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圍繞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優(yōu)化研究生培養(yǎng)頂層設計、完善實踐育人“導師制”、搭建全社會實踐平臺等方面,探討如何構建研究生實踐育人協(xié)同體系。
關鍵詞:研究生,實踐育人,共同體
實踐育人不僅是新時代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高等教育主動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關鍵。研究生是最高學歷層次的學生,研究生教育肩負著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使命,做好研究生實踐育人工作,對提高研究生人才培養(yǎng)質量和研究生教育內涵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上海大學研究生實踐育人現狀
通過對“上大研究生實踐育人形式及功能”的調研,我們發(fā)現上大研究生實踐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研究生通過專業(yè)實踐、公益活動、競賽創(chuàng)業(yè)增強了個人能力和社會認知,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1、研究生對實踐育人的認同度有待提高
學生是實踐育人的客體,同時也是接受實踐教育的主體,更是提升實踐育人實效的關鍵。調研發(fā)現僅18.82%的研究生經常參加實踐教育;反之,8.9%的研究生從不參加實踐教育,甚至12.5%的研究生沒有參加實踐教育的意愿。訪談得知,部分學生認為研究生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和科研;部分學生認為參與實踐活動與個人能力的提升關系不大。相對來說,研究生更注重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提升并沒有認識到實踐育人在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和成長成才方面的作用。
2、研究生實踐活動與育人的銜接度有待提高
訪談得知,部分學生認為實踐育人在高校研究生教育中處于非主體地位,并沒有規(guī)范進培養(yǎng)方案。特別是學術性研究生,大多都以學術科研為主,鮮少參與實習實踐。研究生實踐教育與科研教學的分離同時也是研究生實踐育人最大的難點。
3、研究生思政課程缺少實踐環(huán)節(jié)
當前學生對教育載體的要求逐漸多樣化,傳統(tǒng)以課堂為主體的教育載體已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需求;同時學生對于教育形式的選擇也逐漸趨于隱形。上大針對研究生開設了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自然辯證法三門思政課程。調研發(fā)現,56.7%的學生表示研究生思政課程沒有設置實踐環(huán)節(jié),相比,82.6%的學生認為研究生思政課程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十分必要,在研究生思政課程設置實踐環(huán)節(jié)更有利于學生將課本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4、研究生實踐育人體系有待完善
上大在多年的探索中逐漸形成了“微實踐、大智匯”的研究生實踐育人格局,但是尚未形成完善的實踐育人體系;雖有多方資源聯動提供實踐平臺,但尚未形成有整體、有層次的實踐育人機制。部分研究生表示志愿服務和實踐創(chuàng)新活動較多,但與科研學習相關度較高的實踐教育卻少。部分學生反映實踐方式多為參觀式、印證式,對組織、探究能力的鍛煉非常有限,對研究生的吸引力也相對較低。由此可見,進一步完善研究生實踐育人體系十分必要。
二、研究生實踐育人協(xié)同體系的構建
實踐育人亟需構建完善的協(xié)同體系,使之規(guī)范化、有序化、持續(xù)化開展,逐步豐富其內涵,切實增強其實效。
1、尊重學生的實踐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實踐育人中的主體作用
要想切實提高研究生實踐育人實效最重要的就是從上大研究生的思維特點、和現實需求出發(fā),打造與研究生學術科研相關度較高的實踐教育活動,發(fā)揚上大研究生培養(yǎng)“三自方針”,積極構建“大實踐”格局,以科研、就業(yè)等研究生關心的事情為抓手,以黨支部、課題組等研究生科研生活的最小單位為突破,讓學生在實踐育人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此外,優(yōu)化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細化研究生“2+3實踐育人條線”,強化以專業(yè)知識為主導的課程化實踐和以“思政引領”為主導的教育型實踐,提升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和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以社會認知為主導的社會化實踐、以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為主導的項目化實踐和以志愿服務為主導的服務型實踐,鼓勵學生在實踐教育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
2、完善實踐育人頂層設計,構建實踐育人機制體系
將實踐育人納入研究生教育培養(yǎng)全過程,強化一條與科研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教育路徑,切實解決研究生實踐活動與育人的銜接問題。強調實踐育人的價值引領,抓住研究生思政課程主渠道,推進社會實踐學分化,在研究生思政課程中設置實踐環(huán)節(jié)、通過隱性教育,增強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牢牢把握研究生導師這個關鍵,建立和完善實踐育人“導師制”;同時,在“大思政”格局下構建學校各職能部門、導師、輔導員、學生,層次分明、上下聯動的校內全鏈條實踐育人共同體。
3、完善實踐育人交互協(xié)同模式,打造多維跨界互動平臺
面對新時代研究生的特點,還需整合校內研究生實踐育人的教育資源,精煉一些與研究生科研學習相關度高、生活就業(yè)銜接度好的實踐育人項目。同時,面對不同學歷階段、不同學制類型研究生的需求,發(fā)掘實踐育人資源多方優(yōu)勢,鏈接校外導師、行業(yè)企業(yè)、社會需求、科研院所,提供相關實踐育人資源,探索聯合培養(yǎng)機制,多維構筑實踐育人跨界平臺。
參考文獻
[1]管華,鄧文萍,吳勁蕓.基于校企協(xié)同育人機制的物聯網實踐平臺研究[J].計算機教育,2020(08):97-101.
[2]崔睿.大學生社會實踐育人體系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32):106-107.
[3]梁歡歡.三二分段“1+4”學業(yè)輔導模式實踐育人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20(32):365-366.
[4]許波榮,陳滔娜.當代高校實踐育人策略研究[J].教育評論,2020(07):94-99.
[5]張啟星.在研學旅行中探索實踐育人[J].吉林教育,2020(Z4):64.
上海大學?曹文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