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波
中國古代圍棋有過三次興盛的時期,一為南北朝,一為唐宋,一為清代。而清代,也是中國圍棋由盛轉衰的時期。晚清,國運衰,棋運亦衰,中國圍棋在日本圍棋的刺激、影響之下,由此開始了現(xiàn)代轉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中國圍棋在追趕、超越日本的努力中,完成了自己的復興之路。20世紀后期,圍棋日益世界化,預示了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
關于圍棋的起源,最流行的說法是“堯舜造棋說”。晉代成書的《博物志》謂“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蛟疲核匆宰由叹?,故作圍棋以教之”。而在南北朝時期成書的《世說新語》,劉孝標注引《晉中興書》的記載里,也明確寫有“圍棋堯舜以教愚子”。
“堯舜造棋”的觀點被后世普遍接受,這體現(xiàn)的是中華文化在對待一件事物的發(fā)明時,愿意攀附先賢的傳統(tǒng)。堯、舜、禹是中國原始社會時期傳說中的部族首領。類似地認為圍棋起源于某位古代先賢的創(chuàng)造的觀點,還有“容成公造棋說”(容成公傳為黃帝臣子,載于《列仙傳》)、“烏曹作棋說”(烏曹相傳為夏朝臣子,出自明代陳仁錫《潛確類書》)、“箕子造棋說”(箕子為商末貴族,此說源于山西晉城陵川棋子山的傳說)等。
此外,還有兩種關于圍棋起源的觀點得到了廣泛流傳。一是起源于對戰(zhàn)爭的模擬,圍棋中關于“地”的爭奪,關于“氣”的延長與圍堵,攻殺與殲滅,包圍與反包圍,都帶有很多的戰(zhàn)爭色彩。這一觀點的較早提出者為唐代的皮日休(《原弈》),但他據此認為圍棋源于戰(zhàn)國時期兵家、縱橫家之手,又未免過于延后了圍棋的誕生時間。
另一種觀點認為,圍棋的誕生與占卜有關。有學者認為,圍棋是古代先民上觀天文,占卜吉兇的一種工具,更有人將圍棋與中國最古老的典籍《周易》中“理、象、數、氣”的概念聯(lián)系起來,如棋盤上眾星拱衛(wèi)“天元”,一黑一白的棋子與一陰一陽的“道”,“時”與“位”的變化,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圍棋與八卦的相通之處。
由于圍棋本身的博大深邃,變化無窮,還有人認為它很難出自于刀耕火種的中國原始社會古人之手,而是來自外星人的創(chuàng)造。
考察到世界多個民族都曾出現(xiàn)過的“吃子棋”游戲以及圍棋初學者面對棋盤時,更愿意扭殺吃子的現(xiàn)象,或許圍棋的起源,只是中國古代先民用草根、木棍在土地上劃下若干條橫豎線,以石子玩相互攻殺的一種棋戲。在發(fā)展過程中,人們認識到,如果以圍地多少作為判定勝負的依據,就可以擺脫單純吃子而選擇主動圍地的策略,而棋盤道數慢慢增多,直至形成了目前通用的十九路棋盤。
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在眾多棋類游戲中,圍棋起源的時間要早于其他任何棋種。一個佐證是圍棋棋子只有黑白兩色,棋子本身無等級高下之分,其效用大小完全取決于棋子所處的位置,這與后世產生的象棋、軍棋的形制、規(guī)則完全不同。一般認為,圍棋本身所體現(xiàn)出的平等關系,帶有原始公社制的色彩,應該是產生于原始社會。
(作者系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