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育在全面發(fā)展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教育部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2018年4月更新)》《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2020年版)》中,即在教育部認定的學科學位和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明確面向人人的以提高全體學生乃至國民審美與人文素養(yǎng)為目的的合乎學理的“美育”卻體現得并不充分。這樣的問題,不是僅靠一些學校和學者就能解決的。政策和制度的落實以及各級各類高校根據自己的辦學需求選擇和設置相應的美育學科,是切實加強美育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最具效力的行動。
關鍵詞:美育學科 學科學位歸屬 人才培養(yǎng)
面向人人的學校美育乃至社會美育、家庭美育等,在全面發(fā)展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在新時代更是肩負著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引領國民追求健康積極的美好生活等重要使命。[1]中國傳統(tǒng)美學和美育的重要辯證思想是“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說苑·反質》),引導著人們耳知其樂、目知其美、口知其甘、身知其安,切不可探求錦衣玉食、豪宅極樂。在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而如何引導人們去共同奮斗、參與創(chuàng)造和積極享受“美好生活”,美育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
美育在全面發(fā)展教育中如此重要,但在學科學位和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體現得并不充分。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給出了學校美育實施與發(fā)展的政策保障,而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強美育學科建設,指出要在藝術專業(yè)學科、藝術師范教育和美育基礎理論三個層面進行美育研究,“整合美學、藝術學、教育學等學科資源”“建設一批美育高端智庫”。
一、基本概念
開展美育工作的首要問題是必須明確與美育學科有關的概念及其相互關系。
所謂學科(Subject),是指“依據一定教學理論組織起來的科學基礎知識的體現”,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也稱由某領域科學知識組成的教學科目為學科?!盀榱私虒W的需要把某一門科學的浩繁的內容加以適當的選擇,合理的組織和排列,使它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水平和某一級學校教育應該達到的程度。這就形成了同這門科學相對應的學科?!盵2]總之,學科的基礎是某領域的科學知識,即已經被公認的科學概念、基本原理規(guī)律和基本事實,以及代表著某領域的科學知識或趨于科學化的理論知識。教學的學科要合乎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和通過教學擬達到的發(fā)展水平,而教育則是要通過科學和學科知識培養(yǎng)出有知識、有能力、有素質的合格公民和各級各類人才。
所謂學位(Degree),就是國家認定的由高等學校執(zhí)行并用以衡量高等教育培養(yǎng)出的人才是否達到相應知識能力和學術水平的等級標準與制度。其與學科分類和專業(yè)目錄相對應,用以培養(yǎng)各級高級專業(yè)人才(知識能力和學術水平達標者可頒發(fā)學位證書)。學位在我國分為三個等級:博士,基本對應學科分類的一級學科;碩士,基本對應學科分類的二級學科;學士(本科),一般對應某些二級學科和自主設置的三級學科。
可見,學科與學科分類不僅是某領域知識存在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基礎,也與人才培養(yǎng)、教育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緊密相關。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1985)將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定義為“培養(yǎng)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過各種藝術以及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來進行教育。通過藝術進行的美育就是藝術教育。在人的全面發(fā)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3]。顯然,藝術教育只是美育的一個領域或典型種類。人們將通過“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來進行”的教育稱為“自然美育”“社會美育”。以“通過各種……美好事物來進行”的邏輯來推理,美育當然還應包括通過科學領域中的美好事物來進行教育的“科學美育”,通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和經典審美方式來進行教育的“中華傳統(tǒng)美育”,通過學科經典知識和美好事物來進行教育的“學科美育”,以及以美學原理和規(guī)律來改造學科教學、以提高學科質量與美感體驗為目的的“教學美育”(也稱“審美化教學”[4])等。
