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李繼明
(定西市安定區(qū)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服務中心 甘肅定西743000)
馬鈴薯晚疫病是一種流行性的重大病害,在定西市安定區(qū)馬鈴薯種植區(qū)均有發(fā)生。由于本區(qū)馬鈴薯種植面積大,加之近幾年來降雨量多,為馬鈴薯晚疫病的流行發(fā)生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如防治不當,會造成大量薯塊腐爛或大面積死秧,甚至會出現(xiàn)絕收絕產(chǎn)的情況,造成重大損失。因此,積極探究馬鈴薯晚疫病的發(fā)生特點及防治辦法具有重要意義。
試驗設在定西市安定區(qū)魯家溝鎮(zhèn)小岔口村的馬鈴薯生產(chǎn)基地中,試驗地為黑麻壚土,肥力中等。前茬作物為馬鈴薯。試驗地海拔1 753 m,年平均降雨量370 mm,平均氣溫6.3℃,≥10℃有效積溫2 239.1℃。在播前整地時,施入腐熟農(nóng)家肥25 000 kg/hm2、史丹利馬鈴薯專用肥(15∶15∶10)1 200 kg/hm2。
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50%氟啶胺懸浮劑;68.75%銀法利懸浮劑;60%丙森·霜脲氰;52.5%惡酮·霜脲氰(抑快凈)水分散粒劑;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
試驗設5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48 m2(10 m×4.8 m)。小區(qū)間走道40 cm,重復間走道80 cm。共施6次藥,施藥順序分別按以下方案進行。
T1:80%代森錳鋅1 500 g/hm2+50%氟啶胺懸浮劑450 mL/hm2+50%氟啶胺懸浮劑450 mL/hm2+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68.75%銀法利懸浮劑1 125 mL/hm2+68.75%銀法利懸浮劑1 125 mL/hm2。
T2:80%代森錳鋅1 500 g/hm2+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52.5%惡酮·霜脲氰(抑快凈)水分散粒劑600 g/hm2+68.75%銀法利懸浮劑1 125 mL/hm2+52.5%惡酮·霜脲氰(抑快凈)水分散粒劑600 g/hm2。
T3:80%代森錳鋅1 500 g/hm2+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68.75%銀法利懸浮劑1 125 mL/hm2+68.75%銀法利懸浮劑1 125 mL/hm2+52.5%惡酮·霜脲氰(抑快凈)水分散粒劑600 g/hm2+68.75%銀法利懸浮劑1 125 mL/hm2。
T4: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50%氟啶胺懸浮劑450 mL/hm2+68.75%銀法利懸浮劑1 125 mL/hm2+60%丙森·霜脲氰1 500 g/hm2+52.5%惡酮·霜脲氰(抑快凈)水分散粒劑600 g/hm2+52.5%惡酮·霜脲氰(抑快凈)水分散粒劑600 g/hm2。
T5:清水噴施(CK)。
7月20日開始施藥,每隔10 d施藥1次,9月上旬施藥結(jié)束,共施藥6次。
1.4.1 生育期調(diào)查 按播種期、出苗期、現(xiàn)蕾期、開花期、成熟期、收獲期隨機調(diào)查3個小區(qū),取3次重復平均值。
1.4.2 田間性狀調(diào)查 調(diào)查出苗率、單株結(jié)薯數(shù)、單株塊莖重、大中薯率,每小區(qū)隨機調(diào)查10株,共調(diào)查30株,取平均值。大薯為100 g以上,中薯為50~100 g,小薯為50 g以下。
1.4.3 馬鈴薯晚疫病調(diào)查 每小區(qū)隨機5點取樣,每點選2株,調(diào)查全部葉片,按下列分級標準統(tǒng)計每小區(qū)調(diào)查葉片的病級數(shù)。馬鈴薯晚疫病(早疫?。┓旨墭藴剩?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6%~10%;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11%~25%;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26%~50%;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50%以上。
1.4.4 藥效計算方法
式中,CK0為空白對照區(qū)施藥前病情指數(shù);CK1為空白對照區(qū)施藥后病情指數(shù);PT0為藥劑處理區(qū)施藥前病情指數(shù);PT1為藥劑處理區(qū)施藥后病情指數(shù)。
