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為貫徹新時代教學理念,探討新方法,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轉變新觀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成為學習的主角,完成新時代對學生的教學要求。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邊緣學科,由于它的單調、枯燥,學生學習很被動,但它卻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將探討在課堂教學中怎樣提高教學效果做了自己的嘗試與實踐,以期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教學方法?實踐?探究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初中階段一門基礎課程,具有很強的育人功能,在當前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核心素養(yǎng)教育成為教育的主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和發(fā)展,初中道德與法治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改革,新課改強調,讓學生作為課堂主體,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是課堂的主角,當然教師要轉變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在課堂上只能扮演組織者、引導者、傾聽者等角色。那么,怎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呢、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為此我們就此內容作為課題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四步”教學法的教學思路與設想,我們并把這種教學設想真正貫徹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
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這樣的一門邊緣學科,由于它的特殊性、知識枯燥無味、理論性較強,對于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學生確實沒有學習的欲望。因此,我認為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把目標轉向課堂,向課堂要質量,提高課堂效率,發(fā)揮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此我結合課程標準對課堂進行重新的建構,把課堂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第一步:學生自學提綱引路;第二步: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第三步:教師精講提煉總結;第四步:學以致用鞏固提升。通過這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經過自主、合作、探究、提煉、總結、鞏固、提升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完全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實現了學生主體、教師為輔的教學要求,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覺悟水平,鍛煉了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一步:學生自學、提綱引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提高課堂學習效果,我們在課前編排了新課《導學提綱》,對新課的學習要求作了詳細、具體地安排,讓學生有針對性地、有目的地、有計劃地借助于《導剛》對課本知識進行提前自學,從而讓學生對新課知識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并找出其中不解之處,并適當做好記號,便于在課堂上能更加關注,以便化解自己的學習困惑。當然我們對《導剛》作了精心的編排,經過精挑細選、反復推敲,根據課本內容布置了各種題型,有填空、選擇、分析材料解答問題等,這些內容要求學生在預習新課的基礎上課前完成,這樣既讓學生懂得合理利用時間,提高了學生的時間利用率,同時又讓學生學會了自主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當然末尾還有一份練習《鞏固提升》,這部分內容安排在第四環(huán)節(jié),要求在學習新課的基礎上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提升,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樣,讓學生慢慢學會了自學、自主學習,鍛煉了學習能力,又激發(fā)了學習熱情,最后又通過習題練習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提升,真正做到現場學習、現場鞏固,進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第二步: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我認為,這一環(huán)節(jié)是課堂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也是整節(jié)課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無形中我們的課堂教育尤為重要。為了貫徹新課改教育的理念,教師在教學中要轉變觀念,應該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將教師角色地位降下來,向學生可以進行溝通的朋友角色發(fā)展。當然,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上要扮演好主角的角色,要主動去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進一步解決問題,交流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探究更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通過課本上設計的“運用你的經驗”、“探究與分享”、“閱讀與感悟”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針對學生學習中的問題,通過生生交流、合作探究,只有讓學生自己主動進行溝通,才能直觀的發(fā)現問題所在,接著進行自主、合作、探究來解決學習中的疑惑。然后,教師再扮演好指導者的角色,針對學生的疑問教師應該耐心指導、詳細分析,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進而化解學生的困惑,這樣在課堂上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提問、樂于提問的良好學習習慣,又鍛煉了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鑒于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學校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也是加強學生思想道德行為規(guī)范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前沿。因此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的知識傳授者,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學生如何做人,傳授學生一些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但要關注自己的學習情況,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根據課本學到的知識去比對自己、衡量自己,進而進一步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完善自己的做人準則。當然,老師要創(chuàng)設一些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的情境,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我們的課堂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要善于做一個傾聽者,去了解學生、傾聽學生的聲音,當學生出現一些異常情況時,要走近學生、主動與學生進行交談,為學生出謀劃策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將道德與法律教育內涵真正地滲透到教育教學中。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真正在課堂上鍛煉、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覺悟和為人處世原則,完全達到既教給學生知識又教會學生做人的結果。
第三步:教師精講,提煉總結,提高學生知識學習的廣度和寬度。
當然,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地位也是不可忽視的,特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畢竟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對所學的知識在網格上的構建似乎不是很在行,這時需要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講解、總結,才能完成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在完成本課知識內容講授的基礎上,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還僅僅停留在簡單的、分散的知識點上,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尚未理清,還不能形成系統的網絡知識結構。因此,這時教師必須呈現本課的網絡知識結構思維導圖,把本課所有的知識內容濃縮在導圖中,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本課知識內容的系統性、完整性,接著先讓學生圍繞導圖對本課知識進行概括、總結,接著,教師根據學生遺漏之處進行補充說明,再進行適當地講解、分析、提煉、總結、深化,梳理本課知識體系以及所有知識內容的內在聯系,明白框題、目題內容之間以及目題之后延伸出來的內容與框題的內在聯系。實現了知識內容由原先的分散、碎片化到現在的系統、完整,真正做到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全面的遷移、升華,從而讓學生真真切切、實實在在地掌握了本課的知識內容,真正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看圖分析能力、概括、總結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學會用導圖來囊括知識的學習要求。
第四步:學以致用,鞏固提升,實現現學現用,鞏固新知。
課堂教學的效果如何,不但要看課堂的教學氣氛、學生的活躍程度如何,還要看學生的聽課結果,理解、掌握的情況,更重要的是學生如何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對于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它的知識單調、枯燥、晦澀難懂,僅僅靠背誦是不夠的,背前面忘記后面,才記住后面的知識又把前面的內容搞糊涂了,關鍵是弄懂、理解、領會、運用,這才是教學的宗旨。為此,我們在 教學中要通過適當的練習來檢驗教學成果。因此,我們在《預習導剛》中又專門挑選了有一定質量的、又似乎有些拔高的練習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讓學生現場完成,當堂核對,從學生的完成結果情況我們可以發(fā)現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效果,大致把握學生對新知的掌握程度,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困惑以及一些未解之處,從中找出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更好地調整教學計劃、教學內容,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學工作,也會對自己的備課工作帶來了明確的方向,更清楚地明白我們在教學中要解決的問題,從而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效性,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
俗話說:學有法,教無定法。當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新的教學理念層出不窮,教學方法的不斷更新、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新穎性不斷涌現,而且逐步滲透到課堂教學中,運用到廣泛的教學實踐中,教學方法的改進、更迭已經是時代不可阻擋的潮流,對于這樣的一門時代性、實踐性、社會性非常明顯的學科,它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走在時代的最前沿,去探尋、捕捉、實踐最能反映當代聲音、體現時代氣息、喚醒民眾靈魂的教學方法去教育、引導、點燃學生心中的靈魂,使這門學科真正成為引領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有力武器,完成我們教育的使命。
參考文獻:
1.《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方法淺談》熊坤;
2.《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策略研究》
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qū)城關中學?潘自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