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福蕾
摘要:在高中教育階段,一方面學生已經逐漸形成自我認知,有著自己的想法和實踐;另一方面,面對近在眼前的大學升學壓力,他們不可避免地表現出焦慮情緒。作為班主任,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內容就是在其中起到釋壓和潤滑的作用,因而溝通的藝術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與學生的溝通過程中要體現代入感,想其所想,憂其所憂,及時發(fā)現并解決學生的心理焦慮問題,保證其身心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班主任;溝通;成長
作為德育的重要主體,教師教育效能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溝通的效果,而作為班主任,起初在與學生溝通時,我卻往往陷入“事倍功半”的困惑:一問一答中,明明關鍵的信息都一五一十傳遞給學生了,但卻收效甚微——負面情緒非但無法消除,師生間的距離反而愈發(fā)加大,導致學生有困難不敢也不愿與我交流,隱患就此埋下。問題出現在哪里?直到后來在與L同學的溝通中我深受啟發(fā),找到了答案。
一
在申請大學時,面對種種不確定性,學生都較為緊張和焦慮,特別是在遞交申請材料時,由于學校的遞交系統與大學招生系統之間的對接存在延遲,導致一些同學成功遞交材料之后卻被告知仍未收到相關材料,大學要求盡快提交,否則就會錯過申請。在經過了數次無望的頁面刷新之后,L同學終于坐不住了,找我詢問相關事項。由此,我們之間產生了跨越十余天兩種模式的對話。
記得最早是10月12日這一天,L同學在微信上詢問我:“老師,想問一下您,我的申請材料的郵件,您已經發(fā)了嗎?另外,我的成績統計出問題了,所以是不是也沒上傳?”
我回復她:“我已經發(fā)了。統計結果出來后,我會傳的?!?/p>
L同學當時沒有再問了。我也認為這件事就先告一段落了,沒多想。
第二天,她又給我發(fā)了信息:“老師,打擾了,再問一下學校是直接把成績傳過去,對吧?我就不用在自己操作了吧?還有,學校昨天發(fā)到我郵箱里的成績單只是確認吧?”她一連問了三個問題,焦慮的心可見一斑。
但我只簡單地回答道:“是的?!?/p>
到了10月14日,她第三次發(fā)消息問我:“老師,我的申請材料和成績單還沒送達。是我的操作出了什么問題嗎?”
我跟她解釋:“之前說了,會有延遲。今天是遞交申請材料的最后一天,負責這件事的相關老師在加班加點上傳中?!?/p>
過了一會兒,同事打電話給我,跟我說該學生的材料已經發(fā)送出去了。我掛完電話
就給學生發(fā)了一段話:“你的材料都已經發(fā)了。你查一下,如果顯示是‘已發(fā)送’就可以了。你去看看……”
“我看了,是‘已發(fā)送’的狀態(tài)。那應該沒問題了。謝謝老師!”
在這次的溝通中,我做了本末倒置的處理,“理”跑在了“情”前,道理先行,事實先行,并沒有首先將L同學的情感需要考慮進去,我的事實道理與她的焦慮不安是南轅北轍了。一記鋼鐵重拳打在在了情感的棉花墻上,在這樣的溝通模式之下,再多的正確的道理和準確的事實也顯得蒼白無力。零度的表述之下,L同學無異于與機器對話;而我只是盡到了最基本的義務,就事論事地給出了答案,卻失去了就此深入下去,解決遞交材料這件小事背后心理焦慮大問題的教育契機。這樣以來不僅無法進入到孩子的內心,更談不上給予其所亟需的心理支持,溝通之路被堵上了。
二
于是,時隔幾天,當她再次問及申請問題時,我改變了說話風格和語言策略,盡量站在她的角度考慮問題,同時進行相應的情感回應,起到一定的緩解心理壓力的作用。我們又有了一輪對話。
10月18號這天,她發(fā)來信息問我:“老師,不好意思又打擾您!我要是后面再申請其他學校的資格時,是不是也來得及?”
我盡量寬慰她:“沒事,是這樣的,根據具體學校要求的不同,會給出不同的時間節(jié)點。只要在你要求的時間內上傳就可以了,放心吧!”
到了第二天,即10月19日,L同學跟我說:“老師,我今天收到對方的郵件,讓我11月1號前把相關材料盡快提交。學校已經上傳了嗎?我擔心影響申請!”
于是,我趕緊給她回復:“先別慌,我馬上去問負責這件事的老師?!?/p>
之后,我立刻給學校的相關老師打了電話,了解情況。當得到回復后,我又聯系了L同學:“我問過相關老師了,確定已經上傳成功!只是系統會有延遲,所以沒問題的,稍安勿躁,不要擔心!”
