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麗娟
小學生剛上一年級,科學課程就開始和他們做伴了。如何在探究中選擇材料發(fā)揮其在教學中的作用,如何發(fā)揮教師的引導技巧啟發(fā)學生思考,是每一位一年級科學教師必須重視和考慮的問題。筆者根據(jù)一年級小學生的特點,結合《起點和終點》一課,分別從“解讀教材”“選擇材料,”“了解學生”“聚焦方法”四個方面闡述對一年級科學教學的感悟。
一、解讀教材,優(yōu)化處理值得研究
理解教材是展開教學的基礎,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學生概念的建構和思維的發(fā)展。它是指教師分析教材的層次,找出教材中主干活動的邏輯關系,明確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通過對整個單元的分析與解讀,特別是對重點章節(jié)的閱讀,了解學生對科學概念的建構過程,掌握科學探究實驗活動的過程、方法、注意事項以及記錄表的設計和使用等,有助于教師對整體教學的理解,方便其對學生的活動開展指導,以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從文本結構的角度剖析教材其實就是一個內化的過程。
比如,《起點和終點》是測量單元的第二課。整個單元經(jīng)歷的是一把尺子的誕生過程。從《在觀察中比較》中初步認識比較,到這一課認識學習標記起點和終點的方法、確定標準進行比較,將核心概念指向公平;再到《用手來測量》《用不同物體來測量》《用相同的物體來測量》采用非標準單位、不同標準單位最后到統(tǒng)一標準單位進行測量,層層遞進,將核心概念指向準確?!蹲鲆粋€測量紙帶》和《比較測量紙帶和尺子》通過準通用工具和通用標準工具的引入指向了方便和通用的核心價值,完完全全經(jīng)歷了尺子的誕生過程。所以《起點和終點》主要解決比較要公平的問題。公平需要共同的起點,不同的終點是比較的不同結果。在實際教學中,如果將“紙蛙比賽”作為教學重點,習慣性地將目光聚焦于擴散性思維的訓練,那么核心概念指向公平但忽略了邏輯活動。事實上,并不是每一個探究過程都要與某一個科學概念甚至核心概念建構搭邊。一堂課中諸多事實知識、技能的學習應該有主次之分。我們不應過度沉迷于思維訓練(比賽規(guī)則),而應該正確解讀教材,抓住主要事實,精心設計趨向核心概念發(fā)展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這樣的教材定位才更有價值,更有深度。
二、選擇材料,運用得當視為關鍵
選擇材料看似簡單,其實不然。教師在課堂上提供的材料是為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服務的,一年級學生更離不開對材料的直觀體驗和感受。因此,筆者認為除了生動之外,被選擇的材料還應操作簡單、現(xiàn)象明顯,有助于學生理解,充分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材料是學生尋找證據(jù)、發(fā)現(xiàn)信息、解決問題、建構核心概念中必不可少的。教師在上課之前,自己先要準備器材,并操作教材中的實驗,這有助于教師對科學概念生成過程的體悟,也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加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使課堂實驗教學的成功開展得到保障。在探究中,材料可以起到引領方向的作用。相同材料采用不同的組織方式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指引學生的思維向不同的方向發(fā)展。為了更好地引導一年級學生聚焦問題,開展探究,優(yōu)化材料的組織顯得尤為重要。
如筆者在執(zhí)教《起點和終點》一課中安排了一個實驗活動。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用跳跳的紙蛙對學生的要求非常高,操作不當紙蛙就會翻身,并且距離不是很遠,相差不是很大,讓學生很難區(qū)分距離的遠近。這樣很不利于提高他們的興趣。后來又發(fā)現(xiàn)塑料青蛙過于靈活,跳起來有高度沒長度,而且也易翻身,為此毅然放棄了跳蛙改用吹青蛙,它可以保障距離上的差距,有差距才有動力。另外,為了控制其運動的范圍還配備了一條跑道,使青蛙能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進行活動。筆者還根據(jù)自己的實驗操作制定了實驗的操作指導用語,對實驗的正常開展幫助很大。同時,為了符合青蛙跳的特點,讓學生嘗試用跳的青蛙,將教學延伸至課外。
