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剛
當前,部分教師的歷史教學面臨的一大現實問題是,教學的內容與現實生活在一些方面存在一定的距離,特別是古代史、近代史,由于年代久遠,不能和學生的現實認知有效契合,造成教學和實際脫節(jié),導致有的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不高。破解該問題的關鍵是讓歷史教學更生活化,貼近學生的認知邊界。在高中歷史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熱情,從而取得更大的成效。
歷史學科教學的意義不僅在于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重要的歷史知識,還在于培養(yǎng)其一定的歷史素養(yǎng),使其能夠把歷史思維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這也是生活化理念應用到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初衷和目標。通過生活化教學,教師能讓學生真正地認識到歷史的重要性、現實性、生動性和深刻性,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和主動性,通過歷史人物、事件等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質、價值理念、行為習慣。
以生動詼諧的生活教學風格帶動歷史教學。風格的轉換對歷史課堂良好氛圍的營造至關重要。雖然歷史事件具有客觀性和定向性,但是歷史知識的表達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不同的教學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歷史課堂是否活躍精彩取決于教師的講課風格,特別是歷史語言表達的形式。如果教師以講故事等生活化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內容,能讓學生感覺歷史事件仿佛就發(fā)生在身邊,這樣就能更好地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fā)他們探究的主動性。教師還可以利用問題引導等方式,勾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學生主動探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以人教版教材中對中國古代史“戰(zhàn)國七雄”的講解為例,因為其本身就涉及七個國家的歷史知識,涉及面廣,而七國間又存在合縱連橫的關系,這就陡然增加了學習難度。此時,教師就可以借助生活中戰(zhàn)略游戲的背景,通過當代的生活語言介紹各國的發(fā)展歷程和治國方略,特別是改變當時政治態(tài)勢的重大戰(zhàn)爭,如長平之戰(zhàn)中秦國白起與趙國廉頗之間的經典對決,最后因秦國用計謀挑撥離間,使得趙國錯誤地啟用了趙括,換下老將廉頗,最終輸掉了戰(zhàn)爭,這也是“紙上談兵”典故的由來。教師利用通俗易懂和直觀的語言表述,融合與學生興趣貼近的元素,能讓高中歷史的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學生也會形成更為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借助生活化的教學手段讓歷史“活起來”。教師應廣泛涉獵不同媒體渠道中的歷史學習資源,比如《百家講壇》《趣說歷史》等節(jié)目。教師可以借鑒其中關于生活化教學的優(yōu)秀做法和經驗,與當下的歷史教學實際有機地結合,形成適合班級本身的歷史教學手段,以滿足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個性特點需要,讓歷史從厚重的課本中“活”起來。教師可以把一章章的歷史教材內容轉換成一部部的歷史劇,而腳本圍繞人物和事件展開,把歷史的過程變成了劇本的演繹,讓學生在跌宕起伏的劇情中感受歷史的意義,學習知識,陶冶情操。這就是借鑒了歷史影視劇和紀錄片的手法,注重用生活中的現實要素引導學生回到過去,構建一個虛擬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以幾乎真實的經歷來完成相關的學習任務。這期間需用到情景教學法、翻轉課堂、微課等現代教學手段,需要多媒體教學技術的緊密配合。這也對歷史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必須加快提升個人素養(yǎng)和更新教學理念。
以高中人教版歷史教材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相關內容講解為例,這一方面的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眾多,教師可以借鑒如《建黨偉業(yè)》《建國大業(yè)》《覺醒年代》等歷史正劇中的劇本情節(jié),讓學生組建演出隊伍,飾演共產黨的核心人物,教師來設計腳本,以舞臺劇的形式進行輪流演出。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教師可以讓歷史教學與生活中的內容緊密銜接,讓學生對新民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實踐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核心地位認知更全面、深刻,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也會不斷提升。
以生活化的素材充實高中歷史教學內涵。教師應不斷豐富和拓展多元化的歷史生活教學素材,讓歷史教學更立體充盈。教師可以拓展課堂的外延,搭建生活與教材的橋梁,讓生活化的歷史素材進入學生視野,讓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知識共享的局面。比如在教學“抗日戰(zhàn)爭”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各地的抗日紀念館,聽參與過抗日戰(zhàn)爭的老兵的故事,開展故事會、演講比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對戰(zhàn)爭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對和平發(fā)展道路有更為現實的認同。
生活化的歷史教學理念在高中教學中的滲透,有利于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改善學習氛圍,提升學習效率。教師要注重創(chuàng)新方法,以生活化的語言、情景、手段,融合生活化素材,營造高效、和諧的歷史學習環(huán)境,助力學生成長。
(作者單位系河北省保定市曲陽永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