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瀚
小的時候很多長輩都夸我是個好孩子,人實在,學習好,做事認真負責。他們哪里知道,其實我做過很多錯事,委實配不上“好孩子”這個評價。
●我曾經(jīng)偷過東西
那年上小學四年級,鄰居家孩子眉飛色舞地向我吹噓說,他不用鑰匙都能開自家門。我說不信,他便認認真真地向我演示了一遍,突然我腦子里就冒出了壞主意。趁著鄰居家沒人,我小心翼翼地摸了進去,偷了20元錢,動作干凈利落,做得天衣無縫,沒有人發(fā)覺。20元錢對于20世紀90年代生活在農(nóng)村的孩子而言,無疑是一筆巨款,可以買很多零食,但是我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做錯事的負罪感緊緊跟隨著我,一連好多天,我心里惴惴不安,擔心事情敗露。
鄰居家丟了20元錢的事很快傳到了母親的耳朵里,母親嚴肅地問我:“你那20元錢是不是從鄰居家拿的?”我有些不安地囁嚅道:“撿的。”母親沒有再繼續(xù)追問,只是嚴肅地告誡我千萬別偷東西。我松了口氣。后來每當我有壞想法的時候,總能想起那次偷東西之后的惴惴不安和母親嚴肅的質(zhì)問。
或許母親已經(jīng)察覺出了事情有些蹊蹺,但是沒有繼續(xù)“拷問”我,而是選擇給我內(nèi)疚的心靈留下了一絲空間,讓我能夠秉持著自由意志反省自我,而并不是懾服于某種外在的壓力去反省自己。
●一直都不太有禮貌
讀初三那年,我成績不錯,很幸運地分到了“快班”。教我思想品德的,依然是分班之前的那位胖嘟嘟的女老師。由于思想品德成績不太好,老師叫我去辦公室談話。當時的我還是一個特別害羞的小男孩,不知道辦公室在哪,也不敢問別的同學,怕被笑話,可是又不能不去。無奈之下,我想到了一個笨辦法,下了課便一路“尾隨”著老師往辦公室走,不敢跟得太緊,怕被老師發(fā)覺;又不敢離得太遠,擔心跟丟。于是我不緊不慢跟著老師走了一段,突然發(fā)現(xiàn)老師沒有回辦公室,而是去了廁所。我一下子傻了眼,在廁所外邊來回踱步,焦急等待,心里琢磨:如果老師看到我在廁所旁邊等她,豈不是很尷尬?但是假如我不去辦公室,老師又會批評我。思前想后,沒能找到一個妥善的解決辦法。上課鈴聲猝然響起,于是我猶猶豫豫地返回了教室。后來上思想品德課便受到了老師不點名的批評。
我不止“無視”過老師的指示,還“戲弄”過老師。學校的生活非常單調(diào)乏味,些許成年人覺得很平常的事情都能在學生中引起很大的轟動。讀高二的時候,有一次英語老師帶著自己的孩子來到學校,同學們好像遇到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一傳十,十傳百,興高采烈地議論。放學后,英語老師領(lǐng)著自家孩子步履匆匆地離開教室,朝教學樓一側(cè)的樓梯走去。我和班上的同學躲在樓道的另一側(cè)偷偷地看。突然我腦子里又蹦出一個鬼點子,大喊一聲“老師好”,然后迅速沖進了教室。英語老師和她家孩子,一臉錯愕地回頭看向樓道這邊。同學吃了一驚,羞紅了臉頰,手足無措地逃回教室??粗瑢W狼狽的樣子,我忍不住哈哈大笑。
很慶幸,也很感激兩位老師沒有因為我不禮貌、愛惡作劇找我談話,甚至“上綱上線”,找我的家長,而是選擇原諒一個孩子的天真無邪。某些時候只有犯錯,才會有更深刻的領(lǐng)悟。于我而言,這兩件事情也促使我這個晚熟的孩子在很多年之后依然會反省自己人際交往能力方面的缺陷。
●關(guān)鍵的人生抉擇,總是很任性
填高考志愿的前一天,我在同學家里住。由于預(yù)估分比較低,達不到二本線,按照父母的要求,我在大專志愿那一欄填報省內(nèi)某個就業(yè)情況比較好的學校,二本B一欄也填報該學校。而剩下的志愿欄我擅作主張,一個都沒填。