三、了解學生,培養(yǎng)習慣尤為重要
學生作為科學探究的主體,是教師要思考的最重要因素,這是決不允許忽視的。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年級科學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由課堂中的點滴匯集而成的。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一年級學生生性好動,并且理解上會出現(xiàn)滯后的現(xiàn)象——老師已經(jīng)在引導學生討論下一個問題了,部分學生的思維還停留在之前的問題上。學生之間的理解能力差別較大,倘若教師對這樣的實際學情視而不見,探究也就成了幾個學生的事情。為此,一年級教學必須考慮到學生自身的特點。比如在執(zhí)教《起點和終點》一課時,基于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自我意識強等特點,筆者認為在畫終點時用不同顏色的畫筆呈現(xiàn)為好。除了要考慮材料的用量,避免出現(xiàn)成員間爭搶材料的情況,還要充分利用材料促進組內成員合理分工,讓學生協(xié)同完成探究活動。
四、聚焦方法,扶放有度成為難點
科學教學不應該傳授給學生支離破碎、脫離生活的抽象理論和事實,而是應當慎重選擇一些重要的科學觀念,用恰當?shù)?、生動的教學方法,幫助他們建立一個完整的對世界的理解,初步形成科學態(tài)度,掌握科學方法,了解科學精神,構建一個健康協(xié)調發(fā)展的基礎。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但課堂上出現(xiàn)的交流往往是動態(tài)的,充滿靈性的,是極其豐富的。如何把握其中的“勢”,順勢引導呢?
教學片段:教師引導學生如何確定起點和終點交流環(huán)節(jié)。
師:兩只青蛙在動的時候,你們有沒有比一比誰吹得遠一點?你是怎么比的呀?
生1:一個從這里吹,一個從那里吹。(黑板板貼)
生2:我從這里吹到那里,他從那里吹到這里。
師追問:兩個在不同的一頭吹的,是嗎?(黑板板貼)
生3:是一起吹的。
師追問:從哪里開始?
生3:從這里開始。(教師黑板板貼)
師:那么我們要比較遠的話,哪一種方法最容易比較出來?
生:從一端開始。比賽誰遠看另一端就可以了。
師:從一端開始就可以吹了。誰吹得遠一些就可以比較出來。
小結:顯而易見,我們在進行比較的時候,把青蛙放在一頭,往另外一頭吹,這樣比較起來更加方便。
師:從一頭開始吹。這里兩只青蛙,停在這里,吹過去,能比嗎?(黑板板貼)
生:不能比。因為有一個放到后面,一個放在前面。
師追問:那應該怎么做?
生:應該兩個要對齊。
……
師:如果一口氣小青蛙被吹到這里,你說,吹了多遠?我們看哪里?看前面還是后面?請同學上來畫一畫,其他同學看看畫這里合適不合適?
生1:黑板畫線,畫在青蛙的前面。
生2:黑板畫線,畫在青蛙的后面。
師:到底在哪里呢?老師這里有只小青蛙,要跳過一片荷葉。想想看,它的哪一頭碰到荷葉算跳過去呢?
生1:前面。
師板書,畫荷葉,演示在青蛙前腳畫了荷葉。問:小青蛙跳到荷葉上了嗎?
生齊答:沒有。
師:是的,青蛙剛剛用手碰到了這片荷葉,它的身體呢?
生:沒有。
師:所以小青蛙最后還會掉到水里。
師:因此,小青蛙吹了多遠,應該畫在哪條線?
生:后面部分。
……
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在引領學生確定起點和終點時逐步根據(jù)學生的起點及動態(tài)的生成,順勢引導學生向公平比較聚焦。而在引領學生確定“終點”,開啟他們的形象思維,運用聯(lián)想法突破難點方面,圖形勝過千言萬語。此時再因勢引導學生達成共識,確定起點和終點,然后去比較。因此,教師需要睿智地捕捉課堂上的動態(tài)生成,引導學生從盡可能多的、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新思想、新方法,并能從“異”中求同。一年級學生對科學的認識是從零開始的,更需要教師有這種聚焦方法的能力,把握好教學的扶與放,讓學生在科學學習的道路上穩(wěn)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