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峰 王璐
摘 要:金繕是一門古老的工藝技術,也被人們翻譯成“金箔瓷具”。把破碎的器物用大漆拼合再貼金裝飾,便是其最直觀的表現(xiàn)形式。本文基于服裝設計的視角對金繕技藝在可穿戴康復服設計中的應用進行解讀,揭示其文化價值與設計意義,希望能為傳統(tǒng)手工藝與現(xiàn)代設計的融合發(fā)展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金繕 服裝設計 功能性服裝 可穿戴設備
一、破立之道:打破重組的修繕之美
金繕是一種以天然大漆為黏合劑來修補殘缺、破碎的器物,而后在漆面飾以金粉或金箔的工藝技術,與中國傳統(tǒng)修復工藝“鋦瓷”有異曲同工之妙。器物上的修補痕跡微微凸起,但并不突兀,裝飾性很強。它不僅是一門美觀實用的修復技藝,還是“惜物”“節(jié)物”等傳統(tǒng)思想的藝術呈現(xiàn)。
據(jù)日本江戶時代伊藤東涯《馬蝗絆茶甌記》一書記載,南宋時期日本將軍平重盛向杭州育王山布施了大量黃金,育王山寺院住持佛照禪師遂以一葵口龍泉窯茶碗作為回禮相贈,后來這只茶碗傳到了大將軍足利義政手中,他極為珍愛這只茶碗。但后來這只茶碗還是被摔裂了,于是他請來中國工匠(明代)以鋦瓷技藝為這只茶碗打了六個鋦釘,使破碎的茶碗拼合了起來。由于鋦補后碗上的鋦釘形似螞蝗(螞蟥),因此被日本人稱作螞蝗絆,這只碗便被稱為“螞蝗絆茶甌”。足利義政將軍看到茶碗上那些形似螞蟥的修補鋦釘,雖頗覺有趣,但仍不滿意,于是命令日本工匠研究更好的修復方法。當時日本漆器技藝已頗為成熟,并有以大漆修補物品的先例,于是金繕技藝便應運而生,即用大漆粘連斷裂的瓷片,并以黃金修飾,使其比原貌更為奪目。金繕技藝因兼具實用性、藝術性和觀賞性而廣受好評,并逐漸發(fā)展起來。
金繕技藝被廣泛運用于修飾瓷器和紫砂制品。根據(jù)所修繕器物材質(zhì)的不同,金繕技藝的工藝流程略有出入,但主要工序大致相同,都需要經(jīng)歷觀察、處理裂痕(缺口)、黏合、陰干、補漆、打磨、描漆和施金等步驟。由于器物的破損痕跡和缺口帶有偶發(fā)性和唯一性,因此創(chuàng)作者需要在一定限制內(nèi)在殘缺的器物上靈活流暢地實現(xiàn)個性化的修復方案,既不能錦上添“花”,也不能“隨波逐流”(不能完全按照破裂痕跡進行修補)。每一處細節(jié)都要處理得恰到好處,因為對于每一處線條的把握都直接影響著最后的呈現(xiàn)效果。精益求精的修繕流程使金繕技藝呈現(xiàn)出了可識別、可逆轉(zhuǎn)和最小介入三大特點。從煩瑣的工藝到昂貴的材料,從高貴雅致的修復色彩到平滑流動的修補痕跡,無不體現(xiàn)出金繕技藝用近乎完美的手段修飾不完美事物的嚴謹認真的修復態(tài)度。選用貴重的黃金作為修復材料的重要原因有二:一是只有價值不菲的黃金修飾才足以匹配近乎完美的修復手段;二是金色為“百搭色”,幾乎適用于所有顏色的器物,但同時又與器物本身的顏色拉開距離,給人一種協(xié)調(diào)而醒目的視覺效果。金繕技藝使修復后的金箔瓷具成為具有破立之美的藝術品,入市后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迅速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關注和興趣,并隨著各領域的跨界融合,在現(xiàn)代設計中得到了延伸和拓展。
二、跨領域碰撞:由金繕技藝衍生的可穿戴中風康復服設計
經(jīng)過歲月的沉積、一代代的傳承發(fā)展以及與新科技、新材料的碰撞融合,金繕技藝的表現(xiàn)形式、內(nèi)涵意蘊和功能價值都逐漸由單一走向多元。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與設計師進行了將金繕技藝運用到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嘗試和探索,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實用美觀的經(jīng)典作品。
金繕技藝使“破碎”不再是一種遺憾,而是通過對破碎之物的二次創(chuàng)作使其呈現(xiàn)“破立之美”,讓原本很普通的器物變身為與眾不同的藝術品。正是這種物質(zhì)上的修復和心靈上的慰藉,為設計師帶來了超越設計本身的靈感,這在幫助中風患者復健的功能性修復設計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中國卒中流行報告(2015)》顯示,位居威脅人類健康之首的疾病是中風。而中風治療后的復健更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患者不光需要生理康復,更需要心理康復。為此,設計師杰西卡·斯馬什進行了一系列幫助中風患者康復的服裝設計探索。從2017年開始,杰西卡·斯馬什就開始專注于功能性服裝的設計研發(fā),最終開發(fā)了一款名為“Connextyle”的智能可穿戴技術,以此來幫助中風患者進行肌肉康復訓練。
