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杰
摘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具盛名的劇本,具有深刻的悲劇特色。復雜的人物性格以及豐富完美的悲劇藝術手法,代表著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它創(chuàng)作于1599-1602年,講述了王子哈姆雷特在父親被害、叔父篡位后的孤獨與苦寂,并最終為父報仇的故事[1],《夜宴》是馮小剛根據(jù)哈姆雷特的劇情加入了中國元素改編而來的電影。《夜宴》中的男主人公無鸞和哈姆雷特有著相似的經(jīng)歷。
分析中外哈姆雷特,有助于人們從多角度了解哈姆雷特,并對中外文學有更全面的理解。
一 無鸞與哈姆雷特的共通點
1初期的赤子之心
兩部作品都講述了王子因為父王被殺害,經(jīng)過了很多轉(zhuǎn)變最終選擇向敵人復仇并同歸于盡的故事,而在兩個故事中,無論是哈姆雷特又或者是無鸞,他們在初期知曉了自己的叔父是害死了叔父的兇手后,都面臨著一種憤懣和迷茫,這與他們共同的成長環(huán)境有關。他們都是在王室中成長的,在沒有經(jīng)歷過這種變故前,所謂災難和苦痛,對于哈姆雷特和無鸞來說,都只是一種模糊的,沒有經(jīng)歷過任何切實的艱難困苦的他們,都相信著這個社會是美好的,相信著人類都是善良的。哈姆雷特在《哈姆雷特》中曾經(jīng)說過;“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yōu)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止!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莎翁認為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他的這些言辭反映了對當時沆瀣一氣的上層建筑的批判以及對逐步覺醒的人性的褒獎。
2 視死如歸的坦然
在剛經(jīng)歷變故的他們,雖然都想要逃避現(xiàn)實,但在最終結局中的他們,都選擇了在報仇的路上慷慨赴死。然而死亡并不代表所有一切的終結,正因他們不畏犧牲,選擇了在命運的歸途中坦然赴死,才造就了經(jīng)久不衰的傳奇佳話。哈姆雷特在戲劇中的結局部分的死亡,奠定了《哈姆雷特》在莎翁四大悲劇中是最具悲劇意義以及最為知名的地位。
二無鸞和哈姆雷特的不同
悉德·菲爾德在他的作品《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中,提到要構成令人滿意的人物必須具備四種特質(zhì):第一,人物具有強有力且清晰的戲劇性需求;第二,有獨特的個人觀點;第三,有一定特定的態(tài)度;第四,經(jīng)歷過某種改變或轉(zhuǎn)折[2]。
因此,根據(jù)悉德·菲爾德的理論,可以從以下的幾個方面去比較哈姆雷特和無鸞的差異性:
1在經(jīng)歷變故后的不同反應
哈姆雷特在經(jīng)歷了父親被其叔父克勞狄斯殺害后,對于復仇和取舍進行了較為深刻的思索,在克勞狄斯和波洛涅斯利用奧菲利婭去考驗哈姆雷特的時候,哈姆雷特引發(fā)了這樣的思考:“生存還是毀滅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這兩種行為中,哪一種更勇敢:在承受了命運的殘酷之箭后茍且偷生,還是挺身而出對抗世界無盡的苦難,在斗爭中結束一切[4]?”表面上看,這句話只是在思考生與死的問題,實則并不然,這句話更多層面是在探討關于取舍,是做還是不做,堅持還是放棄,如果選擇的方向是錯誤的,那么停止就意味著前進。適當?shù)乃伎伎梢灾笇袆樱沁^多的思考將會變得沒有意義,不僅會使人變得猶豫,而且還會延誤做事的最佳時機。在哈姆雷特確認了其叔父就是殺人兇手后,原本有一次可以報仇的絕佳機會,他卻因為不想讓克勞狄斯的靈魂得到上帝的救贖,以至錯失良機。說明當時的哈姆雷特并沒有更高的思想覺悟,沒有做到能夠為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去付出代價的覺悟。
