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琳
(三門峽市氣象局,河南 三門峽472000)
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有害氣體排放量日益增加,大氣污染問題日益嚴峻。各地有研究學者對污染天氣多發(fā)地大氣污染狀況進行了分析。其中徐永清等[1]對城市近地層風特征與污染系數(shù)進行分析;劉和平等[2]對鄭州市大氣能見度變化特征及與空氣污染的關系進行分析;張岳鵬等[3]對2014-02北京PM2.5污染過程及天氣形勢分析進行研究。但對于三門峽地區(qū)空氣質量的分析不為多見。三門峽市委市政府一貫堅持“綠色發(fā)展,生態(tài)優(yōu)先”的堅定理念,對大氣污染防治、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等方面非常重視,了解三門峽市空氣質量變化特征與氣象條件的關系尤為必要。
本文利用2016-01-01—2020-12-31三門峽國家基本站風向、風速的日、月、年平均氣象資料。所用環(huán)境資料為中國空氣質量在線監(jiān)測分析平臺提供的2016—2020年三門峽市空氣質量日數(shù)據(jù)(缺失資料用三門峽市生態(tài)環(huán)境部門的提供的日數(shù)據(jù)補充)。
利用2016—2020年污染物濃度值(日實測)與日平均風速共計1827個樣本計,進行相關性分析。
對2016—2020年三門峽市空氣質量AQI指數(shù)開展分析,發(fā)現(xiàn)5年中三門峽市空氣質量濃度達到優(yōu)的有143 d,達到良的有1024 d,空氣質量達標率為63.9%(Ⅰ級、Ⅱ級),輕度污染(Ⅲ級)的有445 d,中度、重度、嚴重污染(Ⅳ、Ⅴ、Ⅵ級)的有122 d、72 d和21 d。2016年污染日數(shù)168 d(最多);2017、2018年明顯減少(146 d、120 d);2019年稍有增加(128 d);2020年明顯下降(98 d)。從總體分析情況來看,2016—2020年污染日數(shù)有波動降低趨勢。
對照各空氣質量污染物分級濃度的限值,以CO、PM10、O3等6項指標的實測濃度值進行運算,從而得到空氣質量分指數(shù),值最大的被確定為當日AQI,從而確定當日首要污染物(AQI必須大于50)。
2016—2020 年三門峽市首要污染物出現(xiàn)頻次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6種污染物中,沒有作為首要污染物出現(xiàn)的是SO2。CO在2016年出現(xiàn)過3次,且都沒有達污染級別。NO2除2017年增幅最大之外,其余年份變化不大,近5年共計出現(xiàn)32次,濃度均較低,日空氣質量均為良,未達到污染級別。O3出現(xiàn)頻次最多,達到輕度污染和中度污染的次數(shù)分別為178次和15次,其余399次未達到污染級別。5年中PM2.5作為首要污染物累積出現(xiàn)次數(shù)變動不大,總體上呈緩慢下降趨勢。PM10年出現(xiàn)頻次整體振幅較大,在2018年出現(xiàn)頻次為最高值,到2020年降至最低(77次)。這與三門峽市近年來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持續(xù)開展綠化工程,不斷擴大植被綠化面積,有密切關系。2016—2020年中,O3作為首要污染物共出現(xiàn)592次,出現(xiàn)頻率達35.13%,為6種污染物中最高。PM2.5次之,出現(xiàn)頻次586次,出現(xiàn)頻率34.78%。其中達到Ⅳ級(中度)及以上的污染天氣中,首要污染物PM2.5出現(xiàn)次數(shù)為171次,出現(xiàn)頻率79.5%(最高)。可以確定三門峽市的首要污染物為PM2.5。
表1 2016—2020年三門峽市首要污染物出現(xiàn)頻次
3.2.1 月變化特征
2016—2020年6種污染物月平均濃度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O3月平均濃度變化為夏半年大于冬半年,其余5種污染物濃度變化均為夏半年小于冬半年。CO濃度變化波動不明顯,在冬季稍有所上升,其他變化不大。NO2、SO2、PM10、PM2.5四個指標1—5月總體為減少的趨勢,10—12月為增加的趨勢,其中NO2、SO2、PM10、PM2.5濃度均在1月達到峰值。O3濃度自1月份開始增加,6月達到最高又逐月減少,12月為最低,變化趨勢呈現(xiàn)出倒V字形,變化趨勢與其余幾種污染物明顯不同,且振幅最大。
圖1 2016—2020年6種污染物月平均濃度
3.2.2 年變化特征
2016—2020年三門峽市污染物年平均濃度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幾種污染物的變化趨勢差別較大。NO2是先緩增再緩降的趨勢;CO變化不明顯;O3是先緩降再緩升的趨勢;SO2、PM10、PM2.5整體來看是下降趨勢,其中PM10降低最為明顯。
圖2 2016——2020年三門峽市6種污染物年平均濃度
