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橋
腎病是比較多見的,常常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困擾,危害人們的健康,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因此,及時給予治療就很重要。這里就帶大家來看看中醫(yī)是如何辨證治療腎病的。
據(jù)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在我國慢性腎病的患病率達到了10.8%,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shù)字,每十個人之中就有一個人患有慢性腎病。且腎病具有一定的隱匿性,我們難以及時發(fā)現(xiàn),所以將腎病稱為隱匿的殺手。
一、中醫(yī)腎臟治療原則
腎臟是一個重要器官,西醫(yī)認知里指出,腎臟是對體內廢棄物進行排泄,促進新陳代謝,讓體內的電解質趨于穩(wěn)定,并保持平衡。中醫(yī)認為,腎不不僅僅理解成單一的臟器,它是一個系統(tǒng),包含了許多的人體功能,也就是說,在治療過程中,需要站在整體角度上進行論治,治療應堅持標本兼職,重視扶正,重視陰陽調節(jié),同時要注意其他臟腑情況,結合起來進行辯證治療。其治療過程中,需堅持以下原則:
1.標本兼顧
快速治療,是對疾病表象的治療;治療緩慢,能夠對其根本進行治療。腎病中虛證相對多見,虛可致實,形成虛實均有的情況,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既要治療其表象,又要治療其根本,達到標本兼顧的效果。例如部分患者小便不利,有腎病水腫等情況,其大多是因為腎不主水,脾功能減弱,導致水濕潴留,影響到皮膚表面,最終形成水腫。水腫、小便不利等屬于本虛標實情況,需要采用標本兼顧的方法進行治療,既要進行益腎健肺,同時還要給予利水消腫。在治療期間,若發(fā)現(xiàn)病人的標重于本,那么其治療應偏向于治療標,例如因為外邪的侵襲,進而出現(xiàn)咳嗽、惡風、發(fā)熱等癥狀,通過調水難以在較短時間內達到緩解這些癥狀的效果,標急于本,故治療時應側重于標。當外邪消除后,其治療就應側重于本。
2.扶正為主
中醫(yī)認為,腎臟中藏有精氣,精氣處于滿溢狀態(tài),則正氣十足,體內的各個臟腑的功能就運行正常,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擾。反過來,若精氣處于缺乏狀態(tài),那么正氣也就相對欠缺,對外邪的抵抗能力就會下降,因此中醫(yī)有“精氣奪則虛”的說法。對于腎氣來說,虛證相對較多,對其進行治療時,應以扶正為主。當然了,部分情況也需要重視祛邪,例如尿毒癥,大多是因為脾腎功能減弱,濕濁毒邪壅滯而引起的,在治療過程中,不僅要重視扶正,同時還要注重祛邪。
3.注意陰陽盛衰
重視陰陽也是中醫(yī)治療的一個原則。在腎的陰陽方面,若發(fā)現(xiàn)陰虛,則應當重視腎陰的滋補,若出現(xiàn)陽摔,則應重視腎陽的溫補。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對于腎陰虛的,不能單一的對腎陰進行滋補,需要留意腎陽的不足;對于腎陽虛的,在進行腎陽溫補的同時,也要注意腎陰的缺乏。
此外,部分腎病會出現(xiàn)腎陰有余情況,也有腎陰過盛情況,在進行治療時,需要注意逐寒和瀉熱藥物的使用,不要操之過甚,必須要控制好度。瀉熱切忌逐寒過甚,否則易致傷胃伐陽,這些在治療過程中對用藥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原則。
4.考慮其他腎臟情況實施辨證論治
