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痹陉U釋《易經》時,《易傳》從天人觀中拓展了關乎人倫道德的思想理念,使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內容日趨完備,促進了古代倫理道德的制度化,以致內化成了民族的文化意識和印記,至今余韻猶存。
【關鍵詞】 《易傳》;天人觀;倫理道德
【中圖分類號】B22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7-0058-02
《易傳》的解釋讓《周易》實現了由卜筮向哲學化的過渡,使得最初隱晦的“天人合一”和俗世生活產生了緊密關聯(lián)?!?《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①《周易集解纂疏》認為:“初、二為地道,三、四為人道,五、上為天道?!?②天地人三者雖形態(tài)各異,卻都遵循大化流行的發(fā)展變易法則。人道居中,接連天地為一個整體,表達了古人對于天人關系的思考?!兑讉鳌烦浞职l(fā)揮了這種天人互通的思維模式,將它引入人倫領域,完成了道德倫理體系的建構。
一、從天人合一到倫理道德的進路
《易傳》貫通天地人三者的思想賦予了天人合一流變生發(fā)的特性,為《易傳》天人觀的倫理化奠定了基礎?!拔粽呤ト酥鳌兑住芬?,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成卦?!?③《周易》的創(chuàng)作順應了事物的本性和運行的規(guī)律,所以天道有陰陽之分,地道有剛柔之變,人道有仁義之途。由此,我們既能夠了解天地人三者在德性上的互通,也可以推想由天地自然之德性類比人倫道德的《易傳》思維。由此反觀,《易傳》也用人倫道德的標準來看待天地自然的德性,以及由此發(fā)生的自然現象和規(guī)律。這種將社會倫理和自然現象互相進行闡釋的做法一直為中國古代思想所延續(xù),形成了一種倫理學系統(tǒng)。
“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井以辨義,巽以行權?!?④圣人體察自然演變出卦象,《周易 · 系辭下》則賦予了“履”“謙”“復”“恒”“損”“益”“困”“井”“巽”等卦在德性上的意義:“履”是遵禮行事,是德的根基;“謙”是處事謙遜,德的柯柄,“復”是察善復正,是德的本質;“恒”是守正不偏,是使德牢固的前提;“損”是去邪除蔽,是修養(yǎng)德的途徑;“益”是施濟恩惠,是使德豐裕的方法;“困”是處困自守以求通暢,是衡量德的標準;“井”是安居布澤,是修養(yǎng)德的地方;“巽”是順勢而為不求居功,是體現德的示范。由此觀之,這種與人倫德性進行類比嫁接的途徑既表達了天人之間,自然與人倫道德之間的內在統(tǒng)一性,更為提人倫道德的修養(yǎng)提供了依據。
《大象傳》在對卦義的解釋上同樣帶上了人倫道德的影子,《蒙 · 象傳》:“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北磉_了君子以現實行動來修養(yǎng)提升自己德性的意義,這與儒家“為仁由己”的道德修養(yǎng)如出一轍,都講求由行動出發(fā)滋育德性,強調實踐的重要性?!跺?· 象傳》:“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薄吨芤渍x》:“蹇難之時,未可以進,惟宜反求諸身,自修其德,道成德立,方能濟險,故曰‘君子以反身修德’也?!?⑤這和“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也有相似的一面,反身修德恰恰是儒家所強調的內容之一。這種反身的方式體現在《益 · 象傳》,“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由此觀之,《易傳》既體現了天人合一與人倫道德間的關聯(lián)性,同時也提出了能夠互相印證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人們能夠借助這種道德修養(yǎng)的途徑達到天人合一的層次。我們可以從《易傳》關于德性修養(yǎng)內容的表達中來理解中國古代的君子形象,士人在對君子人格的追尋上可謂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當然,《易傳》的思維方式無法清晰的說明德性產生的根本原因,然而,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而言,仍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即使放到現在來理解,我們在處理人與自身,人與人或人與自然關系的時候,依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天人合一下貫到倫理道德的基本內容
在強調綱常的傳統(tǒng)社會譜系中,關于倫理道德的內容是最為思想家所關注的,西周以來尤為重視對對道德的闡發(fā),統(tǒng)治階級為了向平民宣告政權和地位的合理性,自然要提出一種讓人相信的理論作為支撐,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將德性意義凸顯出來了?!疤斓烂页#┑率禽o”,就明確了把德性作為天命所歸的根本條件,德性深厚的人才有資格獲得上天的眷顧。中國古代思想家重視德性的政治思維模式逐漸演變成了《易傳》中的倫理道德的體系。
第一、仁和義?!墩f卦傳》“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將仁義對應了天地之道。朱熹對于《乾 · 文言》中的“仁”認為:“‘元者善之長’以下四句,說天德之自然?!芋w仁足以長人’以下四句,說人事之當然。元只是善之長。萬物生理皆始于此,眾善百行皆統(tǒng)于此,故于時為春,于人為仁。”這里所體現的不是一種以我為中心的本位主義,相反,它試圖打通人與人之間隔膜,實現一種雙向度的共生與成全。這種雙向共生的思想就是古人從天德之中演繹而來,“天地之大德曰生”。義,“義者,宜也”,即適宜、適當之意,古人常將義與利關聯(lián),看成一對倫理觀念。《文言傳》認為:“利者,義之和也?!薄吨芤妆玖x》:“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于時為秋,于人則為義,而得其分之和”,將“義”和“利”視作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利物足以合義”“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君子應該發(fā)揚利人利物的德性。由此可見,《易傳》中仁與義體現了一種由天到人的思考,仁者推己及人,義者大利天下,在人與人,義與利之間,形成了不偏不倚的 “中正”之德,《乾卦 · 文言》“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強調了持守中正德性的人自然能展現防微杜漸的言行,既可以成全自己,也能夠成全他人。