從表1可看出,各處理出苗期一致,均為5月22日?,F(xiàn)蕾期以T1、T4處理最早,為7月3日,與T5(CK)處理一致,其次是T3處理,為7月4日,較T5(CK)處理遲1 d;最遲是T2處理,為7月5日,較T5(CK)處理遲2 d。開花期以T1、T2處理最早,為7月16日,較T5(CK)處理遲1 d;其次是T3處理,為7月18日,較T5(CK)處理遲3 d;最遲是T4處理,為7月19日,較T5(CK)處理遲4 d。生育期以T2處理最長,為138 d,較T5(CK)處理遲10 d;其次是T1、T4處理,為137 d,較T5(CK)處理遲9 d;最短的是T3處理,為136 d,較T5(CK)處理遲8 d。
表1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物候期的影響
從表2可看出,4個藥劑處理下的單株結(jié)薯數(shù)、單株鮮薯重、大薯率和中薯率均高于T5(CK),小薯率均低于T5(CK)。4個藥劑處理中,單株結(jié)薯數(shù)以T1處理最高,為8.4個,較T5(CK)處理高1.3個;其次是T4處理,為8.2個,較T5(CK)高1.1個;最低的是T3處理,為7.5個,較T5(CK)高0.4個。單株鮮薯重以T1處理最高,為0.68 kg,較T5(CK)高0.25 kg;其次是T4處理,為0.67 kg,較T5(CK)高0.24 kg;最低的是T3處理,為0.59 kg,較T5(CK)高0.16 kg。大薯率以T1處理最高,為21.6%,較T5(CK)高9.1個百分點;其次是T4處理,是21.1%,較T5(CK)高8.6個百分點;最低的是T3處理,為16.7%,較T5(CK)高4.2個百分點。由此看出,4個藥劑處理中,以T1和T4處理對馬鈴薯經(jīng)濟性狀的影響較顯著,單株結(jié)薯數(shù)、單株鮮薯重、大薯率和中薯率較高,小薯率較低。
表2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經(jīng)濟性狀的影響
從表3可看出,4種藥劑處理下馬鈴薯產(chǎn)量都較T5(CK)高,以T1處理產(chǎn)量最高,為49 708 kg/hm2,較T5(CK)增產(chǎn)17 458 kg/hm2,增產(chǎn)率54.1%;其次是T4處理,為47 688 kg/hm2,較T5(CK)增產(chǎn)15 438 kg/hm2,增產(chǎn)率47.9%;最低的是T3處理,為39 042 kg/hm2,較T5(CK)增產(chǎn)6 792 kg/hm2,增產(chǎn)率21.1%。
表3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產(chǎn)量的影響
從表4可看出,各處理對馬鈴薯晚疫病的發(fā)病率、病情指數(shù)及防效的影響達到極顯著水平,說明不同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控明顯優(yōu)于對照處理,對照處理的田間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shù)均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而防效顯著低于其他處理。各處理馬鈴薯晚疫病的發(fā)病率以T2處理最低,平均為9.5%,較T5(CK)處理低11.7個百分點;病情指數(shù)以T2處理最低,平均為11.6,較T5(CK)處理低11.7;防效以T2處理最好,平均為49.8%。
表4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晚疫病田間防效的影響
馬鈴薯晚疫病是一種毀滅性病害,在溫濕度適宜的情況下,發(fā)病蔓延速度非常迅猛,對馬鈴薯的產(chǎn)量造成極大損失,且在貯藏期間爛窖非常嚴重。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控重點在預防。試驗選擇6種藥劑,采用不同組合,在馬鈴薯生長中后期進行噴施。結(jié)果表明,采用T2處理,即80%代森錳鋅100 g/畝+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100 g/畝+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100 g/畝+52.5%惡酮·霜脲氰(抑快凈)水分散粒劑40 g/畝+68.75%銀法利懸浮劑75 mL/畝+52.5%惡酮·霜脲氰(抑快凈)水分散粒劑40 g/畝,對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效果較好,晚疫病的發(fā)病率最低,平均為9.5%,較T5(CK)處理低11.7個百分點;病情指數(shù)最低,平均為11.6,較T5(CK)處理低11.7;防效最好,平均為49.8%。但馬鈴薯產(chǎn)量以T1處理,即80%代森錳鋅100 g/畝+50%氟啶胺懸浮劑30 mL/畝+50%氟啶胺懸浮劑30 mL/畝+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100 g/畝+68.75%銀法利懸浮劑75 mL/畝+68.75%銀法利懸浮劑75 mL/畝最高,產(chǎn)量達49 708 kg/hm2,較T5(CK)增產(chǎn)17 458 kg/hm2,增產(chǎn)率54.1%。因此,在生產(chǎn)上應選擇不同藥劑繼續(xù)試驗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