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學
摘要: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重結果,輕過程。新課程標準不僅注重其結果,更重要的是探討知識所形成的過程。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過程。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們的教學應把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到主動學習上來.我們應知道“:不好的教師傳授真理;好的教師讓學生發(fā)現(xiàn)真理。”如何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悅,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1]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改革;四化;四變
引言: 語文教學改革的先驅之一張志公先生明確指出:我們的語文教學“效率太低”,葉老對語文教學弊端的認識更是人木三分:“少、慢、差、費”。廣大在一線長期摸爬滾打的語文教師,更是被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高耗低效、事倍功半拖得形骸枯槁、面容憔悴。由此看來,語文教學改革已經刻不容緩,因此,結合本人教改之實踐,圍繞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健康發(fā)展,現(xiàn)將談一談個人的淺陋做法。
一、教學情境化,變機械學習為體驗學習
教學情境,就是教師事先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鉆研,采用圖片、攝影、音樂和文字語言等多種手段再現(xiàn)教材的情境,作用在于充分渲染 課文的氛圍或主調,盡可能給學生提供鮮明、準確、形象的感性知識,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喚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贊可夫說:“學生積極的情感,歡快的情緒,能使他們精神振奮,思維活躍,容易形成新的聯(lián)系,而消極的情緒則會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2]教學情境化,目的就是借助這種以學生的亢奮的情感體驗為核心的“教學場’’的場效應,促使學生角色轉變進入情境,在情境氛圍中體驗、感悟、領會,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興趣,加深對文章意蘊和精髓的理解,變學生的機械學習為體驗學習。如教學《春》時,先放一曲“春天在哪里”,師生同唱。師生的感情,立即被帶進了那個萬紫千紅的明媚春光。他們面帶微笑,春之來臨的那種歡欣雀躍蕩漾在臉上,流蕩在心間,他們充滿了對春天的憧憬和期待。接著在“二泉映月”的伴奏下朗讀課文,那婉轉悠揚的曲調,那抑揚頓挫的語音,和著跳動的音符,流倘著人們欣喜的激情,他們仿佛像作者一樣,從春草的勃發(fā),春花的繁盛,春風的和煦,春雨的柔媚,聞到了新春的氣息,看到了新春的活力。整個課堂立刻充滿了春天的氣息,青春的氣息。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就是要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情感,因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土壤里。只要充分激發(fā)出學生的情感,我堅信:學生的體驗感悟將代替教師冷靜的分析,師生對立的機械學習局面必將被改變。
二、教學藝術化,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
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 這“無定法”、“得法”之目的,即是要求教師進行創(chuàng)造性教學:以“知”來撫育人,以“新”來吸引人,以“情”來打動人,以“理”來信服人,以“能”來塑造人。惟其如此,你的教學才能像磁鐵一樣牢牢地粘附住你的學生??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語文教學應當追求這樣的境界:有趣、有用、有益;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藝術性的有機統(tǒng)一,水乳交融般的和諧統(tǒng)一;教師、教材、學生的三位一體。(魏風傳語)。這就是教學的藝術性。要如此,教師必須力爭努力做到:1.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直觀、風趣、幽默。教師要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和豐富個人的實踐體驗,不斷提高個人的語言修養(yǎng)。在教學中緊扣教材巧用一些俗語、俚語、歇后語、詩歌、漫畫、笑話、順口溜、典故等,作為教學語言的調味品,既可增強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感情,又能增長他們學習語言的興趣。2.教學方法要層出不窮,不斷創(chuàng)新。在教法上,每位教師都應該追求孫悟空的七十二變。語文教師應該努力當好每堂課的“導演”,力爭每堂課都有一點自己的亮色,每教一次都有一點新的突破。不斷改進創(chuàng)新是教師永葆青春的法寶。3.教學內容的處理要賦予其趣味性。常感于兒時的一位語文教師,教我們識生字:他先把生字編成歌謠,生字課變成了歌謠課,歌謠學會,生字也就學會了;湖北藝人把江總“七一”講話內容改編成歌謠、快板、順口溜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在農村廣泛宣傳,使“七一”精神深入人心。這種寓教于樂的形式,來源于教師對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性的處理。趣從思中生,味從品中來。教師通過深挖教材,教學時就會游刃有余,或引或聯(lián),由此及彼,趣味橫生。4.教學要貼近學生實際。教學所使用的語言,所教學的內容,所采用的方法,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差異、知識存儲差異,思維品質差異、習慣養(yǎng)成差異等實際。很難想象,超越學生實際的東西能鼓起他們興趣的翅膀!也就是說,教學一定要在認真分析學情的基礎上進行,這是教學藝術性的源頭活水。否則,你的教學就只能像一潭平靜的死水,永遠激不起學生心靈共鳴的火花!5.教學過程中推理一定要嚴密,條理要清晰,邏輯性要強。俗話說:“打敗邏輯的一定是邏輯”。教學中推理、 假設、論證,都要有嚴密的邏輯。這種內在的邏輯力量,是最能征服學生的心,也是最能讓學生折服的。沒有任何外在的形式能與它內在的邏輯相比,這是教學致勝的核心。若如此,我們的教學就會日臻完善,學生會更加喜歡這樣的老師?!坝H其師,信其道,樂其學”,教學效率就會得到大面積的提高,徹底改變傳統(tǒng)教學“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尷尬,真正實現(xiàn)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
