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日霞 周曉雯 楊寶吉 王曉龍 楊燕
【摘要】目的 探討近年來江蘇蘇州地區(qū)精神障礙者殺人與故意傷害案件的一般規(guī)律及司法鑒定不同特征。方法 對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蘇州市廣濟醫(yī)院司法鑒定所涉嫌殺人與故意傷害的司法精神病鑒定案例進行回顧性分析,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情況表,收集一般人口學資料、犯罪學特征及司法精神病鑒定結論,比較殺人組與故意傷害組的不同特征。結果 殺人組較傷害組年齡偏?。≒<0.05);職業(yè)分布均以無業(yè)為多,殺人組較傷害組偏多,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既往有明確精神病史的在傷害組比例高于殺人組(P<0.05),其余人口學特征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作案后行為反常、作案場所、作案對象等犯罪學特征在兩組案件中存在顯著差異性(P<0.01),殺人后有行為反常者比例明顯高于傷人后行為反常者(P<0.01);半數(shù)以上殺人案是在自己家中或者被害者家中作案,而傷害案多數(shù)發(fā)生于公共場所;被殺害者絕大多數(shù)為親人或者鄰居等熟人,陌生人極少,而被傷害者中多為陌生人。所有案例中鑒定診斷最多的疾病為情感性精神障礙,占比53.91%,其中43.48%被評定為完全責任能力,僅有1例評定為無責任能力。結論 掌握殺人與故意傷害案件不同規(guī)律與特征,為司法鑒定提供客觀科學的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精神障礙者;殺人案;故意傷害案;司法精神病鑒定
【中圖分類號】R24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1)02-001-05
精神障礙者暴力犯罪會導致危害人民生命財產的嚴重后果,對社會安定和輿論造成較大影響。近年來,精神障礙者兇殺暴力案件占司法精神病鑒定案例的比例逐年增加,且此類案件容易引起爭議和質疑,是司法精神病鑒定的核心與難點[1、2]。本對照研究通過探討精神障礙者殺人與故意傷害行為的不同特點,以期為精神疾病防控工作和預防暴力犯罪行為提供參考數(shù)據(jù)。
為此,我院司法鑒定所對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司法精神病鑒定資料進行篩選,共收集精神障礙者涉嫌殺人及故意傷害案件157例,其中29例案發(fā)時的情況無法收集,故本研究僅對其中128例的人口學與犯罪學特征做了比較詳盡的回顧性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根據(jù)鑒定卷宗,對我院司法鑒定所自2017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1日受理的涉嫌殺人及故意傷害的司法精神病鑒定案件進行資料收集。納入標準 :(1)涉嫌殺人及故意傷害案件;(2)被鑒定人被診斷為各類精神障礙患者;(3)每例鑒定均由至少2名具有國家司法鑒定人資質者作出,診斷標準依據(jù)《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排除標準:(1)資料不完整案例;(2)司法機關未立案的案件。共納入128例進行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調查工具 按案件類型分為殺人組和故意傷害組(以下簡稱傷害組),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回顧性收集每個案例的一般人口學特征、犯罪學特征及司法鑒定結論。
1.2.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 EXCEL 建立數(shù)據(jù)庫,進行雙錄入核查并且校正,所有資料使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分析。根據(jù)數(shù)據(jù)資料種類,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x2 檢驗及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殺人組與傷害組人口學特征比較
在128例兇殺司法精神鑒定案例中,殺人案72例,傷害案56例。殺人實施者平均年齡18~62歲(32.33±9.65)較傷害實施者平均年齡15~66歲(38.26±11.38)小,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職業(yè)分布二者都是以無業(yè)為多,但殺人組61例(84.72%)明顯高于傷害組29例(51.79%),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1)。既往有明確精神病史的在傷害組有30例(53.57%),其比例顯著高于殺人組21例(29.17%),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其它人口學特征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見表1)。
2.2 殺人組與傷害組犯罪學特征比較
在72例殺人案中,共殺死81人,其中9例作案殺死2人,多數(shù)因現(xiàn)實動機殺人。作案后有自殺行為者16例,其中2例系傷害案伴隨,另外14例為殺人案伴隨。殺人后有行為反常者35例(48.61%),而傷人后行為反常者9例(16.07%);半數(shù)以上殺人案是在自己家中或者被害者家中作案,而傷害案在公共場所作案39例(69.64%);被殺害者多數(shù)為親人或者鄰居等熟人,陌生人僅20例(27.78%),而被傷害者中陌生人29例(51.79%)。
經統(tǒng)計學分析,作案后行為反常、作案場所、作案對象等犯罪學特征在兩組案件中存在顯著差異性(P<0.01),(見表2)。
2.3 殺人組與傷害組鑒定結論比較
在128例鑒定案例中,醫(yī)學鑒定結果大多數(shù)為情感性精神障礙,共69例(53.91%),其中殺人案41例,占56.94%。30例(43.48%)評定為完全責任能力,38例評定為限制責任能力,僅有1例評定為無責任能力。精神發(fā)育遲滯18例,4例為完全責任能力,13例為限制責任能力,1例為無責任能力。精神分裂癥14例,11例為限制責任能力,3例為無責任能力。器質性精神障礙11例,3例為完全責任能力,8例為限制責任能力。酒精所致精神障礙8例,6例為完全責任能力,2例為限制責任能力。其它精神障礙8例。(見表3)。
