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衛(wèi)花
摘要:立德樹人,以人為本。班主任德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將大大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實效。本文就班主任德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途徑方法,從小組合作,發(fā)揮同伴作用,創(chuàng)設德育環(huán)境;同理共情,促進師生對話,提升德育實效;實踐體驗,聚焦學生心理,豐富德育形式;內(nèi)化遷移,凸顯學生主體,鞏固德育成效四個方面做了實踐探索與反思,為班主任德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提供一定的思路。
關鍵詞:班主任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案例分析;實踐與反思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理念陳舊,方法單一
八年級班主任趙老師發(fā)現(xiàn)女生小玲這學期特別“活躍”,與男生走得特別近。趙老師發(fā)現(xiàn)她最近竟然“纏上”了學霸小楠,趙老師坐不住了叫了小玲:“……記牢,以后不許找男生玩,更不許你去打擾小楠,要是他成績掉下去我就找你……”
學業(yè)成績成為學生價值的評價標準;女生要矜持,女生不能追男生的傳統(tǒng)觀念作為男女生交往的標準。德育理念的陳舊落后必然導致德育的低效、無效甚至適得其反。
班主任李老師看到班級日記記錄著“小浩自習課聊天”。于是問小浩,小浩回答:“又不止我一個人聊天,好多人聊了?!薄拔揖蛦柲阌袥]有聊,你扯上別人干嘛?”“那是有好多人聊天呀,又不止我一個,為什么只記我名字?”“你就說你有沒有錯?違反紀律還理由十足,自修課不許聊天就是不許聊天,回去把《中學生守則》抄五遍。”“我哪里錯了?干嘛總針對我?”小浩大叫著哭了……
犯錯——懲罰,法國著名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池塘底”學校至上而下信奉“犯錯——懲罰”的教育信條,其結(jié)果卻是孩子們?nèi)鲋e、打架、盜竊更甚。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往往會因為德育方式方法單一而導致學生不僅不能認識到自身問題,還會埋怨甚至怨恨老師,最終導致德育工作不能落到實處,學生得不到引導教育和成長。
(二)形式單調(diào),量化評價
當下班主任德育工作仍以“灌輸式”為主,空洞說教,過于抽象,脫離學生實際認知,成效不大。學??己税嗉壃F(xiàn)下比較多采用的是量化考核,于是班級也用量化方法來考核學生,德育評價太看重量化考核的結(jié)果,如此,紛繁復雜、豐富多彩的德育就被湮沒在一組組抽象的數(shù)據(jù)中了,德育變得簡單、僵化和表面化。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徑方法
(一)小組合作,發(fā)揮同伴作用,創(chuàng)設德育好環(huán)境
1.班級小組合作理論基礎
多元智力理論: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至少有八種智能,且分布各不相同。智力的基本性質(zhì)、基本結(jié)構都是多元的。社會需要各種人才,所以教師要端正學生觀,樹立積極的學生觀、教學觀以及多元的評價觀,重視學生智力發(fā)展的多樣性和廣泛性,從不同角度了解學生的特長,從細微處德育(德育生活化),從而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分為五種層次。根據(jù)此理論,在低需求獲得滿足后,人們就會追求更高的需求。人的需求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nèi)在得到的滿足轉(zhuǎn)化,人的最迫切的需求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小組合作、同伴互助滿足了青春期孩子愛和歸屬感的需求,也滿足了部分學生尊重甚至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
青春期-心理特征:隨著身心的發(fā)展,青春期孩子與父母的情感逐漸分離,從依賴父母到逐漸獨立,并把情感轉(zhuǎn)向身邊同齡人,以求得新的情感寄托。(同伴效應)
2.班級小組合作操作示例
(1)小組建立:眼中有“人”
七年級的第一次分組可由老師指定組長(也可學生毛遂自薦),然后根據(jù)成績(強弱互補搭配)、男女生比例等,6人左右為一組。七下或八上時,可先由全班選舉組長,然后組長選擇組員,最后沒人選的同學自己和心儀組長協(xié)商,談好條件,寫在紙上,組員簽名或贈言,然后入組。沒人選的同學一般情況下,是平時行為習慣較差的同學,而往往這些同學又是不怎么會在乎自己行為習慣的人,而且個別可能是無論你怎么和他談,都是收效甚微的。這些同學往往比較自我,那么這么一種組長選組員的選擇方式其實是幫助這些孩子去中心化的一個過程,從而助推其社會化發(fā)展。
小帆父母離異多年(小學二年級),父親撫養(yǎng)他,母親回自己老家不來往。平時父親忙于上班,周末不加班也是顧自己玩手機玩游戲,對兒子只管溫飽,缺乏教育引導(無視教育)。
本學期組長選組員,果然他是最后組長不愿選的人之一。最后他和心儀的組長進行了協(xié)商,談好了條件,并寫在了紙上,然后組員鄭重簽名、贈言,這樣他才入了組。整個過程中結(jié)束后我把他叫到了走廊談心。(抓住談話的契機:情緒情感越強烈認知越深刻)
“心情怎么樣?”我問。他搖了搖頭。
“因為組長們都不選你,有點難受?也有點傷心?還有點不舒服是嗎?(共情)他點點頭,眼眶里有了委屈。
“現(xiàn)在心里有什么想法嗎?”
