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楨 莊嚴
[摘要]本文重點探析了我國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面臨的形勢以及對策。百年變局下,美國依然掌控著國際傳播的話語霸權;國際反華陣營不斷擴大;“中國威脅論”沉渣泛起,“中共威脅論”甚囂塵上。西方媒體主要通過“明槍暗箭”齊發(fā)的輿論攻勢全面詆毀中國。為了有效應對西方掀起的輿論戰(zhàn),應理性客觀看待西方對華認知的調查結果;主動設置議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并且可親可敬的中國國家形象;適應大變局的時代趨勢,構建傳播多元主體協(xié)同的國際傳播體系;構建西方涉華的輿情預警監(jiān)測機制與風險評估機制。
[關鍵詞]百年變局;西方輿論戰(zhàn);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對外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274(2021)04—0056—05
[作者簡介]張楨,女,中共開封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室講師,河南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顧問,研究方向:對外傳播、網(wǎng)絡輿情;莊嚴,男,中共廣西區(qū)委黨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國際傳播、文化軟實力及國家形象研究。
自2020年全球爆發(fā)肆虐的新冠疫情以來,相比西方之治的亂局,“中國之制”充分彰顯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yōu)越性。為了擺脫國際輿論聚焦日漸衰落的“西方之亂”的客觀現(xiàn)實,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主流媒體將疫情政治化,持續(xù)在國際輿論場對中國進行惡意的抹黑和打壓,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百年未有之全球公共衛(wèi)生事件相互交織影響下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變得更為復雜。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主流媒體的煽動下,多國民眾對華印象明顯呈下降趨勢。這與西方開展的新一輪對華輿論戰(zhàn)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美國官方的政策文件中,對華輿論戰(zhàn)已經(jīng)成為公共外交政策和戰(zhàn)略傳播政策的重要內(nèi)容。
縱觀全球,中美博弈逐漸長期化、復雜化,全球性危機爆發(fā)的風險仍然存在,西方話語體系中“修昔底德陷阱”將對世界產(chǎn)生深度影響,全球合作與共贏的發(fā)展局面依然充滿著各種變數(shù)與挑戰(zhàn)。而2021年恰逢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百年建黨和“十四五”與2035年愿景規(guī)劃的開局之年,給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契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論述的:新發(fā)展階段國內(nèi)環(huán)境的深刻變化既帶來新的機遇,也帶來一系列新挑戰(zhàn),危和機并存、危中有機、??赊D機,機也可轉危。必須做好進入新發(fā)展階段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力爭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1]。因此,為破解“西強東弱”的國際輿論困局,積極開創(chuàng)國際傳播新局面,中國各級媒體應立足當前兩個大局,充分結合當前形勢制定好新時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傳播策略,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高國際話語權,積極應對國際輿論中的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在復雜的國際輿論中破解困局,形成與我國綜合國力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營造有利的外部輿論環(huán)境,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積極貢獻,開創(chuàng)國際傳播新局面[2]。