從心理學上講,擔心的人們往往都是充滿著恐懼的,他們會不自覺且沒有意識放大自己失敗后的代價。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在其《論人生》一文中提到,一個害怕苦難的人,有極大概率會經(jīng)歷了他所害怕的苦難(蒙田經(jīng)驗豐富,思想開闊,寫作奔放。他的散文對莎士比亞影響很大。)丹尼爾·笛福在《魯濱遜漂流記》中也提到:對危險的恐懼比危險本身可怕一萬倍。如果讓沒有經(jīng)歷過巨大變故的哈姆雷特去選擇,那么毫無疑問,他一定會去選擇生存,從哈姆雷特的情人奧菲利婭那里可以得知,哈姆雷特在人民的傳頌中有著“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士兵的利劍,國家所矚望的一朵嬌花,時代的明鏡,人倫的雅范,舉世矚目的中心”[5]的雅譽。足以見得沒經(jīng)歷過變故前的哈姆雷特,無論從物質(zhì)基礎,又或者是精神財富,都是十分優(yōu)秀的。在剛經(jīng)歷父親被殺時的哈姆雷特十分迷惘,但是對于父親的死因有著自己的猜想,后來鬼魂的出現(xiàn)以及戲中戲去驗證了這一猜想,這反映了人的意識在逐步覺醒,同時也能反映出人文主義運動對于當時的莎翁的影響。
反觀無鸞的復仇之旅,并沒有進行過多少深刻的思考,他的復仇好像只是為了推動《夜宴》劇情的發(fā)展,又或者是受到了文婉的誘導,那一張刻畫著一個人通過吹筒下毒給另外一個熟睡的人的手帕讓無鸞看到,究竟又是何人所為?這一幕不僅推動了電影劇情的過度,還留下了懸念使得《夜宴》具有更深的戲劇性。
哈姆雷特比起無鸞更加具有強力而清晰的戲劇要求,因為哈姆雷特比起無鸞更加具有人文主義思想。他代表了那個時候英國的人文主義思想正在逐漸覺醒,因此《哈姆雷特》比起《夜宴》會更加具有深度。
2復仇過程中的差異
比較哈無二人的復仇,前者在復仇的道路中,能夠做到隱忍,為了降低敵人的警惕去裝瘋賣傻,在自己的猜想和其父鬼魂的話語中,依然能夠做到去利用計中計加以確認其叔父殺人兇手的身份,報仇雖然有所猶豫,但依舊能夠做到毅然決然,哈在報仇的過程中沒得到他人的幫助依舊能夠成功。反觀無鸞,他在整個報仇過程中都呈現(xiàn)出被動和不知變通,如果不是殷隼和文婉等人的幫助,說不定他早已被厲帝殺死。二者在報仇過程中的不同,哈在復仇的設計應與西方國家對個人英雄主義的重視密切相關,個人英雄主義是與生俱來的,這與我國所強調(diào)的革命英雄主義是不同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也與厲帝在大勢已去時飲下毒酒自盡有著極大關聯(lián)性。
結論
馮導將《哈姆雷特》的情節(jié)和任務巧妙運用到《夜宴》并加入了中國獨特的元素,使得《夜宴》獲得了同期最佳原創(chuàng)電影音樂、最佳原創(chuàng)電影歌曲、最佳美術指導的獎項,比較分析無鸞與哈姆雷特的不同,有助于我們更佳清楚了解中外哈姆雷特的不同人物形象,。我們要看到兩部作品的不同特點,把握不同的人物和題材,體會兩部作品不同的價值觀和藝術特色。
參考文獻
[1][5]莎士比亞.朱生豪譯.莎士比亞經(jīng)典全集[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2][4]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莎士比亞經(jīng)典全集[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社,2019.5.P39 P139 P146
[3]希德·菲爾德.電影劇本寫作基礎[M].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6.49.
(天津天獅學院大學本科應屆畢業(yè)生 天津市 3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