3.3.1 污染物濃度與風速的關系
從年平均資料來看,2016—2020年,三門峽市年平均風速出現(xiàn)了的先小幅增大,后減小的趨勢,風速在2.1~3.2 m/s之間變化,當年平均風速小時,年平均AQI值較大,平均風速大時,年平均AQI值較小。
由此可見風速大小對AQI的年際變化具有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且在三門峽污染物中,本地排放可能有較大貢獻。但年平均資料會過濾掉大量較小時間尺度的污染、天氣過程的變化特征,AQI也僅體現(xiàn)首要污染物的濃度變化,從而忽略其他污染物,所以不能簡單用年平均風速和年平均AQI值表征污染物濃度與風速的關系。
鑒于以上分析,利用2016—2020年污染物日實測濃度值與日平均風速共計1827個樣本計,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PM10、PM2.5與風速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038、-0.027,但未通過0.01的顯著性檢驗。O3濃度與風速相關系數(shù)為0.131,呈微弱正相關,且通過0.01顯著性檢驗。NO2、CO、SO2濃度與風速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445、-0.196、-0.177,且均通過0.01顯著性檢驗,說明這幾種污染物濃度與風速呈負相關。O3濃度與風速呈弱正相關。
表2 三門峽市區(qū)大氣污染物濃度與風速的相關性
究其原因,可從兩個方面探究:一是通常風速較大時三門峽市天空狀況相對較好(沙塵天氣除外),太陽輻射強度大、日照時間長,有利于本地O3前體物向O3轉化;除此之外,風速增大而濃度升高,說明外源輸送對本地O3濃度增加也有一定貢獻。而NO2、CO、SO2濃度與風速成反相關,可以說明這些污染物來源大多為本地排放,風速相對小的靜穩(wěn)天氣條件下,污染物的擴散非常不利,從而在本地堆積,使得濃度增加。
3.3.2 污染物濃度與風向的關系
在水平方向上,不僅風速的大小影響城市大氣污染物的擴散稀釋,風向來源的變化也是影響污染物輸送、濃度變化的重要因素。2016—2020年三門峽市四季風向頻率圖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三門峽市常年的主導風向為偏東風,西風風頻冬季最多。其中冬季以東、偏東風、偏西風為主;春季東風風頻增加;夏季以偏東為主;秋季東北風頻次減少,偏西風頻次增加。
圖3 2016—2020年三門峽市四季風向頻率圖
對比各季節(jié)平均AQI值發(fā)現(xiàn):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出現(xiàn)重度以上污染天氣時,出現(xiàn)最多的風向頻率為西南風,西風??傮w來說東北風風頻較大時,空氣質量較好,反之偏西風風頻增大時,空氣質量較差。這可能是因為以西南向為主導的風常帶來水汽,在近地層堆積,濕度增大,有助于污染物的吸濕增長。分析三門峽地理環(huán)境,發(fā)現(xiàn)東北方向為太行山區(qū),在太行山以東是落葉闊葉林地帶,在其西側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區(qū)為森林草原地帶和干草原地帶,森林植被覆蓋條件明顯優(yōu)于關中盆地,且人口密度小,人為排放明顯低于關中盆地。且黃河自關中盆地進入豫西三門峽,北有太行山脈南段的中條山,南有秦嶺余脈崤山,兩山之間有相對平坦的河谷地帶。河谷三門峽段自西向東,初始寬闊,后在市區(qū)處明顯變得狹窄,使得在三門峽處形成一個西寬東窄的喇叭口地形,從而不利于西風中污染物的擴散。綜合以上原因,使得東北風有利于三門峽污染物濃度下降,偏西風、西南風則有利于污染物的堆積。而秋季東北風頻率低于夏季,但空氣質量卻優(yōu)于夏季,究其原因夏季特別是副熱帶高壓控制時,氣溫高、輻射強,有利于本地O3前體物向O3轉化,從而使得夏季O3污染增加,平均AQI大于秋季。
綜上所述,得出如下結論:①2016—2020年三門峽市大氣污染日數(shù)整體呈下降的趨勢。②首要污染物變化特征為,PM2.5作為首要污染物出現(xiàn)頻率較高,造成中度及其以上級別的污染天氣次數(shù)最多,出現(xiàn)頻次呈逐年回落的趨勢。③污染物濃度變化為,O3月平均濃度變化夏半年比冬半年大,其余5種污染物濃度變化均為夏半年小于冬半年;CO年平均濃度變化不大;O3的變化趨勢為先小幅降低再小幅增加;NO2的變化趨勢為先小幅上升再小幅降低;PM10、PM2.5、SO2整體呈現(xiàn)下降的勢態(tài),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PM10。④O3濃度與風速呈微弱正相關,NO2、CO、SO2濃度與風速呈負相關。⑤當東北風風頻較大時,三門峽市空氣質量較好,反之偏西風、西南風風頻較大時,空氣質量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