同學勸我填上。我有些不屑:“反正考不上,填了干嗎?”“萬一考上了呢?至少把二本A那欄填上!”同學提醒我。我拗不過,便隨意填報了一個學校,隨意選了一個專業(yè)。
高考成績出來之后,我傻了眼。雖然超出了二本線,但是我卻選擇了一個自己根本不了解的專業(yè),而且還沒跟父母商量。家中條件不太好,爸媽本希望我能考取一個容易就業(yè)的專業(yè),找一份待遇高的工作,我卻選了一個農(nóng)業(yè)類的專業(yè)。當母親知道我隨意填報專業(yè)而且還被錄取的時候,驚得一屁股坐到炕上,又急又惱地批評了我一頓。對父母而言,改善家中經(jīng)濟條件的希望基本上已經(jīng)破滅了。
三年之后,我又讓父母操心了。在得知我決定考研之后,母親給我打來電話,語重心長地告訴我:“要趕緊工作,賺錢娶媳婦兒,家里實在幫不了多大忙,一切要靠你自己!”母親聲音有些哽咽?;蛟S在她老人家心里,這個孩子真的太不讓人省心了,看起來挺實在,挺穩(wěn)重,偏偏在關(guān)鍵的人生抉擇上,總愛任性一把。母親為了看懂這個漸漸長大卻越來越陌生的孩子,甚至還專門找人測過八字。后來我仍然執(zhí)著地選擇了讀研,母親雖然有些無奈,但沒有阻攔,她明白兒子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
●教育的可能源于自由
曾經(jīng)我任性地選了一個不喜歡的專業(yè),后來才明白興趣非常重要。上大學以后我堅持課外閱讀,讀有趣的書,讀對精神有益的書,讀有實用功效的書,“把書讀到了骨子里”,方沉淀了如今理想主義的精神底色。深入的人文閱讀也讓我明白,只有認真地審視過自己,才能真正讓這一生過得充實而無悔。大學畢業(yè)之后,我開始學著制訂人生規(guī)劃,選擇跨學科考研,研究生畢業(yè)之后又選擇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發(fā)展?;蛟S別人覺得匪夷所思,但是一切都在我的規(guī)劃之中。雖然年過而立,仍然一無所有,但是我相信,只要不放棄追求人生理想,未來一定會更好!
回首自己的成長歷程,父母和老師對我照顧頗多,我非常感激,其實我最想感謝的是學校和家庭給了我自由。在我讀書的時候,學校還沒有推行嚴苛的量化考核制度,學校會給學生犯錯的自由,學生有充分的“試錯成長”的空間。假如我在如今奉行精細化管理的學校求學,很有可能會因為骨子里的桀驁不馴違紀,說不準還會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簽。父母也沒有對我提出過高的要求,愿意耐心地等我成長,準許我選擇自己的人生。
喬木本可遮天蔽日,種在花盆里卻只能掩映庭院;蒼鷹本可翱翔于天際,關(guān)到鳥籠里只能成為玩物;大河本可怒瀉奔流,建水壩阻遏只會淹滯停留。教育之所以有萬般可能,首先在于每個生命體是自由的,可以自由發(fā)展。教育者應(yīng)該因勢利導(dǎo),成全孩子的先天稟賦,而不是把孩子塑造成自己喜歡的模樣?,F(xiàn)在的孩子非常缺乏自由,很多學校奉行精細化管理,管理無死角,考核過于嚴苛;很多家長功利心太重,控制欲太強,已然侵犯了孩子的自由,擠壓了孩子的成長空間。如果管控過多,燦爛的生命之花,甚至會過早萎蔫。
朱永新教授發(fā)起的新教育實驗認為,教育在于管與不管之間,是一份守望。守望并非放任自流,什么都不管,更不是什么都管,把成年人種種不合理的要求、期望以及設(shè)定強加給孩子,而是保證孩子能有自由成長的空間。每一個孩子都有不一樣的稟賦,只有給他們自由,他們才有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愿每一個教育者都能尊重孩子,如果愛他們,請給他們自由。唯有自由,才能真正讓他們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