓練題;第二個層次則是包含基礎訓練題和舉一反三訓練題;第三個層次則只包含基礎訓練題。通過三個層次的訓練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以“分數(shù)除法”練習題為例,老師可以設計基礎題、能力題、提升題三個部分。基礎題由填空題、列式計算、應用題組成,如,填空題“把[610]米的鐵絲平均分成3段,每段的長是全長的(),每段長()米”;列式計算題“把[2024]米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應用題“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811]米,它的邊長是多少?面積是多少?”能力題則是以測試學生能力為主,其中包含計算、應用題型,如計算題“[45÷2,][813÷4],[136÷2;]”應用題“小李5天讀了一本書的[13],平均每天讀這本書的幾分之幾?”而提升題則是以應用題為主,目的主要是提升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如“王阿姨一共榨了[2425L]橙汁,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可分得多少升橙汁?”A層次的學生包含基礎題、能力題、提升題三個部分的題型;B層次的學生只要解決基礎題、能力題;C層次的學生只需要完成基礎題即可。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能力、完成速度,考慮是否挑戰(zhàn)高一層次的課后任務,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還能提升學生的個人能力。
四、考核評價分層
考核評價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主要方法,通過考核與老師的評價,不僅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問題,還能通過積極有效的評價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老師在進行評價時要打破傳統(tǒng)評價體系的局限性,采用分層次的評價方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合適的評價體系。以“六年級數(shù)學期末試卷”為例,老師可以將本次測試劃分為三級:A級120分,除填空、計算、應用題三種常見題型外,還包含判斷對錯、選擇題、列式計算、看圖列算式并計算、畫圖類題型;B級則為100分,包含填空題、計算題、應用題、判斷對錯、選擇題等題型;C級則是80分,只包含填空、計算、應用題三種常見的基礎題型。通過一張試卷內不同層次題型的方式,來測試學生在一學期內掌握情況,便于學生在假期中查漏補缺,提升加強。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發(fā)揮分層教學的優(yōu)勢,通過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課后任務及考核方式等,提升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發(fā)展,使學生的能力真正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