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孝玉
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教學是課程目標的重點,古詩詞教學肩負著文化傳承與素養(yǎng)提升的使命。為了充分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效率,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詞的內(nèi)涵,語文教師可在古詩詞教學中應用文本細讀教學方法。
關鍵詞:文本細讀;初中古詩詞教學;應用策略
1文本細讀的內(nèi)涵
語文教學中的文本細讀是基于語言文字的運用,將“文本前后話語關聯(lián)成一個任何人看都沒有矛盾的表意整體”的學習活動。文本細讀作為一種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根本上是為閱讀教學服務。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nèi),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也存在差異性。教師對文本的細讀,往往經(jīng)過深思熟慮、精研細思,雖然對文本解讀的“廣度”和“深度”能體現(xiàn)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但如何有效的轉化為學生的“學”也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問題。文本細讀的恰當運用,應立足于文本中心,以學生的學為主體。
2文本細讀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應用的策略
2.1把握文本細讀運用的“度”
語文教學中要確立恰當?shù)闹黝},把握“準度”。以《式微》為例,詩歌采用反問、隱語、互文等多種修辭方式,情感表達宛轉而別致。這首詩歌的主旨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通常的說法有三:黎侯之臣勸其歸之詩,黎莊夫人和其傅母唱和之作,民人苦于勞役之詩,此外還有新解釋認為是黎莊夫人失寵于黎侯而發(fā)的嗔怨詩。在教學中對于本詩主旨的探討,不需要引經(jīng)據(jù)典多方查證上升到學者層次,學生能夠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感受反問句式的委婉情意,想象平民辛苦勞作的景象,體會生活的艱辛和心中的不滿就可以。至于微言深處的大義,不應當背離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作為教學內(nèi)容放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來。
2.2想象還原,解析矛盾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古詩詞也不例外。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補充詩詞中留白的活動,來引領學生感知并豐富詩詞的意境。中國抒情詩由于篇幅短小,往往無法展開詳細敘述或鋪排細微描寫,詩人為了在有限篇幅中擴充表現(xiàn)容量,往往盡可能地省掉一切多余的裝飾,密集地并置使用名詞性意象。詩中的絕句,詞、曲中的小令,容量更是極其有限,名詞性意象的并置鋪排更為常用。由于省略了起句法和連接作用的謂語、虛詞、關聯(lián)詞,詩中前后意象之間的關系變得松散、不確定,文本之間形成諸多空白點與未定點。元曲《天凈沙·秋思》中“小橋流水人家”一句與前句的“枯藤”、“老樹”等意象有著突兀不協(xié)調(diào)的風格,似與整體風格格格不入,卻不損曲中情志,反而讓讀者更加同情游子漂泊之苦。讀者可以通過設身處地地想象還原情境,將自己置身曲中環(huán)境:遠離故鄉(xiāng)的人看到溫馨的小橋流水,鄉(xiāng)思之苦更平添幾分。溫馨與孤寂,暖與冷的對立,對立的情境達成了平衡,使游子之愁更深幾許,也更動人。閱讀是讀者的主觀情感參與文本的過程,只有將矛盾發(fā)現(xiàn),想象補白還原情境才能走進詩歌獨特的藝術審美空間。
2.3互文參照,比較閱讀
(1)同作家不同
文體比較閱讀。如分析柳宗元散文《小石潭記》可以與詩《江雪》作比較。兩種文體兩種不同的精神風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運用這一方法,還是比較常見的。杜甫的《望岳》這首五言古詩是杜甫詩集中最早的作品。寫作此詩時,詩人才二十多歲。在寫作此詩的前一年,杜甫曾參加進士考試而落第。他當時少年氣盛,對社會和人世的閱歷都還不深,所以這次落第并沒有使他受到多大打擊,他對自己的前途還是很有信心,抱有美妙的幻想。在落第的第二年,他照舊開始了又一次壯游。青年詩人在當時所具有的那種豪放的胸懷,激越的感情以及高尚的品格,而且還充滿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寫《春望》時的杜甫剛剛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身處淪陷區(qū)的杜甫在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后創(chuàng)作出了這首詩。所以,詩歌中透露出的更多的是一種哀婉、悲戚。從《望岳》的豪情壯志到《春望》的落寞沉郁,時代的運轉無疑對詩人創(chuàng)作的心境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
(2)就同一題材作品進行不同作家的比較
比如送別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詞境開闊獨具一格,少了傳統(tǒng)送別詩的留戀不舍戚戚傷悲,多了一絲曠達樂觀;同是邊塞詩,都有對邊塞苦寒生活的描述,但有的豪邁雄健,有的無奈苦楚、思歸無計;同為山水田園,有的沖淡平和,有的怡然自得,有的掩飾憂愁。這些都屬于同類比較,同在作家、時代、題材、意象等因素。也可以異中求同,比如貫穿不同詩詞作品中的同一種情思,這些都要知人論世。比較還可以多角度進行。比如分析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需要聯(lián)系他的人生經(jīng)歷,厘清貫穿他所有詩歌的主要情感,然后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定論。
2.4 以“讀”為先,品味古詩詞的內(nèi)涵
比起現(xiàn)代漢語,古詩詞的用語具有時代特征,凝練和高度的概括性是它的主要特征,簡單的幾句話就會飽含豐富的知識內(nèi)容,如果要學會鑒賞古詩詞,就必須要理解詩歌的深刻內(nèi)涵,知道詩歌是要表達何種中心思想,圍繞中心思想又是如何結構布局。比如,在學習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時,教師就應該讓學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憂患可以促進國家進步,追求安逸和享樂就會導致滅亡,結合現(xiàn)實,初中生應該有憂患意識,努力學習、報效祖國。接著就應該進一步對文章的結構進行分析,讓學生理解圍繞這個中心思想,作者是如何布局的,從舜、傅說等遭遇境況,到嚴密的道理論證,得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個結論,要求學生識記。
3結束語
總之,文本細讀作為一種解讀文本的具體思路和方法,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初中語文教師應以“讀”為先,引導學生品味古詩詞的內(nèi)涵,把握文本細讀運用的“度”,從而增強文本細讀教學法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效果。
參考文獻:
[1]董瑩 . 初中語文古詩詞中字詞教學策略之我見 [J]. 讀寫算(教師版)素質(zhì)教育論壇,2014(16):58—59.
[2]曹年國.文本細讀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文學教育(下),2018(11):122-123.
洪湖市峰口鎮(zhèn)中心學校 湖北省 洪湖市 43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