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燕
基于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1+X”閱讀教學模式是十分必要的。關于“1+X”,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主編溫儒敏曾說:“所謂‘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泛讀或課外閱讀的文章?!薄?+X”閱讀教學,突破了單篇教學模式,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為語文課堂增添色彩,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行成了良好的思維習慣,同時也落實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的課程目標。
“1+X”教學模式既能幫助學生擴大閱讀量,又是建設開放式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的一種重要手段。“1+X”中,“1”是統(tǒng)編教材的精讀課文,“X”是自讀課文或是課外閱讀文本;“1”是課文或單元所生發(fā)的議題,“X”是以議題為線索組織的課內外文本。那么,教師在講課文時要如何構建“1+X”模式的閱讀教學課堂?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提高整合力,恰當?shù)剌腿 癤”
統(tǒng)編教材實行單元教學,一個單元一篇文章,從字詞句到篇章結構,從知識到情感,從需要培養(yǎng)的語文能力到需要形成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等,要教的東西很多,可以拓展的內容也很豐富。要提高拓展的可操作性,教師就應該先在自己的大腦里形成知識能力、情感的網絡,然后根據課程標準、學生的特點、訓練的重點,再結合單元主題、語文要素,從文章題材、作者、內容、情感、表達方式等萃取文章,做到科學搭配、合理選擇,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服務。教師在明確拓展點后,再確定用什么樣的媒體、什么樣的方式方法。教師不斷提高教學的整合能力,以真正達到最佳的效果。
二、循序漸進,靈活呈現(xiàn)“X”
課堂教學都必須循序漸進,小學語文“1+X”閱讀教學也一樣。教師設置的“X”的拓展要充分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和能力水平,由易到難,從而使學生有興趣、有能力去閱讀。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現(xiàn)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無序地呈現(xiàn)給學生,這樣學生的閱讀會無所適從、不知所措?;诖?,教師要從教材出發(fā),根據教學目標去拓展“X”,由易到難有序地呈現(xiàn)“X”。如,在教學文言文《鐵杵成針》這一課,在導入時,筆者先呈現(xiàn)李白寫的《靜夜詩》《望廬山瀑布》;體會主題時,筆者呈現(xiàn)現(xiàn)代文《“成”與“功”》;最后呈現(xiàn)文言文《司馬光好學》《匡衡鑿壁借光》。
三、探究好“l(fā)”,拓展好“X”
有些教師為了追求課堂教學的大容量,以及課堂表面的熱鬧,會堆砌大量的材料強調“X”,而忽視“1”或架空“1”,這是“喧賓奪主”。新課標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苯滩氖菍崿F(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重要載體。“1”是根,具有統(tǒng)領和靈魂作用,只有探究好“根”才能更好地開枝散葉。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必須尊重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通過對教材這一典型例子的鉆研探究,來鞏固學生的語文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自主合作探究“1”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是群文閱讀教學的主要宗旨一。因此,在“1+X”的閱讀教學上,對“1”的探究必須把主動權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而教師只是學生的引領者和陪伴者。如,筆者在教學《母雞》這堂課時只有6個環(huán)節(jié):復習導入——自主探究——體會情感——總結——比較閱讀——拓展閱讀,每個環(huán)節(jié)活動的主人公都是學生。在課堂上,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在說、讀、討論等。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他們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例如,小組討論:說說從文中的哪些詞句感受到了母雞的什么特點時,教師讓學生充分自由讀,然后小組交流,再到全班交流,學生談出了自己的體會和見解。當學生說到“立刻警戒”這重點詞句時,教師讓學生說說換成“警戒”好不好,讓學生各抒見己,并引導學生想象說話:想象一下還有哪些情況這只母雞立刻警戒起來。母雞可能會怎樣警告自己的雞雛?教師口述情境,學生想象說。整堂課,學生們圍繞話題進行探究,討論得熱火朝天,課堂學習氣氛濃厚。
(二)橫向、縱向拓展“X”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十分注重讓語文課往課外延伸。從教材出發(fā),教師根據語文要素、學情,認真斟酌,然后按照相似或差異的方式橫向或縱向確定“X”,順其自然地組織學生閱讀。
首先是橫向上的拓展。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相同的題目、題材或相同表達方法的文章拓展。如,在講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時,筆者結合了同題目的陸游的《卜算子·詠梅》;在講授《白鵝》時,筆者聯(lián)系到了同一題材的俄國葉·諾索夫的《白公鵝》;在講老舍《母雞》時,筆者聯(lián)想到了相同表達方法的楊朔的《荔枝蜜》。
其次是縱向上的拓展。同一作家不同時期作品的風格會不同,如,李清照前期作品是清新的,而后期作品卻是凄涼的。同一位作家寫相同主題的文章但表達方式卻不同,如,教師在講授老舍《母雞》一文時,可引導學生閱讀老舍的《貓》,讓學生體會到即使同一作家在寫相同的事物時也可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四、強化方法指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葉圣陶說過:“嘗謂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需教,而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睂W生在舉一反三的閱讀實踐中,慢慢形成閱讀能力。新課標強調了“語文課程是實踐性的課程”,“1+X”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強化方法的指導,以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筆者在教學《母雞》一文,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母雞從一向不喜歡到喜歡,對母雞敬佩前后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當學生體會到作者的表達目的是突出對母愛偉大的敬佩時,筆者總結出了“欲揚先抑”這一表達情感的方法,接著遷移引導學生閱讀相同表達方法的課外文章——楊朔的《荔枝蜜》。筆者還讓學生聯(lián)系之前學的老舍的《貓》,比一比說說這兩課文的異同并讓學生完成表格,然后引導學生觀察表格。學生很快就總結出了其相同和不同之處。接著,筆者小結出閱讀方法“比較”。在教學的過程,筆者還指導學生快速默讀整體,感知文章,通過細細品讀重點段落、抓住關鍵詞句一邊讀一邊批注、讀思結合、討論等方法來體會事物的特點和作者要表達的情感。為了遷移鞏固課堂所學的閱讀方法,課堂結束后筆者找了三篇課外描寫動物的文章:《天鵝》《松鼠》《馬鹿有情》,讓學生比較閱讀。結果大部分學生都能根據文章后的閱讀思考題去閱讀批注,并較好地完成閱讀卡。
總之,“1+X”閱讀教學模式發(fā)揮了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優(yōu)勢,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的理念。如果教師堅持在課堂上采用“1+X”閱讀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會使學生真正地愛上閱讀,愛上語文,逐步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責任編輯? 冷?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