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影
摘要:寫作是初中語文課程模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許多初中生語文學習的重難點。許多學生在寫作時感覺無從下筆或是跑題、偏題,原因在于作文立意模糊,學生對作文立意的理解不夠深刻。文章淺談作文立意的重要價值,結合教學實情探究初中生作文立意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初中生作文立意存在問題的有效方法,為提升語文作文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提供可行建議。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有效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9-0047-02
作文分數(shù)在初中語文學科的考核成績中占據(jù)較大比例,許多學生由于寫作能力弱難以取得好成績,部分學生甚至因此對語文學科形成刻板印象,消極的情緒影響著他們的日常學習。然而,初中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階段,語文教師應著力探究提升學生作文立意能力的有效方法,向學生介紹更加高效的寫作思路與技巧,培養(yǎng)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創(chuàng)造更多鍛煉寫作能力的機會,促使他們在學習、實踐中進步。
一、淺談作文立意的重要價值與必要性
初中作文形式多樣,作文題目包含的信息豐富,可供學生選擇的寫作角度較多。一方面,豐富的信息為學生發(fā)揮個性提供了廣闊空間;但從另一方面看,豐富的信息也導致學生把握作文題目核心內容的能力受到挑戰(zhàn),部分學生由于缺乏信息篩選能力,在寫作中出現(xiàn)跑題、偏題等問題。教師重視初中生的作文立意能力有利于鍛煉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避免學生在寫作時出現(xiàn)跑題、偏題等問題。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通常會要求學生根據(jù)優(yōu)秀范文仿寫部分語句,這導致許多學生在寫作時會有意識地尋找自身經歷與優(yōu)秀范文內容的重合點,然后根據(jù)范文的句型、句式調整語序、陳述自己的經歷。學生一味地模仿優(yōu)秀范文導致他們的作文缺乏新意,部分學生對范文生搬硬套,導致作文立意不明,創(chuàng)新思維與能力也被優(yōu)秀范文束縛。通過對初中生實際寫作情況的考查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并沒有投入足夠的時間研究作文立意,寫作時大多存在應付心理,缺乏真情實感。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作文立意,加強作文立意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打破學生腦海中的傳統(tǒng)思維定式,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新寫作內容的意識。學生在寫作時要基于個人現(xiàn)實生活與真情實感進行立意,在主觀能動性的推動下進行寫作,作文內容不再是東拼西湊的產物,而是獨立思考的成果。經過較長時間的寫作訓練,學生的立意能力將顯著提升,作文的質量也將有所提高。
二、初中生作文立意的有效方法
(一)注重多角度觀察生活
生活中處處是寫作素材,而只有少數(shù)學生能從平凡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樂趣與意義,從獨特的角度看待生活事物,對生活事物產生不一樣的感受。初中生的作文應當和現(xiàn)實生活密切聯(lián)系,避免出現(xiàn)文風浮夸的問題,因此,學生的作文立意也應當基于現(xiàn)實生活。第一,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對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進行思考,了解事件細節(jié),挖掘生活事件的本質,對生活事件進行個性化解讀。教師須使學生意識到:平凡的生活就是一個巨大的素材庫,真正有意義的寫作并非基于驚險刺激的經歷,而是基于平凡樸實的生活。同時,教師要告訴學生挖掘寫作素材不一定要走進社會,校園中也有許多值得觀察、記錄的事物。第二,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分享生活故事的機會。初中生思維較為發(fā)散,立意時通常從多個點切入,力求概括事物的全貌。在學生寫作能力較弱,暫時無法全面描繪事物的背景下,教師應引導學生“以小見大”,從典型微觀事物入手探求作文立意。學生還要學會將作文素材和所學知識、生活感受聯(lián)系起來,使作文立意更加貼近生活。
例如,在以“人與自然”為主題的寫作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提供《藏羚羊的跪拜》這一閱讀素材,給學生以啟發(fā)。許多學生閱讀該文章時,對獵人的殘忍感到憤怒,對藏羚羊的遭遇感到同情,但轉移到具體的寫作環(huán)節(jié)卻感到無話可寫。產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浮于表面,對寫作主題的把握不夠準確,這一問題最終會反映在學生所寫的作文之中。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此次寫作的主題,要求學生找出閱讀素材中能夠呼應寫作主題的內容,根據(jù)這些與寫作主題密切相關的內容立意。如此一來,學生才能避免陷入跑題、偏題的誤區(qū)。
(二)掌握基礎寫作立意框架
初中階段的作文內容大多與人、景、事有關,學生應當具備判斷寫作要點、主題的能力。例如,在解讀作文題目時,學生要迅速對作文題目進行歸類,根據(jù)寫作對象將其歸入不同作文類別中,從而縮小立意范圍,確定具體的寫作內容。
以描寫人物的作文主題為例,作文中有關人物的描寫通常包括動作、語言、神態(tài)描寫,如果學生能夠在立意時確定描寫的對象,在延伸與拓展寫作內容的過程中便能描寫得更加全面、細致。例如,一名學生描寫自己的姥姥,具體描寫了姥姥的身材、發(fā)型等特征,但由于立意較為模糊,在描寫外貌時并未突出姥姥的特點,所以外貌描寫的作用較為單一。此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在外貌描寫中融入對姥姥性格的描寫。如描寫姥姥的頭發(fā)與嘴時,加入“略顯花白”“能說會道”等詞組,突出姥姥開朗的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也服務于作文立意。
再如,在描寫景物的作文中,許多學生只關注對景物本身的描寫,缺乏情感細節(jié)的融入。教師應要求學生在立意環(huán)節(jié)確定寫景的意圖,如描寫富有歷史底蘊的景物通常是為了歌頌某種精神,因此,學生在寫作時可融入對歷史事物的介紹,豐富所寫景物的文化底蘊。
(三)加強寫作素材積累
寫作的過程也是鍛煉發(fā)散思維的過程,學生的思維足夠發(fā)散,立意時才能想到富有新意的關鍵點,從而為作文融入創(chuàng)新元素。教師應當在日常教學中適當延伸課內教學內容,同時要求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為豐富作文內容做準備。
例如,教師要求學生從一句古詩出發(fā),探究其中蘊藏的情感——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學生對這句古詩非常熟悉,但由于對詩句的深刻內涵缺乏思考,在立意時遇到許多難題。此時,教師可通過恰當提示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使學生能靈活應用積累的素材立意、寫作。在信息教育理念逐漸普及的背景下,教師可利用信息化工具傳遞關鍵信息,給予學生提示。教師可以播放一段介紹該詩寫作背景的微課視頻,要求學生通過這一視頻了解詩人的生平,解讀詩人創(chuàng)作該詩句時的心境。接著,教師再播放一段描繪該詩畫面的片段,使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詩歌創(chuàng)造的意境,在這一片段中,沉舟、病樹、千帆過、萬木春等事物形成鮮明對比,給學生以視覺沖擊,這能夠喚醒學生的深層記憶。學生通過直觀的動畫聯(lián)想到許多事物,如部分學生課外閱讀量豐富,在觀看動畫時聯(lián)想到白居易贈送給劉禹錫的詩,并在課堂上大聲朗誦,這能夠給其他學生以啟發(fā)。其他學生受到啟發(fā),對詩句產生更深層次的思考,作文立意自然而然變得深刻;與此同時,學生群體之中優(yōu)秀個體良好的讀書、寫作習慣會影響群體中的其他個體,其他學生受到感染,對拓展閱讀的積極性顯著提升,這對豐富他們的寫作素材儲備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