一﹑百年變局下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面臨的外部輿論形勢
(一)美國依然掌控著國際話語霸權
近年來,美國通過在國際輿論場的話語霸權,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國家安全等各領域全方位壓制以及妖魔化中國,并借此大肆炒作中美之間的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差異,試圖掀起“新冷戰(zhàn)”。當下,美國憑借技術層面的優(yōu)勢,構建互聯(lián)網(wǎng)國際制度體系,在域名分配以及管理方面占據(jù)著絕對的控制權,而發(fā)展中國家處于明顯劣勢。因此,在當前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傳播為主渠道的輿論場域中,全球社交平臺也基本由美國主導,“同溫層”的輿論生態(tài)被不斷強化,西方國家通過對其他國家進行二次傳播以及多次傳播,將自身信息連同價值理念輻射至全球,形成巨大的輿論場。
面對中國國際競爭力的日益提升,美國等西方媒體一直采取各種手段污名化中國,并將中國視為最大的戰(zhàn)略競爭“對手”,宣稱中國靠人民幣匯率、政府補貼、侵犯知識產(chǎn)權等不正當競爭手段占了美國的便宜,是美國貿(mào)易逆差連創(chuàng)新高、失業(yè)率居高不下的“罪魁禍首”[3]。近年來,伴隨著美國對華采取的貿(mào)易戰(zhàn)、科技戰(zhàn)、外交戰(zhàn)以及輿論戰(zhàn),美國又以反制中國媒體所謂的“政治宣傳”為借口,限制中國媒體的駐美記者人數(shù),將其列入“外交使團”導致中國的對外宣傳受到嚴重沖擊。但是中國經(jīng)濟在疫情和中美貿(mào)易戰(zhàn)的雙重影響下,依然逆勢上揚、中國抗疫取得全球矚目的戰(zhàn)略性成果以及積極開展的“疫苗外交”等正面形象被西方的“陰謀論”與假新聞淹沒,西方主流媒體用大量負面的渉華議題去影響世界民眾對中國理性而客觀的認知。西方媒體“污名化”中國的手段不斷升級,不斷加深各國民眾對中國的誤解,致使中國陷入國際輿論困局。
(二)國際反華陣營不斷擴大
2019年12月,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發(fā)布的“全球態(tài)度調查”結果顯示,美國對中國持有負面印象的受訪者占60%。2020年,對中國持有負面印象的美國受訪者攀升至73%,達到皮尤啟動該項調查以來對華負面印象的最高值[4]。2021年3月,有89%的美國受訪者認為中國是“競爭對手”或“敵人”[5]。在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德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持有負面印象的受訪者數(shù)量創(chuàng)歷史新高。2019年,BBC面向25國受訪者進行的“國家形象民調”,以及德國柏林智庫歐洲外交關系協(xié)會近期對9個歐盟成員國的調查等,也顯示了同樣的結果。從2019年到2020年,中國國家品牌排名從23位下降到35位[6]。由于美國與西方各國利益上的深度關聯(lián),再加上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種族優(yōu)越感以及共同的意識形態(tài)傾向性,在面對盟國之外的“競爭對手”時,自然在態(tài)度、行為、輿論上表現(xiàn)出高度的一致性。
(三)“中國威脅論”沉渣泛起,“中共威脅論”甚囂塵上