經過一番安慰后,L同學確實放松了下來,沒有像之前那么緊張。然而,事情并沒有想象中的順利。
到了10月21號,她發(fā)來消息說:“我的狀態(tài)還是顯示為不成功。我覺得肯定出了點什么問題?!?/p>
這倒出乎我的意料。我跟她說:“這樣啊,應該還是延遲的問題,明明都發(fā)出去了啊。保險起見,我們分兩頭行動:你持續(xù)關注郵箱,看看有沒有回復;我這邊也接著跟進,再問問。另外,我待會把相關負責的老師的聯系方式給你,有問題也可直接聯系他。另外,放寬心!聽你媽媽講,這幾天你們一家人挺緊張的,她甚至比你更焦慮,吃不好睡不好的。這都完全可以理解,畢竟之前也沒有經驗,對吧?但是,以老師以往的經歷來看,還沒有不成功的。你也不會,我們一起應對!”
過了一會兒,她回復我說:“謝謝老師!我會堅強的!”
10月22日,我終于接到了她的好消息:“老師,我收到了郵件。成功了!這幾天打擾您了!”
那一刻,我也很高興,給她回復道:“太好了!這下可以安心做其他事情了!祝賀你!”最后L同學也如愿以償,順利進入了理想的大學。
在這一次的溝通中,我摒棄了之前的做法,用心說話,而不是嘴巴發(fā)聲?!扒椤痹凇袄怼鼻?,將情感注入互動中,想其所想,急其所急,建立“我與你”的緊密共情關系,從而在溝通中給予學生正面和積極的情感回應,由“情”作為先導,營造了良好的溝通氛圍,也使得“理”的傳遞更為柔和順暢,情、理相依才會更好地解決問題。
三
這是一件小事,但卻讓我在師生溝通這一大題目上收獲頗多。新一輪的教育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教師應及時實現角色轉換,由過去的“傳道授業(yè)解惑”向“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組織者、共同建構學習的參與者、學生成長的幫助者、學生利用課堂資源的引導者……”等多重復合身份轉換。在這一過程中順暢、高效的師生溝通不僅是組織、參與、幫助、引導的前提,而且是教師最為重要的業(yè)務素養(yǎng)和人格魅力之一,老師的溝通能力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承諾、學習心態(tài)、學習動力乃至身心健康,也會有助于學生表現出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和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
卡爾·羅杰斯在其“以來訪者中心”理論中提出了建立良好的師生溝通的三原則:傾聽、真誠和愛。這三項原則對溝通工作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在我看來要義有三:
放下架子。首先,要放下老師作為威權的角色設定。真正的溝通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師生間因身份差異引起的“位差效應”會造成溝通的障礙甚至二者間的對立關系,導致對話無法進行。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立的人格,有被尊重、被理解的心理需求,因此,放下架子樹立師生間平等的溝通意識是有效溝通的第一步。
伸長耳朵。其次,要善于聆聽。積極聆聽,看似無言,實際上表現了老師對學生的情感接受,是老師真誠心理的表達,由此可以建構師生間的共情關系,建立一種生命和命運的共同體,把學生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來做,把學生的問題當作自己的問題來解決。只有這樣,話才能說到心坎里,工作才能做到點子上
言語選擇。言語是溝通的實踐部分,是在前面兩個階段基礎上的輸出。多用“我們”代替“你”的稱謂,從而使得雙方融為一體,這樣一方面拉近了師生距離,另一方面會使學生感到老師和自己肩并肩,站在一起共同解決問題,而不是簡單的把問題推給自己?!澳闳タ纯丛趺椿厥隆迸c“我們一起看看怎么回事”就具有明顯不同的情感表達效果。
親子溝通專家金納曾說“人具有理性的潛能,這一潛能在溫暖、接納、支持的環(huán)境中才能發(fā)展?!笨梢姟巴ㄇ椤笔恰斑_理”的前提條件,建立在通情基礎上的師生溝通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學其道”。教師的職責不僅是提升學生的智識水平,更重要的是在與學生的相處中始終秉持發(fā)乎情、達于理的溝通原則,并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黃奕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語文課程標準》“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實踐與探索[J].《江西教育》2008年第36期:47
[2]張玉.一句話,一道風景,開啟一個美麗的春天——淺談班主任與學生的溝通技巧[J].《成才之路》2010.04.25:79-80
[3]王立芳. 當前高中班主任與學生溝通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才智》2020.06.05:90
[4]麥聰. 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與心理溝通的重要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9期:77-78
[5]饒靜怡. 高中班主任工作的德育功能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2017-05-01
上海世界外國語中學 上海 20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