三、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變疏遠學習為接近學習
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指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運用錄音、幻燈、投影、電影、電視、電腦等現(xiàn)代化的教學媒體。它能充分調動人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對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思維品質等都有積極作用。更重要的是,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對拉近學生與老師的距離,特別是拉近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距離有著巨大的作用。到現(xiàn)在,絕大多數的課堂,仍然是教師一支粉筆,學生一對耳朵,教師布置、學生完成的機械操作,師生之間的關系越來越走向對立,師生之間的距離也似乎越來越大;再說教學內容,盡管教材所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篇章,但文章所反映的時代或內容畢竟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相當的距離。要讓—個生活在幸福的21世紀的中學生去理解生活在清朝末年的孔乙己或范進,要讓一個從未遭遇過挫折失敗的學生去理解張海迪或保爾,顯然老師再多的分析講解都是不能奏效的。使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正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缺陷,它能將靜止的孤立的文本文字轉化為生動形象的畫面形象,不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也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社會自然內容都能融入生動的畫面之中,讓學生身臨其境或產生像剛剛發(fā)生一樣的感覺。這樣,就很自然地拉近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距離,變疏遠學習為接近學習。例如:教學《皇帝的新裝》時,先把該文的動畫片播放給學生看,學生對課文內容就有了較深的了解,拉近了該文與學生的距離;又如教學《狼》時,事先根據本文情節(jié)由開端到結局的發(fā)展,繪制屠戶“遇狼”、“避狼”、“御狼”、“殺狼”的投影片,然后讓學生邊觀察投影片邊學習課文,練習以第一人稱“我”復述故事。復述時,有的復述者聲音在打顫,雙腿在發(fā)抖,他們說真有“幾欲先走”的感覺。我想,這是傳統(tǒng)的翻譯或教學達不到的。通過這一設計,學生就像文中的“屠戶”,大大縮短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距離,有利于知識的內化和深化。
四、教學形式多樣化,變靜態(tài)學習為動態(tài)學習
傳統(tǒng)語文教學,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一講到底,學生端坐在下面忙忙碌碌(記筆記),一坐到底。這是一種病態(tài)的靜止的教學形式。君不見,學生的個性被壓抑,學生的思維被限制,學生的思想被扭曲!這種病態(tài)教學的必然結果就是千人一面,學生所謂的知識是教師灌裝出來的樣品,是非常凝固的。為此,必須提倡教學形式多樣化,變靜態(tài)學習為動態(tài)學習。比如:讓學生來當當老師,讓老師也來當當學生;讓學生的個人封閉學習改為小組合作學習;課堂上除了老師的講,能不能更多地來點學生的議,教室能不能搬到野外;是否可以讓學生個人組織更多的語文活動;能否設計一些像理科中的實驗一樣的語文實驗;能否考慮把秧田格式的座次變成小組學習的方陣;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凡是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有促進作用的教學形式都可以試用。例如:教學《陋室銘》和《愛蓮說》時,采用比較閱讀、分組評議的形式展開教學;教學《安塞腰鼓》與《變色龍》,采用小組競爭、量化評分的激勵教學形式;教學《人民大會堂》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時,采用讓學生當主持、導游解說的形式教學……
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了讓學生“躬行”出“真知”,教學形式豈能單一呆板?關于這一點,我想中央電視臺的很多欄目主持人的主持藝術值得我們廣大語文教師研究學習,他們那種開放的、充實的、鮮活的組織形式值得我們借鑒到課堂上來,這樣,就會真正讓學生做到動口、動手、動腦,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增加獲得知識的厚度和密度,這必將促使課堂教學由封閉走向開放,由靜態(tài)走向動態(tài),把單調靜態(tài)的聆聽接受狀態(tài)變?yōu)橐环N主動活潑的求知探索過程,變靜態(tài)學習為動態(tài)學習。
結束語:
為了追求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盡管道路漫長,但吾“仍將上下而求索”。以上四點,只是個人經驗的總結。他們好象四把鑰匙,共同在為開啟語文課堂教學神圣殿堂的大門發(fā)揮著各自的作用。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扇大門一定會被打開!
參考文獻:
[1]王國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性[A].www.baidu.com,2019
[2]張寶娟.觸動學生心靈的情感之弦——小學語文教學經驗之談[J].文理導航,2010:54
(貴州省畢節(jié)梁才學校 貴州 畢節(jié) 5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