他委屈的看著我問:“老師,為什么他們都不要我?”問完眼淚就下來了。
“剛才組長組員和你說什么了呢?有說不要你嗎?還是說希望你改掉一些行為?”
“希望我改?!?/p>
“對啊,不是不接受你而是不能接受你身上的一些行為(問題外化)。比如體育課上你沒有按上課要求在規(guī)定的場合訓練,拿著足球到處踢,多次把球踢到了別人的身上,雖然你不是故意,但那么多次被踢,換成你,你會有什么感覺,什么想法呢?(換位思考)那么我們只要改掉一些不好的行為就會成為更好的自己呢,同學們就會更愿意甚至喜歡與我們相處呢?我大概講明白了嗎?”(我信息表達)
“老師是不是我不要亂玩?不要只顧自己玩?”(學會以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并據(jù)此改進自己在他們眼中的形象)
“對——心中有他人(去中心化),因為,這個世界不只有你,還有我,還有他,還有我們、你們和他們,我們一起組成了這個世界,所以想愉快地與人相處,讓別人尊重自己,惟有先改變自己。(同理)但凡是會和別人產(chǎn)生關聯(lián)的事情我們就要考慮別人的感受,而不是只顧自己的感受。”
進入新的小組后,小帆的行為習慣明顯好轉(zhuǎn),對于自己的行為他明顯多了一些約束。
德育最終的目標是讓一個人成為“社會人”(助推青少年社會化發(fā)展),使他的行為、思想合乎社會規(guī)范,所以有些時候,有些學生需要去直面心靈的暴擊,通過別人的行為看清自己,正確認識自己,然后眼中才會有他人,教師的支持和助推使他不做困難面前的鴕鳥,從而助推其社會化過程。
(2)小組分工:眼中有“事”
小組做好內(nèi)部分工,如A:組長,管理整個小組(發(fā)現(xiàn)問題可及時召開會議解決,亦可求助)B、C:行為習慣小組長,專管行為習慣并做好記錄D、E衛(wèi)生習慣小組長,專管衛(wèi)生習慣并做好記錄F、G學習習慣小組長,專管學習習慣并做好記錄。人人有崗,人人有責,越能分工明確,就越能各司其職,效率就越高。
(3)小組建設:心中有“責”
1)前期建設——歸屬感快速凝聚小組
兩個辦法見效比較快:一小組成員買一樣同樣或同款的物品,如水杯、筆袋、雨傘等,這樣會讓成員有一種歸屬感。二讓家委會組織帶孩子們?nèi)⒓訄F建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參與各項競賽類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能快速提升小組凝聚力。
2)后續(xù)建設——發(fā)揮同伴智慧攜手共進
疫情復學后,“方正組”的小昊經(jīng)常周末不完成作業(yè),組長小博向我求救,我建議(馬斯洛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可以開一次小組會議。于是小博召集組員開了一次小組會議。大家群策群力。某個周一清晨,我和小昊在校門口相遇,我問:小昊,這個周末的作業(yè)都寫了嘛?