《意見》開篇明確定義:“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yǎng)、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fā)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比伺c動物按照本能生存相比,最大的不同正如馬克思所說:“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建造。”美就是人按照美的規(guī)律進行實踐的智慧、創(chuàng)造性和自我凈化等本質力量的顯現,美育就是按照美的規(guī)律提高自身和社會生活精神內涵的教育。美育能夠提高師生乃至全民的審美與人文素養(yǎng),成為各級各類學校協力創(chuàng)造美好教育,全民共同奮斗、參與創(chuàng)造和積極享受美好生活的引擎與助推器。這就是新時代美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程中,中華美育精神的繼承、發(fā)揚與創(chuàng)新,是歷史邏輯、現實邏輯和理想邏輯的統(tǒng)一。[5]
美育學科與藝術教育學科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但卻不是相同學科。近年來,藝術教育得到普及和加強,對推動學校美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少學者、管理者和一線實踐者就直接將藝術教育等同于美育。但是,當我們必須面對美育學科和學位授予點建設的問題時,在概念上、理論上厘清美育和藝術教育兩者的異同,就是不可回避的邏輯前提了。
美育是一個有著嚴格定義與邏輯,同時又囊括了很廣泛的美的知識的學科或學科群。在學科學位和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理應有它的身影和位置。專題論及美育學科和學位,就是在論及美育學科學位設置與美育人才培養(yǎng)及其有關政策與制度的保障問題,也就意味著需要有必要的政策、制度、財力、物力和人力支持。
二、美育學科與學位授予點的增補建議
學科、學位、人才培養(yǎng),形成了一個三足鼎立、互為支撐的邏輯閉環(huán)。在現代社會,很多國家包括我國,學科都受到學位的制約。學位點的設立需要得到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的授權,其確立代表著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對學科存在合法性的正式認可,也意味著在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會對其有相應考慮。
目前教育部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2018年4月更新)》(以下簡稱《學科目錄》),共劃分了十三大學科門類: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yī)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代碼為兩位數)。十三大學科門類又下設了一級學科(代碼為四位數)和二級學科(代碼為六位數)。這是我國教育部認可的學科構成與發(fā)展結構圖譜,同時也是研究生人才培養(yǎng)專業(yè)設置和授予學位的依據。一級學科、二級學科的專業(yè)設置,指的是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專業(yè)招生、培養(yǎng)方案編制、學位授予以及相關學科建設和教育統(tǒng)計分類等。
仔細研讀《學科目錄》會發(fā)現,藝術學門類和若干藝術一級學科下都設有二級學科“藝術教育”,但卻沒有科學概念上比較完整的美育學科。也可以說此版目錄,對于美育學科、學位授予點的設定是存在缺環(huán)的。因此,筆者擬在相關學科和學位授予點基礎上,按照學科邏輯提出增補美育學科和學位授予點的建議,其中包括設立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和三級學科(各校自設),以及結合新增第十四大學科門類“交叉學科”的邏輯,將美育學科設置為交叉學科下的一級學科。