眾所周知,特朗普曾在演講時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并宣稱幾十年來美國低估來自“中國的威脅”是1930年以來美國外交政策中最大的失敗。特朗普的競選團隊以此來增加競選籌碼,導致“中國威脅論”再次沉渣泛起。在此基調下,美國在國際上帶頭炒作“中國軍事威脅論”“中國經(jīng)濟威脅論”“中國人種威脅論”“中國文明威脅論”“中國環(huán)境威脅論”,將陳腐的“中國威脅論”不斷升級。[7]在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10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又將其進一步編織成意識形態(tài)偏見色彩更濃的“中共威脅論”。西方政客們認為這樣既便于向美國的盟友兜售,同時又能離間中國黨群關系。因此選擇在輿論場攻擊、丑化、污蔑中共則被認為是西方輿論戰(zhàn)的“釜底抽薪”之策。
二、百年變局下西方媒體對華輿論戰(zhàn)的特點及趨勢
(一)不斷惡意炒作和捏造虛假的涉華議題
西方媒體時常以“揭露真相”為使命,并宣稱一貫奉行“客觀公正”的新聞標準。可一旦涉及中國議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將中國置于所謂的“全球道德天梯”的最底層,用“極權、專制、獨裁、黑暗、邪惡”等極為負面的詞匯引導國際輿論對中國產(chǎn)生錯誤認知。為了協(xié)助美國的公共外交政策和戰(zhàn)略傳播政策,西方媒體制造了一系列聳人聽聞的極端議題,掀起國際輿論的認知震撼與道德震撼。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以來,西方國家接連不斷的用“中國病毒論”“中國擔責論”“虛假宣傳論”等負面議題在國際輿論中污名化中國。中國向80多個國家提供疫苗援助,向40多個國家出口疫苗時,西方輿論又開始炒作中國“借疫獲利論”。2019年11月,美國《紐約時報》通過刊登所謂涉密的“新疆文件”來“妖魔化”中國的人權問題。隨后美國國際調查記者同盟又宣稱,他們獲得了一批內(nèi)容為“新疆拘禁營”的中國政府機密文件,美國媒體對此展開大規(guī)模報道。隨后,BBC等多家西方媒體對所謂的“新疆文件”進行曝光,西方輿論再次以“新疆議題”為重要著力點攻擊中國人權問題。為了維持新疆問題熱度,2021年3月以來,美國主流媒體憑空捏造新疆棉花生產(chǎn)中存在“強迫勞動”“種族滅絕”的謊言,H&M、ZARA、阿迪達斯、耐克等企業(yè)以此為依據(jù),拒絕進口新疆棉花以及其他農(nóng)產(chǎn)品。隨后,英國,加拿大以及歐盟等國家也迅速加入抵制新疆棉花的隊伍,此事件在國際輿論中引起強烈反響,新疆棉花事件也無疑成為世界輿論場中各大媒體持續(xù)聚焦的重磅頭條。在國際輿論場中,形成了一場頗具規(guī)模的對華國際輿論戰(zhàn)。
(二)“明槍暗箭”齊發(fā)的對華輿論攻勢
西方媒體為了讓捏造的新聞事件更具真實感和正義感,通常采取“明槍暗箭”齊發(fā)輿論攻勢,全面詆毀中國。
1.“明槍”型輿論攻擊方式。西方媒體習慣把中國政府塑造成輿論場上的“強者”,而將持不同政見者、祖國分裂者、邪教者、極端宗教者塑造為所謂的“弱者”,而那些恐怖分子、邪教分子、分裂分子在西方媒體的報道中往往以奮起反抗的“弱者”出現(xiàn),這些所謂的弱者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熱衷于講述自己遭受中國政府“虐待”或不公平的悲慘故事。在西方媒體建構的各種新聞圖片中,中國警察往往是全副武裝的,而少數(shù)民族的婦女和兒童往往是抗議和哭泣的。究其根源,西方媒體并非真正同情所謂的“弱者”,只是將這些“弱者”作為妖魔化中國的一粒粒棋子,最終目的是要實現(xiàn)對華輿論戰(zhàn)的勝利。由此可見,通常以客觀、公正自居的西方媒體,在渉華新聞報道中加入大量“深加工”甚至生搬硬套的內(nèi)容,通過煽動和激化受眾恐慌和憤怒的情緒,將輿論引向預定方向。比如《紐約時報》對“新疆棉花”事件的報道中,多次出現(xiàn)“酷刑、強奸、強迫絕育、墮胎、沒完沒了的政治灌輸”等極端詞匯,甚至宣稱“從2015年至2018年,新疆人口出生率下降了84%,政府制定計劃生育目標,爭取在2020年要把新疆的人口出生率降至接近零的水平”,統(tǒng)計數(shù)字讓人大跌眼鏡,與事實嚴重不符的報道極易激化中國少數(shù)民族矛盾。此外,西方媒體還經(jīng)常顛倒黑白:如德國的《柏林晨報》在報道西藏“3·14”事件時,將武警解救被暴徒襲擊的漢族人報道為武警大規(guī)模抓捕藏人。這些扭曲真相的報道讓國外民眾無法了解中國的真實情況,也給客觀真實的中國故事走出國門帶來無限阻力。
