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唯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
詞:蘇 軾
曲:梁弘志
歌詞在呼吸
@RingRingRing:多虧這首歌讓我背會了這首詞,哈哈!不過溫馨提示:原文寫的是“又恐瓊樓玉宇”,不是“唯恐”,別背錯了哦,不然就要丟分了。
@秋天的果實:淡淡月色,渺渺輕音,讓人如臨仙境,連蘇東坡的憂愁傷感,都顯得格外唯美。越長大越能感受到詞之美和其中透著的哲理,謝謝東坡先生留下這么美的作品。
@圓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真摯的祝愿、美好的期盼,這首歌很適合中秋佳節(jié)。祝大家中秋快樂,團團圓圓,長長久久!
歌詞驛站
這首歌詞來源于蘇軾的詞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秋夜,大文豪蘇軾月下獨酌,對胞弟的思念之情愈發(fā)濃烈。
他直接描繪天上的月亮,營造出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氛圍,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通篇詠月,卻又處處關乎人情。借明月自喻清高,用圓月襯托離別,表達心中滿腔的愁思與悵惘。然而宇宙流轉,俯仰古今變遷,人與人之間的聚散不能強求,當此中秋月圓,只能“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典詩詞與富有古典韻味的曲調相得益彰,婉轉而優(yōu)雅,給人一種清冷又釋然的感覺。愿我們在這首歌中,能感受到東坡先生豐富而博大的精神世界,愿明月可以寄去我們對遠方親人的思念,更愿我們好好珍惜陪在身邊的人。
邊聽邊看
過中秋
汪曾祺散文《晚飯花》里寫了一位夏姓人家的中秋:
這家特別重視中秋。每年的中秋節(jié),附近的孩子就上他們家去玩,去看院子里還在開著的荷花,幾盆大桂花,缸里養(yǎng)的魚;看他家在院子里擺好了的矮腳的方桌,放了毛豆、芋頭、月餅、酒壺,準備一家賞月。
是不是很有畫面感?
讀這篇散文的時候,人們忍不住羨慕這戶人家,想著他們夫婦倆,一定都是溫和細膩的人,因為他們將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充滿了儀式感。其實,到底是在庭院里、陽臺上,還是在臥室的窗邊賞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所想所念的人,以及為他們準備這一切的心情。有人準備,有人等待,有人知曉,有人欣賞,就很好。
《小王子》里,有一段狐貍和小王子的對話,送給大家。愿讀到這篇文章的朋友,都有親人可念,有知音可期。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時間來,”狐貍說,“比如說你定在下午四點來,那么到了三點我就會開始很高興。時間越是接近,我就越高興。等到四點,我會很焦躁,坐立不安;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幸福的代價。但如果你每天在不同的時間來,我就不知道該在什么時候開始期待你的到來……我們需要儀式?!?/p>
“儀式是什么?”小王子說。
“這也是經(jīng)常被遺忘的事情,”狐貍說,“它使得某個日子區(qū)別于其他日子,某個時刻不同于其他時刻。”
中秋佳節(jié),你家準備怎么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