1980年,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確定了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制度。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頒布,首次確定了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管理學、理學、工學、農學、醫(yī)學十一大學科門類。此后經過多次修訂,到2011年學科門類增至十三個,其中包括藝術學。2021年1月13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宣布新增第十四大學科門類“交叉學科”,并將“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從原一級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中獨立出來,作為交叉學科門類中的一級學科。這顯然是為應對我國芯片(包括集成電路、智能化的核心理論和技術)設計和制造高端人才短缺問題而采取的重要舉措。
美育也屬于交叉學科,涉及美學、教育學、藝術學、心理學,甚至生理學、神經科學、智能科學等學科。筆者認為,在第十四大學科門類下設置一級學科“美育學”,并將其與十三大學科門類中可能增設的美育一級學科、二級學科、三級學科合并為美育學科群,是最合理、合規(guī)律、合目的性的安排。
三、美育人才培養(yǎng)體系或需增補
學科建設、學位授權點的確定不僅能夠促進學術研究和發(fā)展,還能夠使學科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目前,《學科目錄》只是針對碩士、博士的專業(yè)與學科目錄。除此之外,教育部還專門針對本科設置了專業(yè)目錄。2020年,我國頒布了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2020年版)》(以下簡稱《本科目錄》)。它可以看成在《學科目錄》的學科門類、學科級別(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基礎上,結合本科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歷史與現實需求和可能性所進行的本科專業(yè)分類,也是對高等教育高級人才培養(yǎng)種類和招生的規(guī)定與限制。該《本科目錄》規(guī)定,本科專業(yè)按學科門類、專業(yè)類、專業(yè)三個層次來設置。所以如果談到專業(yè)類及專業(yè),通常指的是對本科生的培養(yǎng)。這兩版目錄的關系是《本科目錄》中的專業(yè)類與《學科目錄》中的一級學科相對應,《本科目錄》中的專業(yè)與《學科目錄》中的二級學科相對應。如果某院校某一級學科在全國排名較為靠前,那么該院校相應的本科專業(yè)也差不了。
通過《學科目錄》和《本科目錄》,我們不難發(fā)現學科分類、本科人才培養(yǎng)類別和學位授予之間的關聯和區(qū)別,美育學科與相應本科人才培養(yǎng)的缺失,以及增補相關專業(yè)的可能性。
《本科目錄》中共公布了703個專業(yè),與上述美育學科直接對應的哲學、教育學和藝術學三大學科門類的本科專業(yè)有近150個,其中哲學類4個、教育類14個、藝術類11個,其中有好幾個專業(yè)是在2015年至2018年新增的。
筆者建議,基于這個目錄在哲學、教育學和藝術學中分別增加一個本科美育專業(yè),即哲學下的“010105美學與美育”、教育學下的“040105+學校美育”、藝術學下的“130512T+藝術美育”。目前,教育學類下設“藝術教育”,而美術學類下未設置“美術教育”,音樂與舞蹈類下未設置“音樂教育”,卻設有“舞蹈教育”。這是否表明“藝術教育”可以包含或在一定程度上視作音樂教育和美術教育的統(tǒng)稱?這一專業(yè)當初就是為解決中小學高素質音樂、美術和舞蹈教師缺乏問題而設置的,也可以說,這是面向人人的普及性藝術教育的專門師資教育。遺憾的是,從各級各類高校開設的“藝術教育”專業(yè)課程和教學教法來看,通過這樣的“藝術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教師很難勝任“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這一任務。
這里重點所言的學科專業(yè)人才是指面向人人的美育學科的各級專業(yè)人才,包括但不限于和藝術教育學科與學位相關的藝術教育人才,還涉及遠超音樂、美術教育等范疇的更廣義的藝術人才和藝術教師。因為面向人人的藝術包含很多種類,如書法、戲劇、影視等。除藝術美育之外,美育還包括自然美育、社會美育、文化美育和科學美育等,并輻射到“全體、全面、全程、全科、全方位”的學校美育、社會美育和家庭美育。這些都需要更具全面素養(yǎng)的美育教師。他們需要擔負起傳承中華美育精神,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文化自信和公民精神文明建設,引導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等一系列使命。這顯然需要更多美育相關學科和學位授予點的支撐。
四、已有美育學科與學位授予點建設概述
盡管美育在國家或教育部劃定的學科與學位授予點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一直未得到明確的認定,但是音樂、美術、舞蹈和影視等專業(yè)藝術學科的學位授予點隨著需求的增大而逐漸增多,至2011年增加了第十三門學科“藝術學”后,專業(yè)藝術學科和培養(yǎng)藝術專業(yè)人才的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點也逐漸增多。雖然如此,但是面向人人的美育或藝術美育的研究、學科與學位授予點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等還十分薄弱,各高校、科研機構美育工作的開展還處于或堅守或斷續(xù)的狀態(tài)。