2.“暗箭”型輿論攻擊方式。西方主流媒體習慣于借助普通民眾的觀點,從微小的敘事說起,利用個體對中國的質疑與批判,在看似客觀中立的報道中,宣揚西方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價值觀,巧妙的傳遞西方反華的聲音,以此掩蓋對中國的偏見和利益沖突。此外,在西方媒體建構的相關報道中,借用他國學者的話語成為一種慣用手法。《華盛頓郵報》有關“新疆棉花”事件的報道中,多次借用專家學者的話指責中國在新疆問題上造假——“中國官員利用Twitter和Facebook傳播關于維吾爾人的虛假信息,進而詆毀致力于新疆問題科研人員、媒體記者和相關機構組織。”為了增加可信度,西方媒體還借用他國學者的研究攻擊中國,例如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中國政治學教授安妮·瑪麗·布雷迪表示:“持續(xù)研究中國國際傳播的25年來,中國在新疆地區(qū)的宣傳攻勢是她所見過的針對單一主題的最大規(guī)模國際宣傳運動”。這些夸張的政治性話語以西方意識形態(tài)為出發(fā)點,攻擊中國少數(shù)民族政策的背后隱藏著對西方文化價值觀的認可與贊譽。
此外,西方國家長期通過國際社交媒體上的高活躍度“網(wǎng)絡機器人水軍”,發(fā)送有關中國敏感話題的負面輿論,并通過多種語言發(fā)布推文,頻繁對中國進行輿論攻擊。
(三)百年變局下西方媒體對華輿論戰(zhàn)的走勢
隨著拜登當選美國總統(tǒng),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必將再次調整對華輿論戰(zhàn)略,拜登政府既不會采取奧巴馬政府的“妥協(xié)性”政策,也不會延續(xù)特朗普過于強烈的“對抗性”政策,而是在兩者之間找尋“平衡”點。為此,美國會對華進行高強度的輿論滲透,其手法與形式將更加波譎云詭:在中國敏感地區(qū)(新疆、西藏、香港、臺灣等地區(qū))制造熱點事件;并采取隱蔽的策略,不斷加大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分歧與對立。
1.重塑美國的“普世價值”,削弱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利用意識形態(tài)制造政治話語分歧是美國民主黨歷來的慣用策略。拜登政府提倡重鑄美國的軟實力和西方民主價值觀,強調多元主義與美國的道德領導力,并為中國所謂的民主活動提供資金援助與支持。這些看起來相對柔性的資助,實質上是煽動極端[8]。美國媒體將針對中國少數(shù)民族問題、人權問題、香港臺灣問題以及宗教問題等敏感議題不斷掀起輿論風波,不遺余力地標榜美國的“普世價值”,給中國國家形象制造污點,并貼上政治化標簽,在國際輿論場中圍堵中國,孤立中國。
2.對華輿論戰(zhàn)持續(xù)向信息化方向不斷推進演化。國際傳播領域制勝的關鍵是信息的快速生成、分析與分發(fā),特別是在新媒體傳播時代,美國將會在網(wǎng)絡與信息化領域與中國展開數(shù)字對抗。通過算法推薦,以及深度控制信息流量與走向的方式操控國際輿論,炮制、傳播和推廣符合西方利益集團的相關議題與言論,對非盟友及競爭對手的宣傳采取反制與對抗的手段。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事務主任勞拉·羅森博格長期在國際社會呼吁,要有效抵制來自中國的“錯誤信息”,提出“民主國家應務必參與至關重要的數(shù)據(jù)與信息競爭,以確保信息空間保持在民主軌道上”[9]。此外,美國國防部的聯(lián)合人工智能中心即將成立,這一用于對外輿論信息作戰(zhàn)的國家機構劍指中國,將中國列為網(wǎng)絡與信息化領域的頭號競爭對手。美國會將人工智能手段應用于國際傳播的輿論戰(zhàn),并在全球實時信息環(huán)境下,及時開發(fā)、研究、部署新型輿論心理戰(zhàn)。因此,中美之間的信息博弈將邁入虛實交替的信息對抗新階段。
三、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有效應對西方輿論戰(zhàn)的對策
(一)客觀理性看待西方媒體對中國形象認知的調查結果