第二、禮和信?!岸Y”在儒家看來是人日常行為交往的規(guī)范,人的行為符合禮儀才能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履者,禮也”,“君子以非禮弗履”表明禮規(guī)約著人的日常行為。當然,禮在實踐中并非拘泥不化,而是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權衡調整的,禮最終不能妨害道。信,“誠也。釋詁。誠,信也。從人言。”《序卦傳》“節(jié)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說明《中孚》的本意是表達中正誠信的德性?!吨墟?· 彖傳》“豚魚吉,信及豚魚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币庠谡f明人的誠信連小豬、小魚都能波及到,則此人的誠信自然可以無所不到,他做的事情都會呈現好的結果?!兑讉鳌分羞€特別提到在困境中堅守誠信的意義,《坎卦 · 象傳》:“習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备嬲]人們只要心存信實,往前進取,就可以轉困境為暢達。這種誠信不僅體現在人與人的交往上,對于自我內心同樣要守持誠信,這也是“中孚”意義的內在要求。
第三、謙和節(jié)。“謙卦”大意是要謙遜,六爻皆未表現不吉,《謙卦 · 象傳》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由此來看,天地的運行規(guī)律是減損滿盈補益謙卑,對人來說,謙遜恭順才能獲得善終?!堵秘?· 彖傳》提到“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順乎剛,止而麗乎明,是以小亨,旅貞吉也。”意在說明秉持柔順謙遜,置身適中之位,必然能暢通吉祥?!肮?jié)”,節(jié)制?!豆?jié)卦 · 彖傳》“節(jié)亨,剛柔分而剛得中??喙?jié)不可貞,其道窮也。說以行險,當位以節(jié),中正以通。天地節(jié)而四時成,節(jié)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北3趾侠淼墓?jié)制可以暢通,“節(jié)”本意并不是消除人的欲望,欲望是天理的內容,欲望膨脹不受節(jié)制才會導致不良后果。這種節(jié)制的思想在當下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時尤為明顯,它是一種可持續(xù)的倫理觀,所以說《易傳》把節(jié)制思想歸入倫理道德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三、天人合一下貫到倫理道德的基本方法
“學《易》者所用之六十二德,皆修己治人之事。道在身心,皆‘自強’之事也;道在民物,皆‘載德’之事也……道從此出,德從此入?!?⑥“自強”意在說明個人“成己”的德性修養(yǎng);“載物”則是“推己”以實現成人成物。此道德修養(yǎng)方法論在《易傳》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修己明德。在儒家看來,德性修養(yǎng)強調自覺自明?!稌x卦 · 象傳》:“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本佑^明出地上而益明盛之象。而以自昭其明德,去蔽致知,昭明德于己也。明明德于天下,昭明德于外也。明明德在己,故云“自昭”。⑦晉卦本身下坤上離,離代表太陽,坤代表大地,陽出于地,事物光明漸顯盛大。君子當效仿太陽初生修明自身內在德性?!稉p卦 · 象傳》:“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本右m當調節(jié)自身情緒和欲望,守持中庸德性。修己明德其意在彰顯自我本性中的光明德性,并將此德性延展開來,推己及人。
第二,反求明德?!跺控?· 象傳》:“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卞控源砥D難險阻,處于困境,君子要反省自身勤修德性,脫離困境?!墩鹭?· 象傳》:“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君子恒自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敢懈惰。今見天之怒,畏雷之威,彌自修身,省察己過,故曰‘君子以恐懼修省’也?!本討次分斏鳎鲆娴滦??!兑尕?· 象傳》:“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君子要遵善而行,“見賢思齊”“過則勿憚改”,在抑惡揚善修明自身的德性。
《易傳》將實踐作為道德修養(yǎng)的重點,這也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特色,《蒙卦 · 象傳》說:“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本訒r刻要以實際行動來培育內在德性?!熬又谐捎谟聸Q,而德資于涵養(yǎng)。勇決則危行而不恤利害,涵養(yǎng)則成章而上達無德?!?⑧德性一旦覺醒,便無所止息,“果行”要求人持之以恒的德性涵養(yǎng),“育德”是在實踐過程中使自己的德性廣大完美?!肮杏隆币笕藗兿缧薜滦裕仙街恋轮辽频木辰?,并在實現成己的過程中堅定道德行為,最終達到成己成人成物,這也印證了“修己明德”和“反身明德”的內在意蘊。
注釋:
①④《周易 · 系辭傳下》。
②⑤⑦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下冊,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687頁,第367頁第328頁。
③《周易 · 說卦傳》。
⑥⑧王夫之:《船山全書 · 周易大象解》第一冊,岳麓書社2011年版。
作者簡介:
石云權,男,湖南婁底人,哲學碩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哲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