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春英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化發(fā)展,目前對于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初中語文教學要更加側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在語文教學中閱讀始終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目前我們提出了整本書閱讀的教學要求,希望能夠通過讓學生完成整本書閱讀能夠獲得一些閱讀的方法,開拓學生的眼界,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真正獲得提升。本文針對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策略進行探究,希望能夠有效的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整本書閱讀可以說是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大亮點和突破,這種閱讀方式改變了傳統(tǒng)的單篇閱讀模式,給了學生更多閱讀的機會,能夠有效地積累學生的閱讀量,讓學生獲得閱讀能力的提升。但是雖然提出了整本書閱讀的教學任務,但是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貫徹落實,還需要我們制定出一些完整的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策略,真正的貫徹落實,才能夠有效地發(fā)揮出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價值,本文就針對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進行探究。
1.實現(xiàn)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課程化
整本書閱讀應該作為語文學科中的必修內容,真正地落實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制定具體的教學計劃,整個學段、每個學期具體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內容還有課時都需要做出明確的安排和規(guī)定。另外要能夠形成整本書閱讀一個有效的課程體系。因為整本書閱讀的內容篇幅較長,需要對時間長,所以以往教學的計劃難以得到落實,為此我們需要按照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特點制定相關的課程習題。比如七年級上冊要按照教材中設計的一些篇目進行整本書閱讀內容的選擇,比如在七年級上冊課內教師可以安排完成《朝花夕拾》和《西游記》的講解,課外可以鼓勵學生完成《安徒生童話》自主閱讀。針對于課內進行講讀的篇目需要教師精確地分為課前、課中還有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課前要讓學生認識閱讀的任務,完成獨立的閱讀,了解內容。課中需要帶領學生進行文本的討論和交流,分享閱讀的感受,通過引導學生對于重點的片段可以進行重點的重讀,并且制定一些檢測盒反饋機制。通過這樣一個完善的環(huán)節(jié)才能夠有效的引導學生真正完成整本書的閱讀。另外在課程體系的制定中落實整本書閱讀的課程評價也是非常重要的。針對學生閱讀的情況教師要制定出具體的評價的標準和考核的題目,這些對于學生今后閱讀的學習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2.整本書閱讀教學要盡可能系統(tǒng)化
整本書閱讀和單篇的閱讀教學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整本書閱讀教學涉及到的內容多,花費的時間長,所以需要讓教學更加的系統(tǒng)化才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為此整本書閱讀必須要能夠從三方面展開教學,即課內外的結合,精讀和泛讀的結合,還有整體和專題的結合。首先整本書的閱讀要能夠體現(xiàn)出課堂教學的重要性,所以安排一定的課堂教學的課時,但是同時也需要學生在課下能夠進行適當?shù)难a充學習,這樣才能夠實現(xiàn)有效的結合,也推動課堂的教學效率。比如針對于《朝花夕拾》的教學,教師安排學生進行了兩周的文本的自主閱讀,讓學生了解這本書的大概內容,然后利用四個課時的時間在課堂中針對每篇內容進行了分析,讓學生交流感受體驗,同時設置了一些專題進行教學,比如魯迅的愛與憎還有魯迅筆下人物的幸與不幸。接著給學生一周的時間進行了二次閱讀,最后利用一課時進行了相關的檢測反饋,通過這樣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安排,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了這本書。同時在整本書的閱讀中一定要注重精讀和泛讀的結合。教師要能夠讓學生充分的了解如何進行泛讀,對于一些沒有必要細讀的部分讓能夠讓學生明白,避免浪費過多的時間,而對于一些有價值的內容要讓學生學會細讀,同時做好一些批注。
3.整本書閱讀要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
教師在開展整本書的閱讀中要能夠從學生角度出發(fā)展開教學,一方面要能夠激發(fā)學生對于進行整本書閱讀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針對于一些作品可能學生不太感興趣,這時候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比較有趣的導入去吸引學生。像是在開展《邊城》閱讀教學時,有的學生不太喜歡這本書,為此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導讀:葉圣陶說過在九如巷中張家有四個女兒如果誰能夠娶了她們便會幸福一輩子。而作為只有小學文化的教師沈從文只愛一個女人,她便是這四個女兒中的一個:張兆和。這時候學生會不自覺地對沈從文產(chǎn)生興趣,也會想了解他的愛情觀和人生觀,于是便具備了閱讀整本書的動力。另外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要能夠給到學生足夠自由的空間進行思考,要能夠尊重學生的閱讀想法和感受,讓學生敢于想象和表達,以此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4.整本書閱讀要使用多樣化評價方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教學的評價要求是“要綜合考慮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關注其閱讀興趣和價值取向、閱讀方法與習慣,也要關注閱讀面和閱讀量,以及選擇閱讀材料的能力”。這種評價要求不僅關注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還關注了閱讀主體在閱讀活動中得到的發(fā)展。但語文教學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是近單一化的,最常采用的形式是結果性的書面化評價,只注重了結果,而忽視了過程中的發(fā)展。如果整本書閱讀也是用這種結果性的定量性的評價,不僅會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心理負擔,而且也直接傷害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這和整本書閱讀的目標背道而馳。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需要改變以往的評價方式,要注重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智能發(fā)展,動態(tài)性的學習表現(xiàn)。所有的教學評價都需要明確的目標指向性,北京教育學院的吳欣歆教授認為“整本書閱讀的評價目的為判斷、推進和內化,即判斷學生現(xiàn)有的閱讀水平,借助明確清晰的評價標準推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在此過程中實現(xiàn)評價標準的內化,讓學生帶著明確的標準開啟未來的閱讀”。整本書閱讀注重過程性的評價,需要采用多種視角來觀察閱讀主體在閱讀過程的多方面表現(xiàn),進行多樣化的評價,使評價成為整本書閱讀過程中的常規(guī)性活動。
結束語
整本書閱讀是在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大目標引領下,通過大量有序有效的閱讀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的閱讀習慣,讓他們獲得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雙重提高。我們提倡整本書閱讀,肯定其重要性,并不是要用整本書閱讀取代現(xiàn)有的語文教材和課堂閱讀教學,而是將整本書閱讀作為現(xiàn)有語文閱讀教學的有益補充,讓整本書閱讀和學生的學習、生活建立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
參考文獻
趙亞平.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現(xiàn)狀及改進策略[J].貴州教育,2019.08
蒼南縣錢庫鎮(zhèn)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