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桃
摘要: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質(zhì)的核心。小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正處在起步形成的階段,對社會事件認識不足。社會熱點新聞鮮活真實,具有很強的情境性。適時引入適當?shù)臒狳c新聞資源,幫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能夠有效助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樹立正確價值觀。
關鍵詞:熱點新聞;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教學目標?中圖分類號:TU?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21)-06-276
思政課是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是不可替代。時政涵蓋范圍廣,鮮活真實,具有很強的情境性。小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正處在起步形成的階段,對社會事件認識不足,與不同的教學目標相契合,適時引入適當?shù)臅r政資源,能夠有效助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樹立正確價值觀。我們就要抓住社會熱點新聞,向同學們評論或者播報最新的國內(nèi)外實事或者是地方性的地方新聞,讓孩子從小明辨是非,從而樹立正確的生活目標。
一、吸引學生興趣,豐富課堂資源。
對于孩子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事半功倍。我們小學《道德與法治》部編人教版教材,所使用的素材和案例大多是我們學生身邊的事情,簡單易懂。在教學時必須根據(jù)學生的特點來進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3課 《歡歡喜喜慶國慶》這一課時,可結合時事新聞,香港爆發(fā)港獨分子焚燒國旗。老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對該新聞內(nèi)容進行簡單思考,再聯(lián)系在校每天升旗時對國旗行注目禮等等,讓學生了解國旗、了解國徽,讓孩子們知道國旗是不可踐踏的,是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最后課堂上齊唱國歌。讓孩子們理解堅持國家利益至上,就要維護國家利益。作為小學生我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就是從愛我們的國旗開始。
二、利用時政資源,培養(yǎng)孩子家國情懷。
小學《道德與法治》部編人教版教材,是我們小學生立德樹人的關鍵文本,教學方向和任務就是引導孩子們在生活當中愛家、愛社區(qū)、愛國,將孩子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融入到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在教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第9課《日益重要的國際組織》時,通過當前的熱點新聞,世界衛(wèi)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發(fā)表講話稱病毒大流行遠未結束,在2020年1月29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日瑞士日內(nèi)瓦總部召開記者會,對世界衛(wèi)生組織高度評價,中國防疫情防控工作,稱中國值得我們的感激和尊敬?!叭蛏鐣形醋龊脺蕚?,采用中國的方式方法,而中國的方法被事實證明是成功的方法。在這次疫情過程中,中國人民奉獻很多”這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總干事高級顧問發(fā)表講話。為什么國際組織講話如此重要,在這一課中就要讓學生認識到我們生活在地球村。國際組織是在推動國家之間的廣泛交流合作,解決矛盾紛爭,促進和平與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國際組織組織也是第三方平臺,讓各個國家有一個溝通的渠道和橋梁,同時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讓孩子們知道我們在社會發(fā)展當中包括個人發(fā)展,都一定不能夠脫離實際,不可能是單獨發(fā)展。只有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才能謀求幸福。
三、利用時政資源,培養(yǎng)“愛心”素養(yǎng)。
培養(yǎng)學生擁有愛祖國、愛社會、愛家庭、愛同學等態(tài)度和品行,也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重要的教學目標。凝聚正能量、積極健康的小視頻、配文圖片等熱點新聞資源就成了教師的首選,教師在課堂上或展示,或讓學生親身體驗,在創(chuàng)設的濃烈的情境氛圍中,潛移默化地達成教學目標。
熱點新聞經(jīng)過媒體報道之后,會營造出強烈的情境氛圍。這種氛圍對學生特別有吸引力,學生會不由自主地去了解。教師可以抓住這一契機,鼓勵學生在情境中模擬體驗,強化學生的認知。比如,一則《我們的校園圖書跳蚤市場》的校園新聞可以作為“了解商場,學會消費”主題課堂教學的“試驗場”。這則新聞發(fā)生在校園內(nèi),主人公是同齡人,目的是為貧困生捐款,事件經(jīng)過對學生來說非常熟悉。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買賣”,獲得鮮活的購物體驗和奉獻愛心帶來的快樂,學會“關愛他人”這一教學目標便在正遷移中得以落實。
四、辨析時政資源,培養(yǎng)“責任”素養(yǎng)。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標理念中,“做負責任的公民”包括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國家和社會負責。與此相應,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含有價值沖突因素的時政資源,引導學生展開辨析,助其正確認識社會現(xiàn)象,培養(yǎng)“責任”素養(yǎng)。
學習六年級下冊第一課《學會尊重》第一課時,教師向?qū)W生播放了這樣一則熱點新聞:地表溫度40多攝氏度,因為大廈不準外賣人員進入,一位外賣員只好在陽光下等待顧客下樓取外賣,又急又熱,暈倒在地。教師引導學生們就這則新聞展開討論,學生們普遍表達了“要學會尊重別人,學會關懷”的觀點。也有同學指出,大廈為什么不允許外賣人員進入?現(xiàn)在叫外賣的人這么多,為什么沒有專用的通道?激烈地討論過后,教師把學生們的辯論焦點引到兩個方向——人文關懷與城市基礎設施,大家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國人對外賣員在路上爭分奪秒的情況要多理解;道路如果有非機動車道,情況就會好很多。社會發(fā)展飛快,但是相應的基礎設施和相關規(guī)則卻沒有及時跟進,這就造成了許多問題。例如,在設計高樓時,應該預留貨車和搬運物品的空間;制定規(guī)則時充分考慮特殊人群的需求,以實現(xiàn)細微處的人文關懷。最后,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們認識到,規(guī)則必須大家共同遵守,遵守規(guī)則是每個人的責任;為了規(guī)則暢通,社會的監(jiān)管和適度的獎懲是必需的。
總之教師要從具體的教學目標出發(fā),挖掘熱點新聞內(nèi)涵,選擇合適熱點新聞資源。運用時教師一定要在課前做足功課,盡可能全面了解針對某一案例材料的評論看法,以便在課堂上多方面、多層次地引領學生展開剖析,聚沙成塔。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做家長的“老師”,參與家長們的討論。小到社區(qū)發(fā)生的感人故事,大到國際關系,都可以利用課堂所學展現(xiàn)自己的“理性”和“專業(yè)”,在增強學生成就感的同時,也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從側面促進學生成長為合格的社會公民。用社會熱點問題,典型事例成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助推器,讓學生通過了解——感受——判斷的過程,最終讓學生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參考文獻
李玉香.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實現(xiàn)分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9).
烏魯木齊市第77中學?新疆烏魯木齊?83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