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為教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但是,在現(xiàn)有信息技術條件下,一些語文教學因教育理念和應用上存在問題,與信息技術結合的效用不高,很值得反思。要想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效用,使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達到深度融合,教師需要準確把握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標的并善于運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
中圖分類號:G43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12-0087-02
引? 言
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得到了普及和運用,且正在向“信息化教育2.0”邁進。信息技術無疑是為教育教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也使教育水平整體上有了質的變化[1]。但是,我們也應看到,當前一些教師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并不理想。因而,很有必要對教學的信息化進行研究、反思,從而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層次融合,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發(fā)展。
一、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存在的問題
(一)對深度融合標準理解的問題
我們的教育是為了學生成長。信息技術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并不是用得多、全,就是深度融合。真正的深度融合,應以學生發(fā)展為標的,即學生簡單認知為淺,學生會學、能用為深。深度融合就是要用信息技術使學生素養(yǎng)培養(yǎng)更高效。
當前,一些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時不分場合、不分目標,不管是多媒體、電腦、平板,還是智能白板、網(wǎng)絡、手機都用上了。但不管用了多少設備,無非就是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如果僅僅用屏幕替代黑板、用鼠標替代粉筆,其本質與原先的“灌輸式”教學并沒有區(qū)別,只不過用信息技術對知識進行了簡單呈現(xiàn),這絕不能算是深度融合。
(二)深度融合操作實踐上的問題
最早,信息技術非常簡單,就是多媒體加筆記本電腦。在這種條件下,信息技術完全由教師掌握和使用。但現(xiàn)在不同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電子白板、智慧課堂系統(tǒng)、網(wǎng)絡等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到教育教學中,且學生家庭也基本實現(xiàn)了信息化。如果教師仍獨用信息技術,這顯然是與時代發(fā)展脫節(jié)的。更主要的是,當下的教育理念是以生為本,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一切教育活動都應以服務于學生的學為核心。因此,教師也應讓學生合理使用信息技術,使之服務于師生雙方。但實際上,不少教師仍然視信息技術為自己的專屬工具。
二、深度融合教學實踐策略
(一)用信息技術支持學生自主學習
素養(yǎng)培養(yǎng)與知識傳授的最主要區(qū)別在于,知識大多是外源性的,由教師向學生傳遞即可,而素養(yǎng)是內(nèi)源性的,必須由學生自我構建[2]。因而,在以生為本理念下,教師就應以學生的學為中心來組織教學活動。但在沒有信息技術或是教師獨占信息技術資源時,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受到制約的。
例如,在教學《賣油翁》一文時,教師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讓學生在家先預習。開篇,學生就遇到了一個小問題——“陳康肅公”,而課本上的解釋很簡單,即“陳堯咨,字嘉謨,謚號康肅……”。那么,“字”“謚號”是什么?在沒有信息技術時,學生就需到圖書館去查(基本上,學生就會放棄),而利用網(wǎng)絡,只需一分鐘就可得到解答。教師如果之前已預測到學生會對這個知識點有興趣,就可制作微課給學生解釋。怎么把微課給學生呢?教師用網(wǎng)絡、終端設備和電子平臺即可。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術為師生提供了自主學習所需的查找、獲取、整理及分享資源的平臺。
(二)用信息技術有效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