新冠肺炎疫情使國際輿論對中國的認知產(chǎn)生了“馬太效應”,西方發(fā)達國家原本就對中國的崛起充滿著敵意,加上西方媒體將長期以來對中國的刻板印象與負面認知不斷放大與強化,部分國家民眾對中國認可度持續(xù)走低也就成為一種客觀必然。皮尤的調查結果只能代表部分西方發(fā)達國家民眾的認知,并不能體現(xiàn)全球民意。而西方民眾對中國的認知本身是有差異的,西班牙和意大利有將近50%的民眾認可中國政府抗疫成功。國際民意調查機構——“阿拉伯晴雨表”的調查結果顯示,在中東和北非接受調查的12個國家中,中國已經(jīng)成為最受歡迎的全球大國[10]。與此同時,綜合全球不同的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美國2020年的全球排名出現(xiàn)大幅下跌,多數(shù)國家對美國的好感度降至20年來最低點[11]??傊?,西方媒體在國際輿論中對中國發(fā)起的“毀滅性打擊”雖讓中國形象在國際輿論中出現(xiàn)下行趨勢,但并未出現(xiàn)西方所預測的“斷崖式下跌”??梢?,在中國的國際傳播影響力與西方輿論博弈過程中,西方輿論對中國國家形象的攻擊力逐漸下降。正如聯(lián)合國副大使耿爽的發(fā)言:一些西方政客持續(xù)抹黑中國,他們說得不累,我們聽得都累了。到底誰是攪局者,誰是實干家,國際社會自有公道。西方媒體的社會動員能力在這場疫情面前顯得相當微弱。盡管對中國的打壓手段變得更加隱蔽,但是中國民眾乃至不少世界民眾早已看清西方媒體的真實目的,西方媒體煽動中國社會的時代已經(jīng)終結。西方媒體在渉華報道中的偏激和極端,只會進一步暴露自己的虛偽性,降低自身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正如《紐約時報》評論員弗里德曼所說的:新冠疫情不但沒有成為中國的“切爾諾貝利時刻”,反倒成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滑鐵盧”。
(二)主動設置議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并且可親可敬的中國國家形象
一直以來,我國的對外傳播一直致力于國際話語權的構建,強調用西方國家民眾聽得懂的話語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積極塑造“負責任的新興大國”的國家形象。但由于美國對華戰(zhàn)略的對抗性傾向不斷增強,美國媒體的對華攻擊也會越發(fā)頻繁,并帶動西方社會在國際輿論中對中國展開圍堵。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國應及時調整戰(zhàn)略,不能用被動解釋的方式不斷緊跟西方設定的議題,而應該積極尋找對外傳播中新的切入點和增長點,打破傳統(tǒng)的國際傳播思維框架,主動設置對自身有利的議題。例如,可以通過積極開展以城市外交為渠道的人文交流,以中國各具特色的城市為名片向世界傳遞中國智慧,拓展國家形象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可通過疫苗援助構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利用“疫苗外交”有效構建起人類健康的命運共同體,超越西方國家長期以來的負面認知與刻板印象,潛移默化地贏得世界民眾的信任,以此助力變局下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傳播;此外,還可充分運用中國經(jīng)驗這一獨特的議題資源,并通過大量翔實可信的數(shù)據(jù)、豐富多元的案例以及多元的傳播渠道,讓中國故事在國際輿論場產(chǎn)生強烈認同,充分體現(xiàn)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責任與擔當,努力塑造并展現(xiàn)出真實、立體、全面、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三)構建多元傳播主體協(xié)同的國際傳播體系
當前,中美關系的惡化以及國際局勢的劇變是我國對外傳播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在西方不斷打壓我國的國際傳播機構和傳播內(nèi)容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多元的傳播平臺,協(xié)同開展對外傳播,形成多元化的傳播矩陣,對不同區(qū)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采取不同的傳播方式,展示豐富多彩、生動立體的中國形象,從“一國一策”“一區(qū)一策”再細分化為“一群一策”,提高國際傳播的“精準性”。
