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蓉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十分值得借鑒與研究的?,F今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需打破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固化思維,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以一種更加貼近生活、帶有趣味性的方式進行學習。
一、生活教育理論的主要內容與價值
生活教育理論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比齻€方面,除了在課堂學習知識之外,還需要積極鼓勵學生走出教室,從日常生活和身邊周遭的人與事物中去學習、認知、思考、成長。不能讓教育與實際生活、社會脫節(jié),而是要通過實踐將課堂知識與生活閱歷整合到一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從而能夠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
二、課堂教學出現的問題
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飛速發(fā)展,教育模式也不斷地發(fā)生轉變與革新,目前,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仍舊有著一些弊端與不足。作為教師,可以充分借鑒與吸納生活教育理論的精髓,把握低年級學生的性格特點,完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以此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一)注重應試成績,忽視實踐能力培養(yǎng)
語文作為一門極其關鍵的文化課,向來受到家長與教師的重視,他們的關注點往往都放在了學生每一次的考試成績與平時作業(yè)上,而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生活實踐能力則往往被忽略。語言來源于生活,作為一門語言類文化學科,語文教學內容需要緊跟教學大綱,但不能與生活脫節(jié)。
(二)教師主導課堂,缺乏師生互動交流
傳統(tǒng)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擔任的是主導角色,學生在課堂上的一切都是由教師指引,師生互動大多停留在簡單的問答環(huán)節(jié),而缺乏真正意義上的互動交流,學生只需仔細聆聽老師的教課內容,及時完成作業(yè)就可以了。當學生遇到了難消化的知識點或問題,因為這種師生之間的距離感,并不會及時尋求教師的幫助。
(三)機械性反復記憶,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缺失
目前的語文教學內容大多是圍繞課本與考試范圍而展開的,教學模式隨著應試成績走,對一些選讀課文教師甚至會選擇忽略。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自主思考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則幾乎完全被忽略。教育模式僵化刻板,學生在課堂上也感受不到真正的樂趣與滿足感,只能跟著老師的教學計劃走,缺失了自主學習與思考的能力,只會死讀書和死記硬背,將大量時間花費在了重復抄寫、背誦、記憶上。
三、生活教育理論在課堂上的應用策略
(一)教學聯系日常生活,打造“活”的課堂
“生活即教育”,語文離不開人們的日常生活,生活中也離不開語言的應用。教師可以聯系課本教學內容,將所要教授的知識點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到一起,摒棄死讀書,把學生更好地帶入課堂學習中,利用生活與語文的密切關聯幫助學生有效提升學習質量,深化課本知識理解力。還可以用便于學生理解且其熟悉的教學方式,帶動整體課堂氛圍。日常生活中所見所聞也能給學生帶來思考與啟發(fā),教育離不開生活,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義。
比如,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找春天》這一課,文章用優(yōu)美活潑的文字呼喚孩子們尋找春天的蹤跡。教師可以帶領班級學生走出教室,走到陽光下,尋找當前季節(jié)的特點與美麗之處,進行命題寫作。當學生有了身臨其境的感受與體驗,就能寫出更加真實、富有情感的優(yōu)秀文章,而不是憑空想象、虛構。這樣做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語文教學氛圍,讓每個學生能夠在學習完課文之后有一個自己觀察、思考和運用的機會,而不是照本宣科、死記硬背。
(二)引導學生參加實踐活動,提升運用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要求學生能夠掌握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生活教育理論提出要“教學做合一”,將課堂知識點與實踐運用相結合,相輔相成,共同推動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避免死讀書、讀死書,使得學生在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加強實踐能力、生活能力、理解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自主思考能力。
比如三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聲音》這一課,教師可以積極鼓勵學生用錄音、記錄、擬聲模仿等方式表現周遭環(huán)境中的聲音,在課堂上用小游戲形式讓其他學生猜一猜、想一想這是什么聲音,并且嘗試活學活用,用代表不同聲音的象聲詞進行簡單造句。這樣能使得學生既在快樂中學習,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與樂趣,又聯系課文內容鍛煉了文字表達能力、觀察能力與創(chuàng)造力。教師要從旁輔導,指引學生后續(xù)的學習與鞏固,積極推動學生多加實踐,將知識完整消化,從而提升其整體文學素養(yǎng)與文字運用能力。
(三)以社會為學校開展活動,增加學生生活閱歷
社會即學校,課堂上的教育不能脫離實際社會生活,也不能僅僅停留在課本與教材上。教師對學生開展語文教學時應將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緊密聯系在一起,構成一個全方位的健康教育環(huán)境,幫助學生走進社會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并從中體會到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使得學生從參與活動中獲得一種滿足感與成就感,提升自身能力。
舉例說明:教師可以圍繞我國傳統(tǒng)文化開展一些實踐活動,根據班級學生語文水平進行選擇與設計,如猜字謎、燈謎,或利用多媒體呈現古代詩詞所描繪的一些壯麗場景,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并讓他們在活動結束后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感想與體會。這樣既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同時也為傳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做出貢獻,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與寫作水平。
小學語文教學需循序漸進地將日常生活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得學生能夠活學活用,在提升語文知識水平的基礎上構建生活能力與實踐運用水平。要將生活、社會融入語文課堂中,使得學生明確語文學習的目標與要求,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與求知欲,使之主動參與課堂環(huán)節(jié)與實踐活動中,積累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思考能力,提升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