*包括應激相關障礙、旅途性精神病、拘禁性精神障礙、人格障礙、癔癥、藥物所致精神障礙等
3討論
精神障礙者殺人與傷害案件由于作案動機復雜、社會影響大,鑒定結論往往涉及被鑒定人的命運,故鑒定難度較大,對鑒定人員的要求頗高。本研究中,涉嫌殺人與故意傷害鑒定共128例,接近所有刑事鑒定案例的一半(45.29%),與劉云峰研究司法精神病鑒定涉嫌兇殺案件者占比49%接近[3]。
在128例入組案例中,殺人案實施者年齡較傷害案實施者年齡偏小,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確切原因尚不清楚。職業(yè)分布二組均以無業(yè)為多,且文化程度均以初中居多。既往有明確精神病史者在傷害組占比為47.92%,其比例明顯高于殺人組(23.68%),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說明既往有精神病史的傷害實施者更可能引起被害人的警覺與防范。
精神障礙者殺人案作案對象絕大多數(shù)為親人和朋友、同事等熟人,陌生人僅占27.78%,與丁紅艷等研究結論作案對象多為親友及鄰居一致[4],而被傷害者中陌生人占比高達52.08%。在72例殺人案例中,多數(shù)為現(xiàn)實殺人動機,殺人后有反常行為者占比48.611%,半數(shù)以上殺人案是在自己家中或者被害者家中作案;而傷害案中,多數(shù)也為現(xiàn)實動機殺人,殺人后有反常行為者占比僅為16.07%,在公共場所作案比例高為69.64%。經統(tǒng)計,作案場所、作案對象、作案后行為反常等犯罪學特征在殺人與傷害案例中有顯著性差異,可見精神障礙者更容易在家中對親人或熟人發(fā)動手段較為殘忍的致死性攻擊行為,此類行為往往又具有不可預測性,而家庭成員對患病親人的防范意識普遍較差,提醒人們對周圍熟悉的精神障礙者應引起高度注意,盡可能降低其對自己進行惡性人身攻擊的可能性。
在128例鑒定中被診斷為情感性精神障礙的占比高達53.91%,而精神分裂癥占比僅為10.94%,不同于此前魏江輝[5、6]、焦歆益等[7]精神分裂癥占比近半的研究結果。精神分裂癥患者以殺人及傷害等嚴重威脅社會公眾生命的肇事肇禍行為較少,說明近年來蘇州地區(qū)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監(jiān)護及管理較為嚴格。69例診斷為情感性精神障礙的案例中,43.48%被評定為完全責任能力,55.07%被評定為限制責任能力,遠高于丁紅艷等的研究結果[4],可能與入組案例多為輕性精神疾病或處于精神疾病的較輕階段患者,從而并未喪失其辨控能力有關。
而72例殺人組中,43.48%被評定為完全責任能力,55.07%被評定為限制責任能力,無責任能力占比僅為1.45%,低于李文華的研究結果[8]。相比殺人組,傷害組中責任能力分布無差異。而Mitchell[9]曾研究了101例因精神異常提出司法鑒定的被控謀殺罪的被告,54%的案例被評定為限制責任能力,28%的案例被評定為完全責任能力,18%的案例則有爭議。相比較國內同行報道,本次研究中完全責任能力及限制責任能力占比接近國外Mitchell的研究結果,國內精神異常者兇殺案例多以限制責任能力占比為主,這可能與近年來蘇州地區(qū)對殺人案件常規(guī)進行司法精神病鑒定有關,也反映了當?shù)貙χ匦跃窦膊〉谋O(jiān)護管理較為嚴格。
精神障礙者兇殺暴力行為是嚴重的社會問題,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wèi)生法》的正式實施,應當加強全社會對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普遍認識。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樣本量偏小;其次,研究樣本僅納入了單個機構的鑒定案例,今后可擴大樣本量縱向對比,或聯(lián)合其他司法精神病鑒定機構進行同期案例匯總分析,以便更全面深入了解精神障礙者兇殺行為特征,從而有利于指導精神衛(wèi)生防治工作,減少暴力案件的發(fā)生,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營造安定和諧的社會秩序。
【參考文獻】
[1]張欽廷. 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司法鑒定焦點問題探討--以精神疾病司法鑒定人視角為出發(fā)點[J]. 中國司法鑒定,2015,83( 6):44-50.
[2]Guivarch J,Piercecchi-Marti MD,Glezer D,et al. Is the French criminal psychiatric assessment in crisis? Int J Law Psychiatry,2017,51: 33-41.
[3]劉云峰. 150例涉嫌暴力犯罪法醫(yī)精神病學鑒定分析[J]. 臨床醫(yī)藥文獻雜志,2018,5( 29):62.
[4]丁紅艷,李江涌,胡峰,等. 200例刑事責任能力鑒定案例分析[J].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8,45( 5):888-900.
[5]魏江輝,陳耀漢,彭靜.精神病司法鑒定中刑事責任能力鑒定案例分析[J]. 中國民康醫(yī)學,2014,9( 26):35-37.
[6]梁寶,王朔.128例精神障礙患者暴力行為的司法精神醫(yī)學鑒定分析[J]. 中國民康醫(yī)學,2016,28(5):93-94.
[7]焦歆益,李玉英,封 俊等. 甘肅省 293 例肇事肇禍案件司法精神醫(yī)學鑒定分析[J]. 四川精神衛(wèi)生,2018,31(5):464-467.
[8]李文華. 294例兇殺案司法精神醫(yī)學鑒定[J].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5,11(4): 345-346.
[9]Mitchell B. Diminished responsibility manslaughter[J]. J Forens Psychiatry,1997,8:101-117.
【作者簡介】董日霞,女,1983年7月,山西籍,主檢法醫(yī)師,醫(yī)學碩士,主要從事司法精神病鑒定與研究;E-mail:886082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