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贛貞
家長應引導孩子把目光放到更長遠的人生(圖/視覺中國)
考生和家長望眼欲穿,終于盼來了高考成績。有的人“分數(shù)遠超估分”,歡天喜地, 興高采烈。有的人卻“發(fā)揮失?!?,失望流淚,垂頭喪氣。據(jù)心理專家的研究,從高考結(jié)束到錄取結(jié)束這段時間,考生要承受因考試成績和自己心理預期有較大差距而產(chǎn)生的焦慮和自責,以及因等待錄取而產(chǎn)生的心理煎熬。60%左右的考生會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焦慮”,其中20%左右的考生因為過分焦慮而影響日常生活。
失利考生大都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全力以赴備考,平時成績也很好。但由于臨場發(fā)揮失常,致使分數(shù)不能盡如人意,自尊心遭受打擊,自信心蕩然無存。他們自責不已:“已經(jīng)那么努力了還是考不好,說明智商不行,能力不行,真沒用?!辈粩嗟胤穸ㄗ约?,對未來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一些孩子肩負父母的厚望,覺得考砸了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大人的失望和數(shù)落更加重了他們的愧疚感,于是封閉自己,寡言少語。有的情緒易怒,對抗父母。嚴重的還會發(fā)展為抑郁癥,走向極端,傷害自己。
其實無價值感、無望感和無用感都是抑郁情緒的表現(xiàn),考生往往把高考失利的后果想得很嚴重。在澳大利亞心理學家莎拉·埃德爾曼博士的《思維改變生活》一書中,他用“恐怖化”的術語描述這種常見的現(xiàn)象:夸大事件的消極后果,似乎某種災難即將來臨。在認知心理學上,將其稱為“災難化”思維。這種錯誤的思維模式有如下明顯特征:老是想象那個壞結(jié)果的畫面,嚴重高估它發(fā)生的概率;在腦海中營造各種失敗和災難的場景,自己陷在里面不能自拔;敏感多疑,時刻關注微小的變化和征兆。“災難化”思維通常包含“如果……怎么辦”這樣的字眼,結(jié)果養(yǎng)成自己習慣性的遇到事情就直接做最壞的打算,忽略好的結(jié)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種不正確的思維方式。
形成“災難化”思維的原因有三個:一是過高估計消極后果發(fā)生的可能性。我們忽略了很多壞結(jié)果發(fā)生的條件,只是聽信感覺,錯把想象當成事實。“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壞的結(jié)果出現(xiàn)了,最好的結(jié)果也可能同樣發(fā)生。最壞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甚至概率低到忽略不計。二是低估自己應對消極后果的能力。一方面低估自己的身體承受力,把它看得不堪一擊。其實你并非那么脆弱,棒棒的身體足以抗壓。另一方面低估自己的行動能力,自己本來可以采用很多方法去避免這些壞結(jié)果,但覺得世態(tài)炎涼,人心不古,別人無法理解自己,低估別人的理解和幫助。三是與我們的成長經(jīng)歷有關系,其中父母的影響至關重要。他們因為擔憂,經(jīng)常提醒你:“你要考不好這輩子就完了?!?/p>
我們是在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和解決各種各樣問題中成長的,這個奮斗過程確實很辛苦,經(jīng)常讓人感到不快或厭煩。然而埃德爾曼指出:“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看待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薄盀碾y化”思維使人敏感多疑,產(chǎn)生很多預期焦慮,然后形成惡性循環(huán),越緊張就越焦慮,越焦慮就越會出問題。由于總是用回避的方法解決問題,結(jié)果使自己的生活范圍變得越來越狹窄,形成的阻礙日漸增多。如果能克服“災難化”思維,用符合現(xiàn)實的方式思考問題,焦慮水平通常就會降低。埃德爾曼提出使用積極信念“清單”的方法,引導自己去關注事情積極的一面,平衡自己的消極看法。在“清單”左邊寫下你的積極信念,然后在生活中去尋找證據(jù),找到之后,在右邊寫下你找到的證據(jù)。每天看一看,寫一寫,定能擺脫“災難化”思維。高考失利的考生要察覺并調(diào)整這種負面思維,家長也要幫助孩子從多角度看問題,引導他們把目光放到更長遠的人生。
考生在抑郁時會鉆牛角尖,極易掉進一個叫“思維反芻”的陷阱里?!胺雌c”指某些動物,如牛、羊、長頸鹿、兔子等,采食時一般都比較匆忙,稍加啃咬就立馬吞下去,等到休息時才發(fā)覺吃飽了,但是消化不了,于是將食物逆嘔至口腔慢慢咀嚼,混入唾液然后再吞咽下去?!胺雌c”用來比喻對過去的事物反復地追憶或回味,“思維反芻”指人們過分沉溺于消極的思想中反過來又會強化自己的負面情緒。“思維反芻”指重復被動地思考,亦稱為“反芻思維”。
