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芳
正月十五夜
唐·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蘇味道(648-705),趙州欒城(今屬河北)人。很年輕就考中了進士。武則天時的宰相,處事圓滑,人稱“蘇模棱”。詩歌創(chuàng)作與李嶠齊名,有“蘇李”之并稱。
火樹:懸掛了很多點燃的燈的樹。合:連成一片。星橋:秦時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上建有七道橋,上應北斗七星,每道橋用鐵鎖控制。這里是解禁的意思。秾李:比喻歌女們打扮得花枝招展。落梅:即《梅花落》,樂曲名。金吾:主管京城治安的長官。玉漏:形容計時器精美。
古典詩歌中,有很多可以作為一個節(jié)日的代表作的作品,如寒食節(jié)的“春城無處不飛花”(韓翃),清明節(jié)的“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杜牧),中秋節(jié)的“明月幾時有”(蘇軾)等。正月十五就是這一首了。
這是一首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非常完美的詩,因為它宣揚的就是完美。首先是形式上的完美,八句對偶,突出整體一致的美,好像詩中的任何人都快樂一樣,沒有例外。第一聯(lián)寫正月十五夜一片光明,什么禁令也沒有了,除了觀燈,就是玩樂。第二聯(lián)以暗襯明月,明月就更是清光一片,馬蹄踏起的灰塵已經(jīng)在月光下看不見了,只是感覺中的灰塵而已?;覊m似乎也受了歡樂的感染,只在暗中動動而已,知趣地不壞人游興。這樣的節(jié)日中,月亮自是不可少的朋友,她與人親近,善解人意,與任何人都友好。第三聯(lián)寫最美的風景,要集中特寫。美麗的姑娘們是最能讓人動情的,她們天生就是美,何況還錦上添花地打扮了一番,要刻意展現(xiàn)美呢。音樂是生活中不可少的東西,在這美好時刻,只有經(jīng)典名曲才能煽情助興。《梅花落》,表現(xiàn)無限情思的曲子,它將人帶入男女相思的纏綿,帶向星空,帶往無邊的天地。六句已經(jīng)將歡樂寫到了極點,可最后兩句還要把時間拖住,讓正月十五的夜無限延長,讓狂歡的欲望無限膨脹,這就是極點中的無限,感情的無限逍遙。極點和無限,在八句對偶句式的約束中無限延伸,這就是“戴著鐐銬跳舞,卻跳得那樣自如”。
詩人的對偶技巧也很經(jīng)典:一是有四句用反對,“合”和“開”,“暗”和“明”,“去”和“來”,而且對得自然,讓人一點也沒有感覺是在有意使用反對逞才。二是借對的運用。所謂“借對”,就是將此事物借作彼事物對偶,最常見的是借聲音和借顏色。此詩竟多達兩處,一是“落梅”是樂曲名,與植物中的桃李各不相干,但“梅”在這里就借來對“李”,變成了同類的花朵;二是“金吾”是官名,與有玉裝飾的器具“漏”各不相干,但“金”在這里正好對上“玉”,不僅類屬,連顏色都對上了,真是妙合天然。難怪當時幾百文人同寫這個題目,唯此詩被稱為“絕唱”(參看唐人劉肅《大唐新語·文章》)。
促成此詩成為“絕唱”的,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此詩中對聲光色的描寫能讓人痛快淋漓地宣泄感情,充分自由地放飛心情。換句話說,此詩在聲光色上大做文章。正月十五夜放燈,又有天上的月,燈海天光,不得不寫,但以暗襯明就是作者的妙用了。僅有光還不行,還得有色,彩燈有色,更突出的是美女的色,所以作者要重筆寫。僅有光色還不行,還得有聲,那些美麗的女子其實已是無聲勝有聲了,她們充滿青春活力的笑聲不是此起彼伏于火樹銀花之中了嗎?還有經(jīng)典音樂名曲,將人引向高潮,與心靈撞擊的樂音一直回旋在澄澈的月光之下。最后,催人的漏聲盡管在陰暗角落里,似乎聽不見,但詩人卻要讓它來點綴,讓它來反襯“歡娛嫌夜短”的心情,突出正月十五夜的花好月圓。
責編:何建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