當下,社交平臺的廣泛使用深刻影響著國際傳播的策略與公共外交的表達。技術運用同質化、文化表達多元化、信息傳播全球化以及社交群聚跨國化等特征主導了社交平臺國際傳播的路徑選擇。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離不開各種國際傳播渠道的有機結合。多元化的傳播主體可以根據(jù)受眾的喜好實施“定制化傳播”,通過全球化表達、區(qū)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以及實效性。西方國家內(nèi)部不同政治傾向、不同族裔的意見領袖扮演著國際傳播“中介者”的角色,深入挖掘各社群意見領袖本土化和定制化的社群屬性,努力實現(xiàn)本土化議題與不同社群之間的議題的結合與呼應,以多元化的平臺為基礎,開展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的定制化傳播,可以有效打破西方媒體設置的意識形態(tài)藩籬,扭轉國際輿論場中的被動局面。
(四)構建涉華輿情的預警監(jiān)測機制與風險評估機制
當前,為了有效應對智能時代西方媒體利用政治宣傳為目的的輿論操控,加快構建渉華輿情預警監(jiān)測機制已經(jīng)勢在必行。為此,應加大推進人工智能、追蹤技術以及數(shù)據(jù)庫在國際傳播領域的廣泛應用,對西方國家利用高科技開展的輿論攻擊行動做出精準判斷與實時監(jiān)控,并對其帶來的輿論風險進行有效評估,構建系統(tǒng)的輿情監(jiān)測、研判以及引導機制。對渉華關鍵詞進行信息采集與數(shù)據(jù)挖掘,并對國際輿論中的負面議題進行關聯(lián)量化以及深度整合,在相關的國際傳播平臺上對引發(fā)國際負面輿情的事件或言論快速進行反擊,有效降低負面涉華輿論的影響力與破壞力。同時加強對國際社交媒體上反華公共賬號的重點監(jiān)控,提升敏感話題和虛假信息的收集與研判能力,防止謠言和虛假信息的持續(xù)發(fā)酵。
參考文獻:
[1]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fā)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zhàn)——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經(jīng)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20-8-26.
[2]央視評論員.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EB/OL].央視網(wǎng)新聞,2021-6-2.
[3]王文.美民調:共和黨人對中國惡意大,更多民主黨人支持加強美中經(jīng)濟關系[N]. 環(huán)球時報,2021-3-6.
[4][5]程曼麗.西方國家對中國形象認知變化的辯證分析[J].對外傳播,2021(3):4-7
[6]史安斌,劉長宇.新形勢下的國家形象傳播:破解困局與開創(chuàng)新局[J].對外傳播,2021(3):8-12.
[7]涂凌波,田欣荷.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國面對的復雜國際輿論環(huán)境:表現(xiàn)、原因及影響 [J].當代世界,2020(11):57-64.
[8]李小飛刀.獨家揭秘!美駐華使館懸賞最高3萬美元,在中國招募“第五縱隊”[N].環(huán)球時報,2021-5-15.
[9]凌勝利.美炒作“中共威脅論”拙劣而無知[N].環(huán)球時報,2021-1-15.
[10]Michael Robbins:Is this Chinas Moment in? MENA[EB/OL].https: //www.arabbarometer.org/2020/07/is-this-chinas-moment-in-mena/.
[11] Richard Wike, Janell Fet terolf and Mara? Mordeca i:U.S.I mage Plum mets Internationally as Most Say Country Has Handled Coronavirus Badly[EB/OL]. https: //www.pewresearch. org /globa l /2020/09/1 5 / us - image - plummets -internationally-as-most-say-country-has-handled-coronavirus-badly/.
責任編輯:楊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