有的考生反復不停地想高考失利的事:“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很失???是不是很傻?有沒有很多人笑話我,看不起我?”明知沒有必要,就是停不下來,就像“反芻”一樣,結(jié)果強化了沮喪感和挫敗感,難以擺脫消極情緒?!八季S反芻”會隨時隨地闖入我們的腦海,特別是當人們將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負面感受上,使自己孤立起來,不斷沉溺于對所煩惱的問題的思索時,更會加重負面情緒或抑郁癥狀。
反思痛苦的經(jīng)歷或擔憂未來是很正常的事情,體現(xiàn)出未雨綢繆的防患意識。通過在腦海中再現(xiàn)那些場景,以得到一些新的啟示或更多的理解,有利于解決認知問題,并進一步調(diào)整自身行動繼續(xù)前進。但問題是這個過程很容易過度,弄不好就會適得其反,達不到緩解情緒的目的。在腦海中一遍又一遍地重放那些痛苦的場景,就會像陷入泥潭一樣,讓自己感覺更悲傷、更憤怒、更激動,不可自拔?!八季S反芻”是一種有害的反省方式,極易把我們拖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停留在過去,增加心理壓力,使人變得更消極,增加患抑郁癥的風險。
要從情緒痛苦的影響中脫離出來,需要停止“思維反芻”的循環(huán)。第一,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試著回想一下你對未來持樂觀態(tài)度、充滿希望的時候,并提醒自己你當時對生活的看法是更準確的。當意識到自己進入“思維反芻”模式時,要立即停止這種無意義的思考,強制自己去做些有益于調(diào)整情緒的事情。與其讓負面思維在大腦中停留,不如把它轉(zhuǎn)化成一個正面的想法。第二,避免關注負面情況,分散注意力,讓自己把關注點從沉思的事件上移開,如看電影、工作、做填字游戲等。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分心的活動會降低我們想去思考的欲望。如果我們無視積極的一面,專注于不好的一面,只會使自己記得失去的東西,而記不起得到的好處和取得的成績,最終像陷入泥潭一樣不能自拔,發(fā)展成臨床上的抑郁癥。
中國有句名言,叫“難得糊涂”,這是應對“思維反芻”的特效藥。著名作家楊絳對“思維反芻”做了精辟的總結(jié):“讀書太少,想得太多?!币庵付喑鋵嵶约?,接受事物的變遷。抑郁型考生盡量不要一個人待著,避免沉浸在自己消極的小世界里。
考得好的學生同樣也有心理問題,雖然不容易抑郁,卻有可能被空虛感困擾。他們之前所有的重心都在高考上,目標達到后心里就會空落落的,不知道該干什么。
“空心病”的核心是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造成內(nèi)心空洞和精神虛無?!按蠖鄶?shù)人之所以覺得活著沒意義,是因為他們處在一種真空的狀態(tài),從根本上說缺乏的是‘存在感。有‘存在感就是確信世界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值得活下去?!眾W地利猶太裔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在分析其本質(zhì)時指出“如果沒有這一前提,我們一切為幸福生活而做出的努力,都像是石沉大海,注定無法帶給我們想要的回報”。
生活的意義感主要由四個維度構(gòu)成:一,目的性。有意義的生活需要目標,否則我們不知道自己要前往何方,也不知道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什么,最終陷入迷茫和自我懷疑。二,重要性。生活的意義主要由價值體現(xiàn),單純的享樂和放縱雖然也可以成為目標,但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并不會感受到意義,因為它們本身沒有價值。三,自我效能。指的是對自己能力的信任程度,也決定著我們對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很多人覺得沒意義,可能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沒有目標。但還有一種可能是,雖然有明確的目標,但是不相信憑借自己的能力能夠?qū)崿F(xiàn),無法實現(xiàn)的目標同樣沒有意義。四,連貫性。我們需要理解自己的生活,能夠?qū)⑦^去、現(xiàn)在和未來串聯(lián)在一起。不論快樂還是悲傷,它們都只是當下的感覺。只有當我們把生命看作一個整體的、連續(xù)的過程時,才能明白每個當下發(fā)生的故事對生命產(chǎn)生的意義。
生活中很多人或許過著相似的生活,取得了差不多的成就,但有些人覺得有意義,有些人就會覺得沒意義,原因在于每個人對意義的感受以及獲取意義感的途徑不一樣。美國著名作家約瑟夫·坎貝爾說:“生活本身沒有意義,是你將意義帶入了生活。”考生們可以利用暑假時間,探索自己的興趣和方向,借助一些人物傳記、心靈書籍等充實自己的內(nèi)心。若是喜歡音樂或籃球,那就盡情地投入和享受吧,感受為自己而活的喜悅與意義。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