素養(yǎng)是個比較寬的概念,包括探究能力、思維品質、精神素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等。不同的素養(yǎng)需要通過不同的方法、途徑來培養(yǎng)。例如,前面所提到的,讓學生在家預習,就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過程[3]。但有些素養(yǎng)培養(yǎng),采用學生獨立探究的方式就不太容易實現(xiàn),如合作能力。如果不用信息技術,學生就只能在課堂上以小組探討、交流的形式鍛煉合作能力。但由于課堂受時間、條件所限,一些比較難、相對復雜的合作就不能實施。例如,九年級下冊“活動·探究”單元,要讓學生合作完成對戲劇的了解、選劇改編、排練、表演、評議。資源獲取、選劇編劇、排練都不適宜在課上組織。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各小組學生利用網(wǎng)絡平臺建立微信群或QQ群。這樣,學生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完成資源的收集、分享、商議、排練等環(huán)節(jié)的合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合作能力、團隊意識、探究能力、實踐能力等素養(yǎng)都能得到有效培養(yǎng)。
(三)用信息技術支撐學生有效拓展
以生為本,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自學,還要滿足學生的個體意愿和需求,也就是常說的個性化學習。例如,“戲劇探究”單元,教師在課上為了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可在分析劇本時讓學生自由發(fā)言,使其表達對人物、劇情的獨特理解。但在這個單元最后,有個“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學生去研究中國傳統(tǒng)戲曲文化。那么,由于我國戲曲的多樣性,學生的探究不可能統(tǒng)一。教師不能強制讓學生去研究京劇,而應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獨立探究。對此,教師就可以建議學生在家利用網(wǎng)絡遵循自己的意愿研究一兩種戲曲。因為研究戲曲往往需要大量的圖片、視頻資料,為了便于學生共享資源、匯報成果,教師應為學生建一個資源共享平臺,讓學生將資源和學習成果在平臺上展示。而如果沒有這個平臺,教師就很難在課堂上展示、評價這些龐大、復雜、多元化的資源。
(四)用信息技術合理輔助指導學生
我們常說:“教是為了不教?!边@句話沒有錯,完全與素養(yǎng)教育、以生為本的理念相吻合。但其有個前提,就是要先有“教”。特別是初中生,由于他們的學習能力、學識水平有限,即便有信息技術支持,還是不能脫離教師的輔助。那么,教師可以應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哪些幫助、怎樣幫助呢?
第一,對教學重點、難點進行指導。例如,《鄧稼先》一課的深層目標是感悟鄧稼先的氣質、品格。在學生合作探討時,筆者發(fā)現(xiàn)他們不知如何下手。于是,筆者用多媒體舉例:文中有直接評價語,如“他真誠坦白、從不驕人。他沒有小心眼兒”。筆者把“真誠坦白、從不驕人、沒有小心眼兒”用顏色圈注,然后對這些標注字眼進行歸納。由此,學生了解了鄧稼先的品格。最后,筆者說道:“這樣的句子在文章中還有不少,請大家把它們找出來。”學生看著屏幕,明確了探討方向和方法。
第二,構建情境,導引情感。初中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經(jīng)歷較少,而這是其理解文本的一個短板。這個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很難,所以教師應予以必要的幫助。例如,在學習《老山界》一課時,由于沒有經(jīng)歷過那個年月,學生很難通過聯(lián)想體會紅軍翻越老山界的難,自然就不能領悟紅軍精神。針對這點,筆者從網(wǎng)上找到了老山界的照片,又從電視劇《長征》中截取了一些相關鏡頭剪輯成小短片,在課上給學生播放。筆者通過視頻構建了一個與課文相呼應的情境,幫助學生從直觀角度理解文章。
結? 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工具。提升教學質效的關鍵不是技術,而是教師的運用理念和能力。當前,之所以一些利用信息技術的教學質量不如預期,原因是教師沒有對準為學生發(fā)展服務這個目標,所以為用而用和運用不當?shù)膯栴}客觀存在。這使信息技術與教學結合處于淺表,不能達到深度融合。針對這個問題,教師首先要建立以生為本的理念,然后根據(jù)學生發(fā)展需求去挖掘信息技術的功能并合理使用,從而使教學與信息技術達到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吳亞男.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思考[J].福建電腦,2021,37(02):180-181.
李穎偉.整合視野下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探索[J].學周刊,2017(10):162-163.
趙軍保.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探索[J].讀寫算,2020(16):12.
作者簡介:朱冬英(1978.9-),女,福建建甌人, 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