與此同時,近年來在國家的不斷號召和學者、研究人員的不懈努力下,各高校、科研機構的美育工作也積累了相當可觀的成果。如北京大學依托國內最早設立的美學學科,成立了“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被教育部認定為“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以下簡稱“文科重點基地”)。此“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形成了獨特的中華美學和美育思想研究特色。同樣被教育部認定為文科重點基地的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基地”,組織編寫了九卷《中國美育思想通史》[6],這對美育史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浙江師范大學組織編寫的《美育學概論》[7],現正組織全國美育專家進行系統(tǒng)修改。湖南師范大學關于學校美育、教育美學等的基本理論建設和美育政策研究已有十多年歷史。杭州師范大學繼承20世紀20年代李叔同的美育事業(yè)并在美育研究學術環(huán)境不容樂觀的情況下進行了一系列學術探究,對中國美育學科建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2013年以來,全國很多高校相繼成立了美育研究中心,整合了各個相關學科的教師和學術力量,不僅承擔了面向人人的通識美育課程教學與活動,而且有些美育研究中心還招收碩士生和博士生,開展了不同領域和研究視角下美育和普及性藝術教育的問題研究。此外,南京師范大學和西南大學在美育跨學科和實證研究方面也有著獨特貢獻。
南京師范大學致力于教育學與美學交叉的教學藝術研究,開啟了對教育美學學科建設的探索。其于1999年設立“美育研究中心”,主持編制《藝術教育》課程標準;2004年在一級學科“教育學”下自主設置“美育學”二級學科,并設有“美育基本理論”和“審美—藝術教育”兩個方向,正式招收美育學博士并持續(xù)至今,對美育哲學理論、審美心理學、美育心理規(guī)律、美育普及教育、美育思想史和中西美育比較等都有深入研究,并全力開展學前幼兒美育實驗,還編撰了《公民審美素質調查》[8]。
西南大學(2010年由西南師范大學與西南農業(yè)大學合并而成)的美育心理學創(chuàng)建者劉兆吉教授(1913—2001)和書法家徐國啓教授(1909—1986),在1985年分別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撰寫了“美育”和“美育心理”的詞條。他們認為美育心理作為教育、美學和心理學的交叉學科,是“研究美育過程中學生的心理活動和心理品質的形成。美育心理的主要內容是探討如何以音樂、美術、文學的藝術美和自然、社會生活中的現實美為教育手段,感染學生,發(fā)展他們的美感和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與識別美與丑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習慣,促進他們的智力和身體的健康發(fā)展”[9]。1996年,其教育學院成功申報教育學博士點,并設置了美育方向。2001年,西南大學將美育研究室(1991年設立)更名為美育研究中心。2005年,其心理學院在“普通心理學”下設“審美認知”方向,并招收第一屆博士生,立意為“探索心跡,理解人生,點燃心靈真善美”[10]。2006年,其文學院成功申報美學碩士點,“美育”作為其中一個方向正式招生。2008年,在這兩個學位授予點碩博方向設置和建設基礎上,文學院組織申報了美學博士點,下設“美育與審美心理學”方向并正式招生。2010年,其教育學部在碩士授予點設置“學校美育”方向,在博士授予點設置“高校美育”方向并招生至今。西南大學的美育理論、美育實踐和美育實證研究具有跨學科特色,編撰了多部著作和相關資料,如《美學與美育》[11]、《人生價值的弘揚——當代美育新論》[12],以及物理學院編寫的《物理美育》(《物理教育研究》中的一章),化學化工學院研究撰寫的《化學美育》專題,運用大量調查、測量和實驗方法對以美育提高學生和公民審美素養(yǎng)效能進行實證,并編寫了《美育心理研究》[13]、《大美育實驗研究——審美教育對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的影響》[14]、《大美育效應》[15]、《青少年兒童審美心理與教育》[16]、《中國公民審美素養(yǎng)實證研究》[17]等圖書,為美育學科的科學化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同時還有一些綜合性大學,特別是理工類大學,在學科和專業(yè)領域進行的美育學科和人才培養(yǎng)相關探索也很值得關注,如重慶交通大學的“橋梁美學”、重慶郵電大學的“移動美育”、重慶市通訊兵學院和后勤工程學院的“軍事美育”、四川瀘州醫(yī)學院(現西南醫(yī)科大學)的“醫(yī)學美育”、福州大學的“人工智能與審美”等專題研究與課程建設,在專業(yè)教育和高級專門人才審美素質的培養(yǎng)、美育與高新科技的融合發(fā)展、豐富新時代高校美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內涵和外延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
五、最有力的行動
將美育納入教育部認定的學科學位和人才培養(yǎng)體系,已經迫在眉睫。