這款智能可穿戴服裝技術的設計靈感源自金繕技藝,對中風患者意義重大,不僅可以幫助中風病患實現(xiàn)術后生理康復,還可以讓病患得到心理慰藉。“Connextyle”先是通過黑白對比色的包邊設計與金繕技藝在視覺上產(chǎn)生共通感,再通過與服裝配套的用于動作感知和視覺呈現(xiàn)的App實現(xiàn)對患者身心的修復。整個可穿戴設備的服裝主體是一件襯衫,它在袖子部分安裝了運動傳感器,通過App可以實時監(jiān)控患者的肌肉使用和關節(jié)旋轉(zhuǎn)情況以及肢體的行動軌跡并使之可視化。
服裝中的運動傳感器可以幫助中風患者注冊三種訓練模式,以此來規(guī)劃患者肢體的活動范圍并記錄其行動軌跡,通過對肌肉的控制訓練、肢體的回轉(zhuǎn)訓練以及一定范圍內(nèi)的活動訓練來幫助患者記錄肢體活動狀態(tài)以及形成訓練性的肌肉記憶。同時,App所記錄下的運動軌跡會以點、線、面的形式呈現(xiàn)出視覺化效果,讓患者更直觀地看到自己的“康復設計成果”,以這種多感官的鍛煉方式使患者形成新的神經(jīng)通路來幫助其更好地控制肢體。視覺和聽覺等多感官給患者創(chuàng)造的神經(jīng)刺激比單一感官更加強烈,更有助于其肢體恢復。
這種記錄性訓練不僅能夠記錄患者康復訓練的過程,讓醫(yī)生準確了解患者的康復狀態(tài),還能提升患者對康復訓練的興趣。App記錄下的符號化圖形信息都可被算作患者們的“康復設計成果”。在康復訓練后,患者可以在App上看到自己的鍛煉結(jié)果并分享這些成果,還可以通過線上對話的形式向治療師咨詢并獲取新任務。隨著患者逐漸康復,訓練難度和復雜程度也會隨之提升,直至患者最終康復,而這些會在App上有清晰直觀的呈現(xiàn)和反映。從物理上的修復到生理上的修復,從器物的修繕到心靈的修復,無不體現(xiàn)著人文關懷,這可能就是金繕技藝對于現(xiàn)代設計的意義所在。
三、設計的傳達:由金繕技藝引發(fā)關于修繕的思考
在訓練時,患者以“智能康復袖子”來幫助自己進行康復訓練。待到康復結(jié)束時,患者則可以通過拆卸重組的方式對其進行二次加工,拆掉帶有傳感器的“智能康復袖子”,換上更加舒適、富有美感的“Kintsugi袖子”,就像古老的金繕技藝那般破后而立。金繕技藝流傳至今依然備受推崇的原因絕不僅僅是它呈現(xiàn)給了世人精致瓷器與富麗鎏金結(jié)合后的驚艷絕倫,更是它所透露出的富有智慧的人生哲學:惜物之心和破立之道。
“被摔碎”并不是遺憾,而是發(fā)展創(chuàng)造的新契機。這樣的理念使原本有瑕疵的器物得以涅槃重生并成為藝術品,也在現(xiàn)代設計與科技的加持下延伸成“Connextyle”智能可穿戴技術最突出的亮點。金繕技藝不僅為“Connextyle”帶來了設計靈感,還為我們昭示了獨特的生活美學:當過往的傷痛經(jīng)過自我治愈,會讓我們擁有更為強大的身心。
四、結(jié)語
《設計的意義》有一句書評說:“設計就是把散文變成詩歌的過程?!比绾螌㈦s亂無章的意識流變得工整有序,將審美賦予邏輯,做出既富有美感又可為人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設計,是設計師必須面對的時代課題。
金繕技藝的精神內(nèi)核是修復與保護,蘊含著破鏡重圓的完滿、抱樸守拙的寧靜以及涅槃重生的升華。由金繕技藝延伸而來的集審美引導、心理慰藉和生理康復等功能于一體的“Connextyle”項目,為智能可穿戴設計描繪出新的方向,就像金繕技藝所倡導的理念一樣,坦然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然后以最完美的方式用心去修繕不完美。對于飽受病痛折磨的患者而言,也許這才是在肉體康復后對其心靈最好的慰藉。
(朱峰/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王璐/ STEAM Design設計自媒體)
參考文獻:
[1]朱冰.以陶瓷修復為例探究金繕之美[J].東方收藏,2019(20):50-51.
[2]丁佳青.金繕工藝的侘寂與殘缺之美[J].陶瓷研究,2018,33(05):64-66.
[3]孔月寧.論金繕在陳設藝術中的應用[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8.
[4]李顥.殘缺與完整[D].南京:東南大學,2018.
[5]江鎮(zhèn).敬天惜物 修器修身[D].廈門:集美大學,2019.
[6]鄧彬.無常之美——金繕的技法和藝術表現(xiàn)[J].美術觀察,2018(03):59-64.
[7]王雷.科學和藝術:同源與互動[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2.
[8]任穎.金繕工藝傳承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