腎病還會對其他臟腑產生影響,反過來,其他臟腑也可能對腎臟產生影響,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當考慮其他腎臟情況,再進行辯證論治。例如,腎臟中藏有的精氣處于虧欠狀態(tài),則難以對肝血進行滋養(yǎng),反過來,肝血的缺乏也可能使得腎臟出現(xiàn)精氣虧虛狀態(tài),他們之間是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腎陽虧虛,則會引起脾陽欠缺,運化水谷能力減弱,其內部會出現(xiàn)濕濁聚集情況,進而使得脾陰寒有余,會對腎陽產生不利影響。故在具體用藥時,填補腎精常常結合滋養(yǎng)肝血一起運用,溫補腎陽常常結合健脾助運,否則不能取得預期療效。
五臟之間是存在著一定聯(lián)系的,他們相互影響,相互克制,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需要考慮到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因素,五臟與五行相生相克,金水相生,滋水涵木,培土制水等,綜合考慮各臟情況進行治療。
二、中醫(yī)治療腎病的方法
對于腎病來說,中醫(yī)常用的治療方法有解表法、利尿法、理氣法、活血化瘀法,這里對各類方法作了簡要介紹。
1.解表法
部分腎病患者水腫現(xiàn)象較為嚴重,腰部以上出現(xiàn)浮腫現(xiàn)象,又或者存在外邪侵襲,存在表癥時,這可以采用解表法進行治療,可在醫(yī)生的指導下使用防風、蘇葉、麻黃、浮萍等藥物。
2.利尿法
部分患者小便量少,且伴有水腫情況,在對其進行治療時,可考慮利尿法,其常用藥物有豬苓、澤瀉、車前子、半邊蓮等,方如四苓散。此法表里寒熱、虛實均可應用,但應根據(jù)辨證,配合其他治法,如陽虛者予以溫陽,陰虛者予以滋陰,氣虛者結合補氣,血瘀者結合活血。
3.理氣法
有些腎病患者是因為脾氣不適導致的,因此也可通過理氣的方法治療, 這種方法用于水腫、脘腹脹滿者,因氣行則水行,可協(xié)助行氣利尿,藥如木香、陳皮、大腹皮等,治水腫病常與溫陽藥、利尿藥同用,如實脾飲。
4.活血化瘀法
活血化瘀也是中醫(yī)治療腎病的常用方法,這種方法用于腎臟病有淤血內阻者,藥如丹參、益母草、桃仁、紅花、川穹等,常與其他治法合用,處方如桃紅四物湯、益腎湯等。
三、腎病的調理
1.腎病患者在飲食方面的調理。腎病患者除了進行藥物方面的治療,在生活中的保健對疾病的康復同樣有很重要的作用。在飲食上,對于處在急性期的患者飲食要清淡,食物類型要以低脂肪、低食鹽、低蛋白、低熱量為主。食物中患者獲取的熱量應該由碳水化物來提供,因此提倡高糖飲食。急性期過后,患者小便量增加,無尿毒癥表現(xiàn)的患者此時可以增加蛋白質含量,吃一些瘦肉、魚類、雞蛋等食物。在腎病期,患者會出現(xiàn)浮腫、少尿、食欲下降等癥狀,此時飲食依舊要以清淡為主,等到小便增大、食欲恢復正常以后患者可以補充一些蛋白質,多吃一些含蛋白質食物。對于腎病晚期的腎功能減退的患者,蛋白質代謝產物排泄較困難,血液中非蛋白氮含量較高,此時要限制食物動物蛋白的攝入同時禁食豆類、豆制品等植物蛋白。腎病患者飲食中還應該注意避免酸性太強的食物,減少使用醋等酸性調味品,多食用堿性食物。日常生活中素食一般多為堿性,可以多吃一些新鮮的水果、蔬菜。
2.腎病患者在飲水方面的調理。飲水量需要根據(jù)患者個人的排尿量以及水腫情況來確定。如果患者水腫情況明顯,排尿量較少的情況下,患者要盡量少飲水,口渴時可以使用冰塊等來濕潤咽喉,代替大量飲水。當患者水腫輕微,排尿量較多時可以適量增加飲水量。一般來講,成年腎病患者給予的飲水量(包含食物中的水分)應該控制在800ml~1200ml之間,根據(jù)患者水腫情況、排尿情況增減水量。急性腎炎患者水腫嚴重時提倡無鹽飲食,即使水腫情況不明顯也不要限制食鹽攝入,每日攝入的食鹽量應該不超過2g。如果在飲食過程中患者感覺無鹽無味可以使用無鹽分的醬油進行適當調味,且不能因為感覺無味就增加食鹽量。
(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中醫(yī)醫(yī)院 四川威遠 64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