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在小學階段的學校教育工作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于學生來說,學好語文不僅是積累文化知識與生活常識的過程,更是學生提升自身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必須肩負起教好語文和引導學生學好語文的重任。古文是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一環(huán)。教師只有教好了古文,才能讓小學語文教學更加飽滿,為學生在今后的語文學習中打好基礎。那么,教師應采用怎樣的教學方法來教好古文呢?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根據(jù)筆者個人的教學經(jīng)驗及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理論研究成果,并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文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05-0037-02
引 言
經(jīng)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積淀,我國古代誕生了諸多文學經(jīng)典,而文言文是這些古典文學的基本形式。教師只有教好了古文,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古典文學的魅力,并為學生今后更加深入地學習打好基礎。鑒于此,教師要改變自身的教學方法,在充分認識小學生學習古文目的與意義的前提下,通過開展趣味教學活動、巧妙利用提問、重視基礎教學三種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會學生在理解的前提下進行記憶,為小學古文課堂賦予生命力,從而提高小學語文古文教學效果。
一、小學語文古文教學的目的與意義
(一)小學語文古文教學的目的
古文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體現(xiàn),其中包含了古人對生活、情感、精神、哲學等多個層面的感悟和認識[1]?!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小學語文古文教學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學習一定的文言詞匯與知識,初步感受古文的魅力,同時也能起到一定的德育效果。
細化來說,小學語文古文教學的目的有三。
其一,讓學生感受古文中的人物關系。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伯牙鼓琴》一課時,可以帶領學生探究鐘子期與俞伯牙之間的關系,進而讓學生認識“知音”一詞,并讓學生知道成語“高山流水”的出處。
其二,讓學生初步認識特殊句式。在小學語文古文的教學內(nèi)容中,特殊句式并不多,但是句式的特殊性非常明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初步認識到這種特殊性,并學會簡單分辨古文中判斷句、省略句等基本句式,為今后深入的古文學習打下基礎。
其三,讓學生品味古文中富有個性的對話。在文章中,人物的思想、個性等信息會通過對話的形式刻畫出來。鑒于此,在學習古文后,學生要可以初步感受對話中每個人物的個性,了解古文的精簡特征,看到古人的智慧。
(二)小學語文古文教學的意義
古文教學是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途徑,它能夠使學生認識歷史知識、文學常識,以及與社會現(xiàn)象相關的內(nèi)容[2]。例如,《學弈》講述了兩人學習下棋的故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向?qū)W生開展科普教育,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的棋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結晶。
古文教學也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古文的語言優(yōu)美,有著一定的韻律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感知到古文的語言美、韻律美,從而提升審美能力。
二、小學語文古文教學策略
(一)開展趣味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產(chǎn)生學習行為的基礎動力來源,也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把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放在教學工作的第一位。小學生天生愛玩,對各種新鮮事物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與心理需求。鑒于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開展趣味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3]。
例如,在執(zhí)教《自相矛盾》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開展教學活動。在課前,教師從互聯(lián)網(wǎng)中下載講述自相矛盾故事的動畫。在課堂上,教師播放動畫,讓學生在觀看過程中對課文內(nèi)容產(chǎn)生較為粗淺的認識。然后,教師再帶領學生深入學習課文,并有意識地將課文內(nèi)容與動畫相結合,從而促使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產(chǎn)生更加深刻的印象。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便會被激發(fā)出來,從而在課堂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進教學游戲。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游戲,讓學生通過表演的形式再現(xiàn)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切身體驗課文內(nèi)容,從而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利用了學生對角色扮演游戲的心理需求與興趣,并將這種興趣轉(zhuǎn)移到古文學習中,從而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巧妙提問,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明代學者陳獻章曾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薄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要想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古文知識,就要帶領學生在課堂中展開充分的思考,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會在課堂中向?qū)W生提問,以此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學習狀態(tài),而學生回答教師問題的過程與其思維過程相對應。鑒于此,教師要巧妙地利用課堂提問,設置有效的問題,引領學生進行思考。
例如,在執(zhí)教《兩小兒辯日》一課時,在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向?qū)W生提出一個可以概括全文的問題:“兩小兒圍繞太陽展開了怎樣的辯論呢?”學生未學過課文,無從作答。然后,教師帶領學生閱讀課文,并翻譯文章,讓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答案,回答教師的問題。接著,教師再向?qū)W生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兩小兒之中,誰的觀點更能打動你呢?為什么?”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在課堂中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集思廣益的環(huán)境下,學生的思維被最大限度地打開。在課堂將要結束時,教師可以利用幾分鐘時間,為學生展開科普教育,講述太陽為什么在早上看起來比較大,人感受到的溫度卻比較低;太陽在中午看起來很小,卻是一天中最熱的時候。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獲取更多的知識。
(三)重視基礎教學,理解作為記憶前提
任何教學活動都離不開基礎知識的積累。古文中有大量需要學生記憶與背誦的內(nèi)容,雖然小學生的記憶力很好,但是這種枯燥乏味的內(nèi)容難免使學生對古文學習產(chǎn)生抵觸情緒,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師要通過更加合理的方式,為學生掃清文章中的理解障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文中的基礎知識,讓學生在理解的前提下進行記憶。
例如,在執(zhí)教《楊氏之子》一課時,教師要從三個方面開展教學活動。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文中的所有文字,并了解這些文字的意思,如“詣”的意思是“拜訪”,“乃”的意思是“于是”,讓學生在知道生字含義的前提下,學習相關的句子,如“孔君平以詣父”的意思是“孔君平拜訪他的父親”,“乃呼兒出”的意思是“于是呼喚兒子出來”。然后,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文中的特殊句式。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講述語法知識。否則,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會非常困難。教師可以采用更為巧妙的教學方式,把原文中語句的語序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則調(diào)整與補充,如給“為設果”補上一個“之”,變成“為之設果”;給“孔指以示兒”補上“果”,變成“孔指果以示兒”。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夠更好地認識文中的特殊句式,從而產(chǎn)生更好的學習效果。
結? 語
綜上所述,教師要想更好地開展小學古文教學工作,就要充分地認識教師教好古文與學生學好古文的目的與意義,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巧妙利用提問,發(fā)散學生思維。教師還要重視基礎教學,幫助學生積累文言知識,讓學生在理解的前提下記憶,從而提高古文教學效果,為學生今后更加深入地學習古文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李慧林.小學古文教學方法的思考[J].學周刊,2020(21):51-52.
曹秋華.部編本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探討[J].教師教育論壇,2020,33(06):40-41.
李筍.玩轉(zhuǎn)小古文:小學語文古文教學策略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12):50-52.
作者簡介:葛紅建(1983.12-),女,江蘇南通人,小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