小昊有點不好意思的和我說:“老師,這幾周周六晚上組長都給我補課了?!?/p>
“啊,補課?你跑他們家去了?”“不是,釘釘啊,釘釘上給我上網(wǎng)課?!?/p>
我問了小博,小博說:小昊很認真聽的,我也覺得效果不錯,很有成就感的(自我實現(xiàn)需求的滿足,自我效能感提升),所以先用這個辦法了……
以生為本,開展小組合作,搭建更多生生合作的平臺,充分調(diào)動小組各成員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小組集體的智慧,充分發(fā)揮同伴效應,用小伙伴去解決小伙伴的困擾。
(4)小組考核:班級有“約”
1)考核內(nèi)容:根據(jù)校紀校規(guī)、班級班情,制定具體可操作的班級考核制度,并與學??己讼嘟Y(jié)合,一周一統(tǒng)計一上報,半學期一獎勵(也可累計分值到期末換大獎——延遲滿足)
2)考核方法:正向強化,加分替代減分。如出勤項考核:按時上學,不遲到不早退的每組加2分(替代遲到扣分)。
考核是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手段,不是目的。小組合作,為德育工作的高效開展創(chuàng)設了非常好的環(huán)境與氛圍,充分運用學生心理發(fā)展特征發(fā)揮同伴互助作用,極大提高了德育實效。
(二)同理共情,促進師生對話,提升德育高實效
在人際交往中,只要你堅持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用心傾聽、盡力了解并重視他人的想法,那么就比較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尤其在發(fā)生誤解甚至沖突時,當事人如果能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就更容易消除誤會或解決問題。
前面案例2中的小浩因為是我任教的隔壁班學生,那天班主任讓他到走廊上冷靜一下,小浩就在走廊上默默抹眼淚……
我問:“小浩,你昨天自修課是有聊天嗎?”
“又不止我一個人聊天,好多人聊了,為什么只記我名字?” (逃避正面回答,避重就輕)
“嗯,不止你一個人聊天但班干部卻只記了你的名字,你感到不公平,感到委屈是嗎?”(共情)
“是的?”小浩的眼淚更是止不住的流下來。
“老師理解你的心情,換做我我也會難受。(同理)我們一起來梳理一下事情好嗎?你的確在自習課聊天了,同時你也聽到還有同學聊了天,是這樣嗎?”
“嗯?!薄昂?,我們先來分析解決自己的事情好嗎?你自己分析一下?!?/p>
“我自習課不應該聊天?!?/p>
“自習課為什么不應該聊天呢?”(追問。德育不能僅停留于“知其然”,只有“知其所以然”才會內(nèi)化)
“啊,”小浩看著我楞了一下,“自習課,自習課同學們在做作業(yè),我聊天會影響他們?!?/p>
“是‘你聊天’會影響他們,還是‘聊天’會影響他們?”(問題外化:是聊天的行為影響了同學,所以對事不對人,只要聊天就都是不對的,不管是誰聊)
小浩愣了愣想了想后答道:“聊天?!?/p>
“所以剛才李老師針對的是自習課聊天的行為,而不是你,對嗎?”(糾正小浩“干嘛總是針對我”的錯誤觀念。)
“針對自習課聊天這一行為,你覺得你可以怎么做呢?”(避免灌輸,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因為“這是你的事”,這樣德育才可能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
同理共情是師生能夠進行良好溝通的前提,同理心為師生充分“共情”奠定了基礎,確保了師生的順暢溝通,有助于教師正確“導行”,因勢利導,機智點化,助生成長,切實提高德育實效。
(三)實踐體驗,聚焦學生心理,豐富德育多形式
心理健康強調(diào)受教育者內(nèi)心的體驗,強調(diào)情感的認同,在形式上強調(diào)活動性、體驗性和滲透性;傳統(tǒng)德育形式有報告、參觀訪問、社會調(diào)查、課堂傳授和社會實踐等。如何聚焦學生心理,以實踐體驗為目的,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形式?