概言之,解決新時代美育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的根本是要盡快將美育納入教育部的《學科目錄》和《本科目錄》中去,使美育學科學位和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政策、制度落到實處。基于前期和當下學者們的美育學科理論和實踐,結合《學科目錄》和《本科目錄》,筆者擬提出美育學科和人才培養(yǎng)增補的若干可能性,可在交叉學科中設置美育學一級學科,并兼顧各美育分支學科;可以授予美育專業(yè)或相關專業(yè)方向的本科生哲學、美學與美育、藝術教育、科技教育、理學、農學、工學等一級或二級學科類學位;可以授予美育專業(yè)或相關專業(yè)方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哲學、教育學、藝術學、交叉科學等學科門類的學位。當然,至于究竟定級為一級學科、二級學科還是三級學科,并非要緊之事,關鍵還是看它是否能夠有效地和持續(xù)地從事美育行業(yè)人才培養(yǎng)工作,培養(yǎng)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美育行業(yè)的專門人才。[18]
在美育學科、學位授予點尚未落實的情況下,各級各類高校應該按照自己的辦學需求和特點,在不同學科層次中自行建設美育學科。畢竟研究型大學的辦學規(guī)律和非研究型大學的辦學規(guī)律是不完全一樣的。大多數非研究型大學應該根據自己辦學的實際情況發(fā)出符合辦學規(guī)律的聲音,而加強學科建設,需要處理好學科與學校、學科與學科、學科與學院、學科與重點實驗室、學科與專業(yè)等多重復雜的關系。課程建設是學科建設和專業(yè)建設的結合點要著力抓好。[19]換句話說,高校美育課程建設,乃至帶動基礎教育美育課程和教學建設,才是切實實現美育學科建設、專業(yè)建設和落實到美育學科發(fā)展與人才培養(yǎng)上的關鍵。最后,只有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高校共同發(fā)聲、和諧發(fā)聲,才能滿足社會多樣化的需求,才能演奏出中國高等教育強國的美妙樂章。[20]而這才是美育學科學位和人才培養(yǎng)體系建設與完善最本質的意義,也才能夠迎來一個切切實實的“充滿活力、多方協作、開放高效的”凝聚了中華傳統(tǒng)美育精神的新時代“學校美育新格局”[21]。
(趙伶俐/西南大學教育學部)
注釋:
[1]趙伶俐.中華美育精神的新時代風范[N].中國教育報,2020-10-30.
[2]《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434.
[3]徐國啓.美育[M]//《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250.
[4]范蔚,趙伶俐.審美化教學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5]同[1]。
[6]曾繁仁.中國美育思想史[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
[7]杜衛(wèi).美育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8]易曉明.國民審美素養(yǎng)——社會轉型時期的審美資本[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9]劉兆吉.美育心理[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252.
[10]黃希庭.心理學十五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11]曹廷華,許自強.美學與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2]趙伶俐.人生價值的弘揚——當代美育新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
[13]劉兆吉.美育心理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
[14]趙伶俐,等.大美育實驗研究——審美教育對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的影響[M].重慶:西南大學出版社,1996.
[15]郭成,趙伶俐.大美育效應[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16]李紅,高雪梅,吳睿明.青少年兒童審美心理與教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7]趙伶俐,汪宏,等.中國公民審美素質實證研究[J].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8]高洪,范迪安,杜衛(wèi),等.加強美育學科建設,促進美育事業(yè)發(fā)展[N].中國教育報,2020-9-1(8).
[19]瞿振元.芻議學科建設歷史、現狀與發(fā)展思路[J].中國高教研究,2020(11).
[20]同[19]。
[2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10-1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