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摘要:隨著新時代背景下的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素質教育越來越強調學生在課堂中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掌握學習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知識水平提高的同時提升整體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展開閱讀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文字中學習知識、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得到良好的文學熏陶。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一些開展有效閱讀教學的策略,供廣大教師參考選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能力;提高
前言:
語文閱讀是中學語文的重中之重,不僅包含著語文基礎知識,更蘊含了無窮的文學魅力。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著眼于在課堂上完成基本教學任務,授課節(jié)奏拖沓,教學效果不佳,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與閱讀能力。為了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方法,探究初中語文教材的特點,尋求開展教學的有效方法。那么,教師應當如何展開有效閱讀教學呢?
一、豐富教學方法,提升學生閱讀興趣
(一)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實際情境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來源。想要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具備閱讀技巧,首當其沖的是需要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愿意自主對文本內容進行品讀和體會。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閱讀的教學通過兩種方式展開:在早自習中布置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背誦指定內容;在課堂中由教師帶領學生逐字逐句對文章“重點內容”進行探究,分析其文學手法、寫作特點、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這兩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把閱讀與背誦聽講劃等號,在早自習中為了背誦任務盲目重復,在課堂中著重記筆記,沒有投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無法帶入情感,體會文章蘊含的深意,還容易讓學生形成思維定勢,陷入模板化閱讀的困境。
展開有效閱讀教學,教師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基于教材以及課文內容,挖掘生活中的可用素材,并利用多媒體設備,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更容易投入。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作者的生平、文章背景、文章描寫的主題等,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提起興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配樂,讓學生更迅速地進入情境;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展示影視化片段等課外知識,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學生閱讀興趣的提升。
(二)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豐富教學方法
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采用“一對多”形式,教師作為課堂的“領導者”,照本宣科,掌控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然而,新課改提出,學生應當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以積極的態(tài)度創(chuàng)新改革,在課堂中引入多種的閱讀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閱讀、自主閱讀,在多種新穎的教學形式下提升閱讀能力。
例如,在學習《智取生辰綱》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獨自閱讀課文,查找資料掃除課文中的生字詞障礙,對拗口的語言進行理解和翻譯。接著,教師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朗讀課文。在扮演角色朗讀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模仿人物可能出現(xiàn)的語音語調。共同探究文章中出現(xiàn)的人物各自的性格特點,理清故事的脈絡。小組朗讀結束后,教師可以挑選小組成員進行表演,帶領全班學生共同參與,在不同形式的閱讀中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思考體會。
但是,教師應當明確,豐富多樣的閱讀活動只是一種提升學生閱讀興趣、加強教學效果的手段,并不是課堂的全部。教師要時刻把控教學進度和課堂效率,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并提升閱讀能力,掌握知識的核心內容,提升學習效果,但不能過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教學的本質。在小組活動時,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表現(xiàn),保證討論的話題始終集中在課內。
二、注重傳授閱讀方法,提升學生閱讀水平
教師應意識到,教師是學生學習道路中的指引者,為他們指明方向、提供必要的幫助。尤其對于語文閱讀的學習,具有強烈的主體作用,只有學生真正有所思考和體會、對作者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掌握了閱讀方法,才能算讀懂了文章、學會了閱讀。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探索、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具備獨立品鑒閱讀的能力。只有學生真正掌握閱讀方法,才能夠學以致用。
教師也要注重,閱讀教學離不開長久的文學熏陶和積累。除了在課堂上進行語文閱讀教學、利用閱讀題展開訓練,在課外,教師也要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針對自己感興趣的作品題材或作者,盡可能閱讀相關文學著作,收集好詞好句、寫下閱讀感悟,積累更多文學知識、提升個人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
三、尊重學生個人喜好,注重因材施教
學生是獨特的人。當代教育提倡尊重學生的思想與個人喜好,注重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對于語文閱讀而言更是如此。學生的主觀感受和能力是學生文學閱讀的基礎,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基礎不一樣,能夠完成的學習任務、達到的閱讀水平也存在差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明確,閱讀教學的目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收獲、有所提升,都能夠根據(jù)自己的想法對作品展開合理的閱讀。因此,教師不可以對所有學生提出同樣的教學要求,讓所有學生按照“標準答案”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是要尊重學生的個人喜好的差異性,合理開展分層教學。
例如,在《沁園春·雪》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所有的內容合理分配,設置最基礎的教學內容、稍微有提升性的、具有探索開創(chuàng)性的知識部分,每一部分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在課堂教學中可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調用。對于理解能力不強、閱讀興趣不高的學生,本節(jié)課需要學生掌握課文的生字詞、體會思想感情,達到基本課業(yè)目標即可;對于喜愛文學、具有良好閱讀能力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背景與毛澤東生平進行體會,在課后收集更多毛澤東的作品更進一步的閱讀和學習。
總結: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養(yǎng)成終生閱讀習慣的重要渠道。在時代的不斷發(fā)展下,具備良好的文學閱讀和審美能力是當代人才必需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應當把握初中語文的特點,結合上述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合理運用,讓每位學生都感受到文字的美妙,有效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和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劼,嚴瑞.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6(8):73-74.
[2]熱汗古麗·慶鐵克.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J].語文課內外,2020,(15):21.
四川省資陽市樂至中學(四川 資陽 64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