我校把每年9月定為“感恩月”,開展一系列感恩活動,學生可自主選擇:給老師、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寫封感恩信,主動幫師長朋友做件事,給父母長輩洗頭、洗腳,拍一張照片,做家務,參加公益活動回饋社會等等,圍繞“感恩”主題亦可自設活動。9月初下發(fā)調(diào)查表(記錄及反饋表),十一長假回來后上交,后面黑板做一期專展。
除了“感恩月”這樣的文化活動,德育形式還可以有班隊活動、家庭活動、社區(qū)活動等等,德育可以生活化。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識全面覺醒,獨立性有了較大的發(fā)展,有很強烈的“成人感”,不愿別人再把他當孩子看;自我覺醒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開始趨向于關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和存在價值?!案卸髟隆被顒幼屗麄凅w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各類活動滲透于生活中,被評價者在各個時期階段的進步狀況和努力程度都被重視,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形成性、動態(tài)評價,這就能很好地發(fā)揮評價促進發(fā)展的功能。
(四)內(nèi)化遷移,凸顯學生主體,鞏固德育穩(wěn)成效
班華教授認為:體驗是內(nèi)化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偶爾有些認識、體驗、行動不能算是內(nèi)化,內(nèi)化必須經(jīng)過反復的體驗和實踐。德育如果沒有成為學生的自身需求與主體參與,就不能達成內(nèi)化與外化的統(tǒng)一,就無法成為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行為習慣,由此,在德育過程中充分顯示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是德育獲得實效的關鍵。還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假期自行組隊,或小組聯(lián)盟,自己選擇內(nèi)容展開實踐體驗活動,以同齡人的交往、情感共鳴和思想碰撞促成德育內(nèi)化、遷移,從而鞏固德育成效。
今年的重陽節(jié),我們班的方正組和規(guī)箴組自發(fā)組織前往敬老院慰問老人。孩子們用自己的零花錢買了慰問品,幫老人們打掃了居室和院子,還結(jié)了對,交換了電話號碼,不定期的打電話問候。
捷悟組小錦有次在報紙上上看到一個給貧困地區(qū)學生捐書的倡議,于是平時內(nèi)向的他竟然在班里發(fā)起了倡議,最后150多冊書寄往了陌生的有緣人手里。
德育一定要注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積極體驗,活動要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注重形成性評價,以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現(xiàn)德育評價的最高目標。
三、反思
(一)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缺乏
當下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呈現(xiàn)出的問題是:年輕班主任有與時俱進的德育理念,但缺乏實際操作的經(jīng)驗;中老年班主任仍是班主任隊伍的主力軍,但因為缺失培訓或自我成長的閱讀,所以觀念老舊現(xiàn)象比較突出,老班主任們更多的是保姆式的管理,因為不了解青春期孩子心理特征而成為學生厭煩、對抗的對象,因此不能進行有效的引導教育,無法幫助青春期學生平安度過青春期這一人生危險期。如何轉(zhuǎn)變老班主任們的德育理念,全面提升他們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值得思考。
如案例1的處理:進入青春期后,隨著身體的快速發(fā)育成長,青少年性意識慢慢覺醒,性心理萌動,性心理發(fā)展由異性疏遠期(小學中高段)轉(zhuǎn)入異性接近期(七八年級),這一時期學生往往是群體交往,我們只要做好一個引導就可以,可借助一次微型班隊課對男女生的合理交往做一次討論,最終讓學生明確青春期男女生交往三個原則:一群體交往,不單獨交往;二公開場合交往,不去密閉空間;三不談不看與性有關話題、視頻。青春期孩子需要學會異性交往,德育工作者應積極引導創(chuàng)設一個健康的異性交往環(huán)境,這樣才會使學生在交往實踐中使自己的需要、動機、行為、角色等與社會規(guī)范一致,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完整人格,而不是阻止學生與異性交往。
(二)班主任德育與家長的教育觀無法統(tǒng)一
班主任德育工作開展順利,但有時個別家長價值觀相左,這種情況下如何做好孩子的德育工作?以及更艱難的如何做這些家長的工作?
小柯很喜歡運動,是短跑健將,八年級的他被校運隊看上了,于是他開開心心的去訓練了。沒想到?jīng)]幾天他媽媽就微信給我:老師,我不想讓我兒子參加運動隊,我只要他好好把書讀好就好。
可事實是孩子的運動智能突出,可語言、數(shù)理邏輯智能較弱,文化成績上很自卑,習得性無助感很強,可自從參加體育訓練后,雖然每天都很辛苦,但臉上有了笑容,有了陽光,眼神也亮起來了。
我支持他繼續(xù)訓練,可沒幾天他媽媽又微信留言,我和她講孩子的變化,和她講多元智能理論,發(fā)現(xiàn)到最后他媽媽還是一句:我只要他學習好就心滿意足了。甚至在校運會上,小柯拿了100、200米兩個冠軍,我在家長群里大肆表揚,家長們紛紛點贊,他媽媽在群里留下評論:要是讀書有這么好,我夢里都笑醒了……
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與家長的教育如何達成一致,切實提高德育實效值得思考。
參考文獻:
[1]劉儒德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應》〔M〕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012年4月.
[2]孟萬金 《積極心理學》 〔M〕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008年7月.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qū)郁達夫中學 3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